带着玩家在大唐搞基建的日子 第245章

作者:衣青箬 标签: 爽文 古代幻想 基建 穿越重生

  就算真的要下场帮忙,也只会等王承宗扛不住的时候,一来削弱成德的势力,二来也能谈到更多的条件。

  别问王承宗为什么那么懂,问就是他自己也是这么干的。

  幕僚道,“此一时彼一时。听闻陛下召回李吉甫,本是为了让他对付那些天兵,谁知李吉甫竟想出了这么一个损招,让皇帝招募天兵来对付我等。如今若是还想做壁上观,只怕没那么容易了。”

  王承宗眼睛一亮,“是这个理。”

  天兵的战斗力,他还没有见识过,对坊间的诸多传言也是将信将疑。不过战绩可以作假,有些东西却是做不得假的,比如大唐跟吐蕃的会盟,能让桀骜的吐蕃人坐下来和谈,就已经说明了一切。

  就算将传言打个对折,天兵也依旧不是那么好对付的。一旦让朝廷尝到了甜头,今日是成德,明日又会是谁?

  唇亡齿寒的道理,其他人不会不懂,这个时候站在他这一边,也是为了他们自己。

  “另外,还是要继续给朝廷上书。”幕僚又道,“须得让朝廷知晓留后的恭顺之心。”

  “这样有用吗?”王承宗怀疑地问。

  “单是上书,自然没用。”一位幕僚捋着胡须笑道,“须得留后派遣信得过的心腹,携带重金入京,寻找机会。”

  王承宗心下一动,“机会在何处?”

  这幕僚道,“李吉甫秉政,独断专权,朝中不满久矣。前番他罢相出京,便是为此。如今复归相位,专权更甚,早已是许多人的眼中钉了。只要找对了人,自然就有机会。”

  这回的计策就是李吉甫给皇帝出的,朝中有的是人想要给李吉甫使绊子,让他办不成这件事。

  “这……”王承宗犹豫道,“陛下心意已决,岂会轻易更改?”

  毕竟是天子,圣旨都下了,要让他自己改主意,怎么可能?

  “所以还需携带重金入京。”幕僚又道,“只要留后愿意承诺,往后每年都会这般进奉,让陛下看到留后的恭顺之心,那时再有人从旁敲边鼓,提醒陛下,天兵才是陛下和藩镇共同的敌人,这事便有几分希望了。”

  有几分希望的意思,就是也可能还是没用。

  王承宗沉默片刻,咬牙道,“事到如今,也没有别的法子了,还请先生亲自入京,为承宗谋求这个机会。”

  幕僚站起身,拱手应诺,“承蒙留后厚待,在下虽不能杀身以报,此行必当尽心竭力!”

第161章 我的是我的,皇帝的是皇帝的。

  出发前往河北之前,玩家催着李纯先把之前许诺的赏钱发了。

  其实以朝廷的效率来说,从做出决定到钱发到每个人手中,拖上三五个月都不奇怪,甚至拖到最后干脆不发了的情况,也不是没有。

  安史之乱后,大唐的军队和藩镇动不动就哗变、叛乱,其中也有一部分是因为这个。

  底层军士的军饷经常领不到,就靠临阵之前发的那点赏钱过活,结果忙活半天,说好的赏钱没了,群情激愤之下,再被有心人煽动,什么事情做不出来?

  所以在这个时代,兵经常是跟痞、匪之类的字眼结合在一起的。

  李纯其实也知道这钱不能不给,真要是逼得天兵动手,那就不是一场泾原兵变了。但想到要一次性拿出这么大一笔钱,他就忍不住想拖一拖。

  但在玩家看来,没有即时到账就是有问题。

  就算是大型任务,那也是做完一环就领一环的奖励,要不然谁有动力刷任务啊?

  所以不给钱他们就不走。

  李纯只得又召集朝臣商议,想让国库也出一部分,但户部的官员咬死了不松口。眼看就要打仗了,到时候势必又会有一大笔军费开□□就够他们头疼的了,哪有余力去填皇帝的窟窿?

  最后李纯还是忍痛从私库支取了这笔钱。

  这可都是他一点点攒下来的钱啊!看似皇帝富有四海,但那些都是要收归国库的,怎么花要经过廷议。他真正能动用的,就只有下面官员送上来的进奉,一次通常也就是几千两银子,要攒下这三百万缗,哪里容易?

  事实上李纯登基三年多,收到的钱还不够这个数的。如今内库里的金帛珍玩,都是他的祖父德宗攒下来的家底。

  但是没办法,神策军那边已经是群情沸腾,全靠天兵压着,所以不敢闹出大乱子。要是天兵这时候抽身,他可没法收场。

  想到这里,李纯越发渴望掌握属于自己的军队。

  只要自己手中有一支万人精锐,就不会再像现在这样处处受人掣肘了。

  但是要养活一支庞大的军队,而且还要培养成……不说能战胜天兵,至少不能差太多的精兵,所耗费的钱粮,也必然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而想要让这支军队完全忠于自己,这笔钱就不能从国库出,必须由内库支取。

  但内库其实并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虽然到了现在,各地的进奉都已经成为常例了,但那是他们“自愿”的,皇帝不能主动索取,这收入就不够稳定。

  所以一想到已经支出的三百万,以及不久之后的五百万,李纯就更加心痛了。

  他只恨自己没早想到那么好的主意,这八百万缗若是留在自己手中,何愁不能培养出一支强军?现在却这么轻易地许了出去。

  其实这也是中晚唐的现状,大部分的收入都充作了军费,而军费养的却是藩镇手中的军队,还有神策军那帮废物,所以钱花了,好处别人得了,朝廷却是积弊越来越深、势力越来越弱、能够直接管理的土地越来越少。

  治下人口数量锐减,却还要承担原本的赋税,不堪重负的百姓,最终酝酿成了一场王仙芝黄巢大起义,让藩镇彻底看清了中央朝廷的虚弱疲敝,最后盗匪出身、对皇权没有任何敬畏之心的朱温结果了大唐。

  李纯看不到那么远的未来,但因为天兵的操作,他忽然意识到了这其中的悖论。

  毕竟藩镇向朝廷伸手要钱,那都是钝刀子割肉,就算要犒军,一次顶多也就一两万人,哪像天兵,一次出动就是十几万人,一开口就敢要五百万缗!

  所以必须要有自己的军队。

  军队,军队,军队。钱,钱,钱!

  这一刻,李纯终于感受到了祖父对于金钱的那种热切与贪婪。

  人的想法一旦出现倾向,无论再怎么掩饰,也多少都是会露出几分端倪的。何况李纯身为皇帝,其实不太会、也不太能隐藏自己的想法。这段时间,他频频前往校场看神策军演武,又不断翻看与财务相关的旧卷宗和奏折,根本瞒不了人。

  俱文珍第一时间察觉到了皇帝的这种变化,稍稍一想,也就猜到是怎么回事了。

  其实俱文珍多少可以理解皇帝此刻的心态。

  那种急切地想要抓住什么的感觉,在被打压的那两年里,他已经十分深刻地感受过了。

  但当时他还能看准时机,成为皇帝手里的刀,现在的皇帝却根本无处借力。

  不过对俱文珍来说,这并不是坏事。

  皇帝有了危机感,才会需要他们。

  缺钱花这种事,皇帝是不会对李吉甫说的,只有他们这些宦官,才能放下身段,去替皇帝敛财。这是无论李吉甫风头再盛、再得圣心都无法改变的,也是俱文珍正在等待的机会。

  ……

  在这件事情上,所有的宦官都是利益共同体,俱文珍干脆将宫中各个派系的人全都请了过来,共同商议。

  不过情况是这样的,宦官虽然很会捞钱,可他们平时都是给自己捞的啊。虽说也会时不时地进奉一部分给皇帝,但是要他们直接把能够传家的产业献上去,那大家还是有些犹豫的。

  我的是我的,皇帝的是皇帝的。

  皇帝都富有四海了,而我只不过捞了一点小钱,这是我应得的。

  不止是文臣们会这么想,宦官也一样。

  对此俱文珍也不意外,虽然他自己是权欲大于贪欲,但道理都是相通的。

  皇帝让李吉甫介入神策军的改革,分薄他手中的权力时,俱文珍会感到警惕和愤怒,那他自然也不能指责这些人太爱财,强求他们将家产献上。

  “罢了。”他摇头道,“那就去打听一下哪里有擅长理财的人,举荐给陛下,若当真可用,对你们也没有坏处。”

  “擅长理财的人没有,倒是有一大笔现成的钱财,只不知陛下会不会收了。”一个宦官忽然道。

  “这话怎么说?”俱文珍来了兴趣。

  而提起这件事,在座的居然有不少人知道。

  原来是王承宗派人携带重金秘密前来长安,正在到处撞路子,而他们第一个要找的,自然就是宦官的门路。

  这倒不是说有多信任和亲近宦官,只是宦官的门槛低而已。

  那些在御前说得上话的清流文官,哪里会把他们这种人放在眼里,就算想送钱,也根本不得其门而入。

  宦官就不同了,宦官来者不拒,而且胆子也大,什么样的钱他们都敢收。

  不过收钱是一回事,办事又是另一回事了。一听说他们的来意,宦官们纷纷拒绝,开什么玩笑,他们要是能影响到皇帝的决策,还至于在这里跟这些人磨牙?

  虽然只看他们的出手,就知道必定带了一大笔钱,大家都很眼馋,但是考虑到这些藩镇骄兵悍将的行事,也不敢太出格。

  只是都将他们当成了笑话看。

  谁知现在俱文珍突然说要给皇帝弄钱,这不就有人想到他们身上去了。

  帮忙说一句话的事,成了自己还能再去讨要一份谢礼,不成也没什么损失。

  放在以往,俱文珍也只会将之当笑话听,但现在,他却是心下一动。

  收复成德,是李吉甫复相之后主持的第一件大事,若是能给他搅合了,那可不仅是办事不利,还让陛下白白损失掉了数百万的钱财,陛下岂能容他?

  想到这里,他便问,“他们究竟带了多少钱财?”

  这问题有点傻,在确定事情能办之前,人家肯定不会透这个底。不过宦官们捞钱的经验丰富,大概也能猜到,“具体的数目不知道,但肯定不下万金。要不然,我们也不敢在中尉面前开这个口了。”

  万金,那就是一百万缗了。

  而且这还只是最低数。

  的确是个很有诱惑力的数字,尤其是对现在求财若渴的皇帝来说。再还还价,说不定一下子就能将刚刚花出去的三百万收回来。

  俱文珍很快下定决心,指了那第一个开口的人,“安排个时间,带他们来见我吧。”

  这人喜出望外,生怕夜长梦多,第二天就将诸事安排好,请了俱文珍赴宴。

  席间俱文珍见到了成德来人,这时他才知道,原来王承宗的义弟只是出个名头,大抵只是要他看守带来的钱财,真正出来说话的,是一个白衣文士。

  这让俱文珍有些不快。

  身为左神策军中尉,武将对他来说就是可以随便呼来喝去的狗,京城这些将领,没有一个敢违逆的,就是藩镇的悍将,到了他面前也是恭恭敬敬。

  但文人就不一样了,他们无论官职高低,甚至就算没有官职,在他面前也总是一副清高的模样。偶尔有肯做小伏低的,装得也是不情不愿,打量谁是傻子呢?

  所以他连正眼都没瞧对方,直截了当地道,“能拿出三万金来,这事才有得谈,不然两位就请回吧。”

  那个叫王文昌的幕僚闻言吓了一跳,定了定神,才道,“中尉见谅,能否容我等商议一二?”

  俱文珍摆摆手,让他们下去了。

  “衙内,如何是好?”一出来,王文昌就急切地问道。

  王廷凑沉默片刻,才按着腰间的剑问,“你确定他能办成这事?”

  王文昌微一迟疑,还是道,“俱文珍已是皇帝身边最为倚重的宦官,他若是不成,别人更不成了。至于文官那边,除非我们能找到李吉甫的门路,不然谁的话都不如他好使。”

  “那就答应他。”

  “可是我们没带那么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