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玩家在大唐搞基建的日子 第281章

作者:衣青箬 标签: 爽文 古代幻想 基建 穿越重生

  眼看整个蜀中,能想得到的人都写过信了,薛涛才意犹未尽地停笔,又有些遗憾地说,“可惜了,你来迟了两年。”

  “怎么说?”

  “元和元年,西川节度副使刘辟叛乱,高崇文奉命入蜀平叛。之后调离西川时,他大掠蜀地金帛、工匠、物资乃至歌伎舞女等等,尽数带去了邠州。虽然他不通文书,也没搜罗太多书籍,但还是有不少值钱的古籍被带走。”

  高泠还以为是这两年有哪位这方面的大家去世了,没想到会是这样。

  “高崇文是吧?”高泠对这个人有点印象,当即打开论坛搜索,很快就找到了信息,然后松了一口气。

  没事,这家伙九月就死了,到时候再去邠州把东西拿回来就是。

  高泠关闭面板,有些好奇地问道,“皇帝连这都不管吗?”

  “毕竟是有功之臣,怎么管?”薛涛反问。

  高泠无言以对。

  再说一遍,大唐迟早要完!

  薛涛又道,“其实也还好,接任高崇文的武相公,还有如今这位郑相公都很宽和,并不扰民,这两年蜀中已经恢复了元气。”

  高泠不由得感慨,“还得是蜀中底蕴深、积累厚,经得起这样搜刮啊!”

  薛涛忍不住笑了。

  高泠看着她,忽然想到,她那个“女校书”的称呼,好像据说就是武元衡想要辟她做自己的校书,结果被皇帝驳了,但称呼倒是传了下来,甚至在后世成为了妓女的别称。

  呵,文人。

  回头让雁帅给她封个真的,也别校书郎了,直接来个翰林学士,给大唐文人亿点小小的震撼。

  见她唇边又露出那种微妙的笑意,薛涛就知道她又在走神了,也不再说话,低头开始看书。毕竟是花钱请人抄的书,时间赶得急,难免会有些错漏,薛涛就想先校对一遍。

  其实并不是很必要,毕竟这些书送到京城,也是要做校订的,但不做点什么,她不安心。

  几乎将全成都的佣书人都请来一起抄书,也抄了大半个月才完工,然后还要装帧。

  高泠也是这时候才知道,大唐的书籍装帧跟她熟悉的完全不一样,是将纸页拼接起来,连成长长的一页,而后或是像奏折那样折起来成为一本,或是像卷轴一样卷起来成为一轴,方便保存和运输。

  这样做实在费时费力,高泠便提供了一个新的办法,在一本书的纸页上打个洞,用绳子一系就完事。

  薛涛虽然照做了,但每次看到,都是一脸不忍直视的表情。

  这也太难看了,简直有辱斯文!

  “这些都是素材,回头肯定要拆开看的,没必要弄得那么复杂。”高泠安抚她,“等校订编辑完成,定稿成书的时候,一定装帧得漂漂亮亮的!到时候我送你一套。”

  薛涛立刻抖起来了,“到时候我还需你送?”

  作为编辑,肯定是能拿到一套书的。

  高泠也不解释,心想回头就请几个搞书籍装帧的人进游戏来,让他们给薛涛弄一套,怎么漂亮怎么装,怎么贵重怎么装。

  七月底,两人终于启程时,装行李的船比预计的多了两只,里面全都是书。

  但这只是个开始。

  从成都出来,每经过一地,她们都要上岸去拜访当地的藏书之家,看看有没有遗漏的。等到船只顺流而下,进入黔州、荆南地界,更是要停下来开启新一轮的借书、抄书工作了。

  不过这样到也正好,因为古代跑船的人都只走一段路,西川的船只到东川,东川的船只到江陵,本来就要中途换船,她们只是滞留的时间久一点而已。

  但跟高泠想的不一样,离开蜀中之后,她的面子居然比薛涛的好用很多。

  毕竟在蜀中的时候,天兵虽然已经名声在外,但河北的消息还没传过去,但等她们出了蜀,这边该知道的都知道了。

  所以听说天兵要搜集书籍,当地的官员和士绅都愿意帮忙,甚至还有不少人主动送来家中藏书。

  在蜀中的时候,高泠搜集的诗集更多一些,别的书虽然也有,但占比不大。但这会儿,却是什么书都有了,装书的船只迅速膨胀到五只,而且看起来还远远不够。

  挺好,大家都有这种积极性,什么样的书编不成?

  高泠干脆将搜集和登记的工作交给当地人,自己则是跟薛涛一起去拜访当地的文学之士,请他们出山一起修书。

  大部分名噪一方的文士,高泠其实都没听过,看他们的作品,也看不出特别好来。不过秉着宁抓错不放过的想法,但凡有人推荐,她就去拜访。

  不过访着访着,她就想到了被贬到湖南的刘禹锡和柳宗元来了。

  要说才华和名声,这两位肯定不输当世任何人,既然到了这里,连其他人都捞了,又怎么能忘了他们俩?

  回去找出地图一看,刘禹锡的朗州居然距离江陵府这么近,那还等什么?

  当天她就坐船到了朗州。

  被贬谪之后,刘禹锡跟柳宗元在心境上相差无几,都是愁肠无限、悲愁惴栗、既怨且愤,不管再怎么开解自己,实际上都是无一日敢或忘。正是因为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相似的思想观念、相似的文学主张,两人才能成为生死相知的好友。

  但是本质上,刘禹锡和柳宗元又是不一样的。

  柳宗元的底色是悲观的,他一直在自己身上找问题,反复检讨、反复内耗,既想为自己申辩,又觉得自己罪有应得,唯有畅游山水之间,才能偶得一乐。

  刘禹锡却是个斗士、愤青,身上有一种很强烈的“求异”的自信。不同俗流是他对自己的要求,被贬官反而肯定了他的与众不同,也就让他在心态上仍旧保持着一定的积极性。

  所以在朗州期间,他写下了大量的寓言诗,或是自喻、或是讽刺,可以说是斗志昂扬。

  要到二十年后,他回朝、再出、终于闲居东都时,才能以看尽沧海桑田的笔触,写出“心如止水鉴常明,见尽人间万物情”这样的句子。

  现在,高泠得以领略了这位“大唐第一嘴强王者”的威力。

  听完高泠的来意,他只问了一句,“可有朝廷诏命?”

  高泠老实摇头,“没有。”

  刘禹锡连眼皮也没抬,就道,“既是圣皇诏命将我贬谪至此,自然也该有诏命才能离开。修书之事,待阁下拿到了朝廷诏命再提吧。本官还有些闲事,恕不远送。”

第184章 天兵可太知道该怎么用朝廷的资源,去办他们自己的私事了。

  “好吧。”碰了个钉子,高泠也不恼,她优雅起身,微微一笑,“很遗憾没能与刘先生合作,看来只能去永州请柳先生出山了。”

  刘禹锡一秒抬头,“不许去!”

  对上她的视线,刘禹锡立刻明白她是故意的,是对他之前那种冷冰冰硬邦邦的态度的回击!

  “为什么?”高泠笑得无辜极了,“你要等朝廷诏命,也许柳先生不想等呢?”

  刘禹锡脸色变幻不定,但他还真不敢打包票说柳宗元也会拒绝。因为那个人太念别人的好,而且柳宗元一直想找点事做,不愿这般蹉跎年华,若她诚心去请,结果还真不好说。

  “你们那位雁帅既然有通天之能,想来不至于连一封朝廷诏书都请不到吧?”片刻后他才说。

  但话一出口他就心道不妙,因为这话听起来太勉强、太僵硬、太像是嘲讽了。

  于是刘禹锡连忙补救,“咳,我的意思是……我等皆是罪臣,无诏不许擅离,否则岂不成了逃犯?阁下既然敬他重他,诚心求聘,要对他委以重任,又如何忍心让他成为不忠不孝、身份不明之人?”

  看得出来,他很不适应说这种话。

  要是为了自己,打死他都不会服软,但为了朋友,他还是硬着头皮说出来了。

  高泠笑了一声,重新落座,用一种戏谑的口吻说,“唉,其实我还是更喜欢你之前那种桀骜不驯的样子。”

  刘禹锡:“……”

  他忍。

  “放轻松。”高泠适可而止,笑道,“不就是朝廷诏书嘛,等着。”

  说着就打开了面板。

  刘禹锡见她坐在原地,双目放空,似在神游天外,眉头动了动,不由暗暗留心。

  过了一会儿,高泠的眼中重新有了光彩,“好了,等着吧。”

  “这就好了?”刘禹锡有些怀疑,“要等多久?”

  “那可不好说,”高泠微微沉思,“不过只要皇帝肯配合,应该不会太久的。”

  刘禹锡:“……”

  他突然反应过来,“你说好了就是好了,我怎知你不是在诳我?”

  他倒是知晓天兵有特殊的沟通之法,能够迅速得到千里之外的消息,可是没有亲眼见到诏书,他要如何判断真伪?

  “反诈意识还挺强。”高泠夸了一句,“放心吧,我还要搜集各种散落民间的诗歌、书籍,且得在江陵待上一段时间,保证等我们启程的时候,一定让你看到诏书。”

  刘禹锡被她话中的自信所感染,虽然仍旧没有看到诏书,但其实已经信了七分。

  在天兵各种混沌的名声里,“言而有信”算是不多的优点之一。

  这么想着,他也跟薛涛一样,对于即将到来的编书工作,产生了一点主人翁的责任感,“说到搜集诗歌,在下或许也能帮得上忙。”

  高泠这回没再说什么,一副全无芥蒂的样子,笑道,“正要请刘先生帮忙。”

  ……

  玩家说很快就是很快,高泠这边一将消息上报,那边郝主任就告知了雁来。

  雁来已经有段时间没有关注过跑去四川的高泠了,没想到她不仅把薛涛捞过来了,还想顺路拐走刘禹锡和柳宗元。

  就……干得漂亮!

  “不就是诏书嘛,让他等着。”这是雁来的原话,“先抓个幸运儿来帮忙写奏折,然后……你觉得派谁去送比较好?”

  “我亲自走一趟吧。”郝主任想了想道。

  雁来有些意外,“有必要吗?”

  “虽然目前我们只是修书,但也可以不只是修书。”郝主任笑道,“既然要了朝廷诏命,那就索性把手续办得齐全一些。再说,我也有一些想法,顺便试一试。”

  雁来听她说完,不由肃然起敬,“这样真的可以吗?”

  “试试嘛。”郝主任笑道。

  最后被请来写奏折的是孟郊。

  他不惯庶务、更不懂官场人情世故,当年做溧阳县尉的时候,就天天骑着驴前往野外,徘徊赋诗,工作一概不理。县令看不过眼,干脆上奏州府,让小吏接管了他的工作,分走他一半的薪酬。等三年考满,他自然没机会迁转,只能收拾行李回家了。

  虽然他对这个等了七八年才终于得授的官职并不满意,但之所以如此懈怠,主要是因为地方上的胥吏经常连起手来架空上官,操纵县中事务,孟郊既没有强硬的后台,自己又不懂这些,也没有得力的幕僚帮衬,哪里斗得过他们?

  事情办不成,反而左支右绌、惹人嘲笑,他自然渐渐心灰意懒。

  现在这个水陆转运从事是他的第二任官,恩主郑余庆看重的是他的诗才,对他的工作也没什么要求。自从去年冬天孟母生病之后,孟郊就不怎么去坐班了,所以诸人之中他最闲。

  不过雁来找他,主要是想看看他能不能胜任这个笔杆子的工作。

  虽说像他这样的人,就应该纯粹地搞搞文学,待在自己的舒适区里,但偏偏这个时代,文学和政治密不可分,诗文写得最好的那一批人都想做官,孟郊也不例外。

  好在词臣也是臣,而且是大唐最清要的官职,他要是能干,那就皆大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