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玩家在大唐搞基建的日子 第282章

作者:衣青箬 标签: 爽文 古代幻想 基建 穿越重生

  孟郊一动笔,雁来就知道为什么他总是无法适应工作了。

  就算她没干过公务员,也知道公文写作和文学创作不是一回事,但孟郊显然没有这种认识。他的诗是什么样子,公文就是什么样子。写诗奇崛瘦硬,那叫风骨,但公文写成这样,总觉得是在挑衅所有阅读的人。

  但放在这里竟意外地合适。

  雁来之前已经展露过锋芒,这回也是去提过分要求的,所以文章不用写得太客气,冷硬一些反而效果更佳。

  果然啊……再怎么冷门的人才,都总有适合他发挥的战场。

  反倒是孟郊自己有些不安,“恐不可用,宜再召他人拟写。”

  “我觉得挺好的,就用它了。”雁来安慰他,“你的工作已经完成了,用不用是我要考虑的,不用担心。”

  孟郊还想说什么,雁来已经拿起写好的奏章,递给郝主任,让她干正事去,自己则是拉着孟郊坐下,询问他编书的事宜。

  果然,孟郊立刻就忘了奏折的事,注意力迅速转移。

  ……

  虽然天兵的行动很自由,但是安西军的奏折还是会经过正规流程送上来的。

  所以,当听说有天兵想要面奏时,新任的枢密副使梁守谦一时有些拿不定主意,想了想,干脆来找俱文珍商量。

  俱文珍听说他来拜访,也松了一口气。

  上回皇帝想换宰相,咨询过刘光琦,最后却没换成,反倒是李藩被长流岭南,刘光琦就病了。这个病真假参半,视皇帝的态度决定该不该好,但皇帝显然并不怎么想让他好起来,虽然并未批准刘光琦致仕的奏折,却提拔起来一个梁守谦。

  虽然说的是让梁守谦暂代杂务,以便刘光琦能安心休养,但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这一休养,八成就不能再回来了。

  不过这一点,俱文珍和刘光琦都有所预料。

  皇帝想分权的心根本藏不住,他们作为姻亲和同乡,同掌机要、互通有无,自然是最该分的。只是两人都有拥立之功,再加上时局复杂,才没有轻动。这回他们搭了台阶,皇帝果然立刻就下了。

  从俱文珍和刘光琦的角度,在这个时候激流勇退,也未必是坏事。

  当然,退也不能全退,对宦官来说,如果在皇帝身边没了位置,在宫里也就没了位置,下场也不会有多好。所以像现在这样就不错,既配合皇帝的想法,达成他想要的结果,同时自己也可以缓缓抽身。

  不过俱文珍在御前的时间少了,刘光琦换成梁守谦,确实有些不便。

  他不打算跟对方走得太近,但也不想交恶。

  如今梁守谦主动上门请教,释放善意,他自然要接着。

  “既然人都已经来了,那自然要见的。”听完情况,俱文珍便直接道。

  “但如此咄咄逼人,陛下会否不悦?”

  俱文珍真心实意地叹了一口气,“天兵咄咄逼人,也非止一日,咱们这个差事,可不好当啊!”

  梁守谦本就是谨慎缜密的性子,骤居高位,也没有得意忘形,如今真正跟天兵接触,意识到自己以后的工作有多难做,就更没有半点自矜之心了,低头道,“还请俱公教我。”

  俱文珍果然也不藏私,“你现在看天兵桀骜、咄咄逼人,却不知她们这还守着规矩哪!放心吧,便是陛下,也不会说什么的。毕竟……今日若拒了她,明日来的说不定就是那位雁帅本人了。”

  长安城里就有一个传送点,所有人都知道。

  那位雁帅也可以使用天兵的传送点,这一点该知道的人也知道。

  毕竟人现在还在洛阳待着,也没有掩藏行踪的意思。

  但是安西军的奏折还是走流程,她从来没有亲自跑到长安来办事,甚至经过长安的时候都没有惊动任何人。

  这算是她跟皇帝之间的默契,在那一天到来之前,若非必要,他们不会见面。

  这对他们,对两边的臣子都好。

  所以,只要天兵还守规矩,他们就要给面子。当然,朝廷肯定不能予取予求,天兵提的要求也未必都要答应,但不能在求见的时候直接拒绝,连开口的机会都不给。

  “我明白了。”梁守谦道。

  他是个聪明人,俱文珍稍微点一下,后面这些他自己就能想到。

  正所谓送佛送到西,俱文珍见他若有所思,已是心领神会,便又道,“不过,须得先问清楚他们是来做什么的,先告知陛下。”

  免得气着了陛下。

  他现在可经不起天兵那些出其不意的刺激了。

  皇帝的病,俱文珍肯定不会说,梁守谦能不能发现是他自己的事,但不能出自于自己之口,所以只是点到为止的提醒。

  梁守谦也没有多想,只以为是俱文珍的周全之道,认真应下。

  回头他就亲自去见了郝主任,询问这回觐见的目的。

  郝主任递上奏折。

  梁守谦皱着眉看完,虽然觉得这奏折措辞太过强硬,但仅只如此,显然不值得天兵面奏。

  他放下奏折,抬起头来,神色郑重地问道,“当真只有此事吗?还请娘子莫要隐瞒,我等在御前也好周旋。”

  虽然是个宦官,而且年轻得过分——这一年梁守谦才三十岁,但他看起来文质彬彬、沉稳有度,更像是个有礼有节的读书人,说出这种话,也显得格外诚恳。

  郝主任想了想,她这回确实不是结仇来的,便道,“我确实还想建议一下皇帝陛下,马上就要秋收了,若是今年的秋税还像往年那样收,恐怕后患无穷啊。”

  梁守谦眼皮猛地一跳,目光森寒地盯着她。

  郝主任却恍如未觉,神色自若。

  梁守谦虽然有很多话想说,但他也很清楚,这不是自己该议论的事,于是竭力忍住了。只是在心底庆幸,幸而得了俱文珍的提醒,多问了这一句,要不然,等见到皇帝,她猝不及防说出这么一句话来……梁守谦有些不敢想。

  让郝主任在这里等着,梁守谦先进去通报。

  果然,就算他已经几番暗示,并且尽量换成委婉的说辞,皇帝依旧被气得摔了案上的镇纸,“欺人太甚!”

  到底是谁害他不能正常收税的啊?居然还敢跑来提醒他!

  梁守谦“扑通”一声跪下,正战战兢兢,忽听一阵骨碌碌的轻响,是刚才被皇帝摔在地上的镇纸滚到了他脚边。他不由一愣,凝神细看,才发现这镇纸居然是金属制的,被这么摔也没有任何损坏。

  这么一分神,心中的畏惧就散了大半。

  梁守谦作为宦官,立刻就想到了这样的好处,既能节省花费,也免得传出皇帝暴躁的名声。他不由得在心里佩服起了自己的前辈们,能在不惹得皇帝恼羞成怒的情况下将殿里的东西换成这些,可不是一件容易事。

  他要学的地方还有很多啊!

  胡思乱想间,梁守谦头顶传来皇帝不辨喜怒的声音,“传吧。”

  果然啊……陛下看似天下至尊,任性随心,可是面对天兵的时候,也难免要顾全大局。又或者,正是因为面对天兵时不得不低头,所以才会在其他事情上更放纵?

  梁守谦收敛起思绪,下去将郝主任带了过来。

  ……

  “郭雁来好大的胆子!”郝主任一进门,还在行礼,李纯就先声夺人地道,“可知诗乃风雅之道,岂是能随意私修的?”

  这里说的风雅可不是一般玩家理解的风雅,而是诗经三大题材“风雅颂”的风雅,雅是国家正音,风是民间国风,都是用来让统治者了解治下情况,同时又能反过来用于治理和教化万民的东西。

  孔夫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诗经》是儒家经典之一,诗歌自然也就具备了强烈的社会功能。

  古人为什么在李杜之间更尊杜甫?可不仅仅是因为评判标准不同,而是因为他的诗歌具有更强烈的反应现实以及劝谏讽喻的职能,最符合儒家的风雅之道,而这才是诗歌的正道,所以杜甫的诗才被提高到了“诗史”的地位。

  现代人没有这种文化背景,所以往往很难理解。

  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诗确实不是私人能随便修的。要是诗人自己把自己的作品集结成册也就罢了,但安西军显然是要大规模的修订编纂诗集,这是朝廷才能做的事。

  郝主任不慌不忙地行完礼,这才直起身笑道,“所以这并非雁帅一人之事,而是整个朝廷的大事。雁帅也正是清楚这一点,才让我代为上奏,希望陛下能以朝廷的名义,召集天下文学之士,共襄盛举。”

  说着取出奏折,双手奉上。

  李纯都气笑了。

  天兵可太知道该怎么用朝廷的资源,去办他们自己的私事了。偏偏这事,朝廷拒绝也不是,不拒绝也不是。

  拒绝吧,真当安西军需要朝廷这道诏命吗?不同意他们肯定也会干的。到时候天下文人的心都向着安西军,还有朝廷什么事?但不拒绝,其实也是眼睁睁看着安西军打着朝廷的名义招揽人心。

  梁守谦见皇帝没有开口,便上前接了奏折,转呈过去。

  也许是因为今天受的刺激已经太多,就算看到这写得咄咄逼人的奏折,李纯也没有任何情绪波动,他合上奏折,随意地将之放在一旁,“还是先来说说另一件事吧,不是说要给朕建议吗?”

  确实,在这件事的衬托之下,天兵要编修诗集都不算什么大事了。

  郝主任也不意外,拱手道,“不知道陛下究竟在等什么?”

  李纯微微皱眉,“此言何意?”

  “据我所知,已经有不少名下良田千顷的世家大族,正在商量要降低地租了。”郝主任说,“陛下难道要等天下土地人心尽入大族之手,才迫于形势去改革税收吗?”

  李纯心下一惊,脸色终于变了。

  他并不怀疑天兵的消息来源,更不认为天兵会用这种消息来骗他,所以,她说的只会是事实。

  其实在河北的税收降下来之后,所有人都知道,或早或晚,其他地方的税也会被迫跟着下降,要不然百姓就算不反抗,也要逃走了——两税法之后,大唐朝廷早就不禁百姓迁移,当地官府就算想拦,又能拦得住多少呢?

  但是从上到下,都没人提这件事,秉着能拖一天就拖一天、能多收一点就多收一点的想法,将这件事暂时搁置。

  确实是像郝主任想的那样,是打算等不得不改了,再去改。

  可是李纯没有想到,朝中诸公表面上一言不发,似乎要跟他一起拖,私底下却另有打算!

  可以想见,一旦当地大族降低地租,百姓必定会举家去投——对距离河北比较远的百姓来说,比起冒险迁移逃走,接受本地的、自己更熟悉的大家族的庇护,当然是更好的选择。

  到时候,朝廷就算降了税,又还能去收谁的税呢?

  李纯无法形容自己这一刻的感受。

  或许天兵早晚有一天会取代朝廷,这一点,他很早就意识到了,但是现在他才发现,也许在那一天到来之前,这个岌岌可危的朝廷就会先被他的臣子们毁掉。

  杀死王承宗的不是天兵,而是他身边最亲近的人——李纯再次提醒自己这一点。

  天兵是他的大敌,却并不是最迫在眉睫的隐患。

  或者说,天兵的祸患从来不隐,他们不管做什么都是光明正大的,一如手边这份奏折,就算天下人都知道这是安西军修的书,他们也要让他下诏,将事情做得名正言顺。

  名正言顺……这本该是朝廷的立场啊。

  这一刻,李纯终于明白雁来要做什么了。

  她要做王莽,不,她要比王莽做得更好,她要天下人都来支持她、期盼她,主动推着她坐上自己的这把椅子。

  所以,在那一天到来之前,她非但不会对他做什么,反而会像今天这样,让人来提醒他,怎么做才是对的、好的。

  她要他保证大唐的平稳、安宁,直到那一天到来。

  何等骄傲、何等自信!

  这一刻,李纯也不由得为这份气魄所慑。

  有唐二百年,不,自从秦皇横扫六合以来,这样的气魄,还有第二个人吗?就算是秦皇本人,或许打天下犹有胜之,论到治理天下,也多有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