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玩家在大唐搞基建的日子 第322章

作者:衣青箬 标签: 爽文 古代幻想 基建 穿越重生

  她现在怎么也算是个人物了,那句话怎么说来着,她郭雁来跺一跺脚,大唐的地面都要抖三抖(并不会!),难道还不值得回鹘可汗屈尊讨好一下吗?

  但是这种过分的热情就很难理解了。

  好在信里只是大篇幅地描写了他作为弟弟对雁来的想念与记挂,没写什么雁来不记得的过往,雁来也只能干巴巴地说,“可能新任回鹘可汗就是这种人吧,哈哈。”

  众人一想也是,十三岁继任的回鹘可汗,又是被权臣拱上位的,拎不清也正常。

  不过他拎不清也就算了,难道回鹘的贵族和权臣也都拎不清吗?

  这种近乎是国书的东西,应该由专门的词臣来起草吧?回鹘的官制一半是草原特色,一半是模仿大唐,也应该有类似翰林学士的配置。

  她们哪里想得到,回鹘人这回因为是来攀亲戚的,所以干脆就让可汗亲自写了信。

  真·亲笔书信。

  “这些都不重要。”雁来很快又打破沉默,“信里的提议,你们怎么看?”

  提到这个,大家可就都不困了啊!

  曷萨特勤在信里拉完关系之后,就又提起,回鹘和大唐世为姻亲,一直交好,没想到现在大唐却出尔反尔,去年的绢马贸易一直拖延到现在都没有完成,回鹘想要找大唐讨回公道,但是又顾虑她也身在唐朝,生怕因此影响到她跟大唐之间的关系云云。

  当然以上这些都是没用的套话,重点是,曷萨特勤提出,如果雁来不干涉两国的交锋,他们愿意给予雁来一系列的好处。

  雁来一问,众人便畅所欲言。

  “不插手是不可能的吧?难得两国之间起了冲突,感觉会是个好机会哎。”

  “但是我们要是插手了,机会可能就没了。”

  “是啊,回鹘人也不傻,明知道打不过还会打吗?”

  “关键是他们也没有诚意啊,给的这些条件都是个啥?有种穷亲戚进城探亲,拼拼凑凑了一篮子土特产的感觉。我不是嫌弃土特产啊,但回鹘有这么穷吗?”

  “那要看你问的是回鹘的谁了,贵族和大臣肯定不穷,朝廷的话应该是挺穷的吧?”

  “也是,看看大唐的朝廷都穷成什么样了,也不影响民间奢靡成风。”

  尽管几位回鹘大相已经是忍痛割肉了,但他们拿出来的那点好处,还真没被玩家放在眼里。

  雁来静静听着,等大家发言结束,才问,“听起来大家都不太看好?”

  郝主任咳了一声,“关键是看雁帅你的态度。”

  “对对对。”刚刚发表了高论的众人连忙找补,“答应也不是不行,但肯定也不能他们说给什么就是什么,还有得谈。”

  雁来想了想,笑道,“那就谈谈吧。”

  “雁帅是想答应?”张云敏连忙问。

  雁来笑道,“就像你们刚才说的,这是个很难得的机会,不是吗?”

  她也没想到回鹘人能想出来这么刁钻的路线,但不得不说,这确实是一个非常令人心动的机会。

  天兵现在也算是名声在外了,等闲不会有人来找他们的麻烦,想碰瓷(划掉)防守反击都没机会。毕竟像回鹘使者那样耿直的人,实在是不多见。

  现在回鹘人主动邀请她入局,雁来当然也不想错过。

  反正事情到了这一步,不管接下来是什么样的走向,吃亏的总不会是她,那不如就接下对方的招数,看看后面还有什么惊喜。

  郝主任点头,“那我就安排人去谈。”

  这种事情,当然不可能让雁来亲力亲为,她只需要给出底线就够了。

  所以郝主任接下来就问,“谈到什么程度合适?或者说,雁帅对回鹘,究竟是怎么打算的?”

  能坐在这里的都不是外人,郝主任问得也直接。

  众人闻言都坐直了一些,目光炯炯地朝雁来看了过来。玩家的想法是玩家的,只有了解了雁来的底线,后续才不会在执行上跑偏。

  雁来也没什么好遮掩的,笑道,“项羽有云,‘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我也只是个俗人啊!”

  ……

  雁来同意了他们的提议,这个消息让回鹘振奋不已。

  至于具体的条件还要慢慢谈这一点,被他们选择性地忽视了。

  没有拒绝就是同意,至于条件,慢慢谈就是了,至于谈成什么样、最后会不会履行,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反正回鹘的对外交往一直都是如此,守不守信都要看具体情况。

  所以一收到消息,安允合就催促着点齐兵马出发。

  没人拒绝。

  一方面是不觉得这件事还会什么变动,另一方面,也是实在等不起了。

  贪腐这种事情是这样的,世家贪朝廷的,世家内部的分支贪公中的,奴仆贪主家的,与奴仆往来的各行各业又贪奴仆的……一旦开了头,就像是决堤的海水,最终会冲刷出一条庞大的贪腐链,每一个人都身处其中,贪别人,也被人贪。

  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之中,只要有机会,每个人都会伸手。

  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大唐如此,回鹘当然也如此。

  所以贵族虽然有钱,但花销也高,具体到某一项支出的话,他们其实也并不比牙帐好多少。

  尤其是养兵这种非常耗费资源的事。

  想到这回出兵大唐能捞到的好处,所有人就都满心的热切与期盼,自然不想再等下去。所以在派出使者去洛阳谈判的同时,这边回鹘大军也出发了。

  曷萨特勤亲自到城外为军队送行。

  身为可汗的他当然不能亲自涉险,而且他才十四岁,也确实没有任何戎马经验,所以这一回,是作为舅舅的安允合代表他出征,顺便带走了属于他的可汗亲军。

  毕竟只有参与了战争,才能分到好处。

  曷萨特勤满心期盼着大军尽快凯旋,所有的问题都被解决,生活就又能回到原本的样子。

  中军之中回望牙帐的安允合,也在期待着凯旋的那一天。

  到时候,一切都将变得不一样。

  军队虽然出征了,但是一切并没有那么顺利,因为很快他们就因为目的地而产生了分歧。

  瓦莫斯将军还率领着一支军队,驻扎在距离大唐西受降城不远的地方,所以众人理所当然地认为,应该先去跟他会合,既能壮大军队的规模,也能了解一下大唐具体的情况。

  但安允合却想要走另一条路,直奔中受降城。

  受降城是汉朝时接受匈奴贵族投降而修建的城池,但因为修筑在长城之外,是一座孤城,所以汉朝和匈奴针对这座城市进行了十分激烈的争夺。

  到了唐朝,为了防备突厥汗国,在河套平原北岸修建了三座受降城,并屯驻重兵,三城互为支援,与周边军镇和州府形成了一套完善的、能够取代长城的防御体系,保护着后面的朔方、河东之地。

  所以之后铁勒取代突厥,回鹘取代铁勒,漠南之地却始终牢牢掌控在大唐手中。

  也正是因为大唐与回鹘之间的战线被限制在了这里,才能腾出更多的兵力来防御吐蕃。又因为吐蕃的存在,奠定了大唐和回鹘两国交好的基础。

  要不怎么说三角形是最稳定的结构呢?

  言归正传,虽然三受降城是一个整体,但为了相互制衡,又将它们分别隶属于天德军和振武军。

  西受降城属于天德军,中受降城和东受降城则隶属于振武军。

  所以两边虽然相去不远,但却是两条进攻路线。

  相较而言,西受降城因为东有振武军,南有朔方节度使,驻军最少、防御最薄弱,也是看起来最容易攻陷的——振武军因为要跟幽州节度使一起防御东北边的奚和契丹,驻兵更多,所以同样是大唐的方镇之一,而天德军却只是都防御使。

  这里自然也就成为了回鹘人入唐的首选路线。

  虽然这条路已经很多年没有走过,但路径依赖依旧存在,所以众人无法理解安允合的选择。

  安允合当然也有他的道理。

  瓦莫斯就驻扎在西受降城外,那边肯定早就有所防备。西受降城兵马少,后面的朔方灵盐节度使却能随时支援,走这条路,等于是一头扎进大唐人张好的口袋里。

  所以,更应该趁着唐人的注意力都被瓦莫斯牵扯,另外选一条路线突袭,在大唐没有反应过来之前取得战果。

  这也是回鹘一贯的战术。

  仗着骑兵来去如风,打奇袭战,成功的概率最高,就算不成功,也能轻松跑掉。

  其实大唐的战术也是如此,不过跟游牧民族比起来还是要差一点。尤其是安史之乱后,这种奇袭战就很少见了。

  如果是年轻的可汗在这里,或许还会问,雁来的回信里不是要求了回鹘的动向都必须要告诉她吗?现在突然袭击,是不是违反了约定?而且在条件谈完之前出兵,万一惹怒了天兵怎么办?

  但现在领兵在外的都是老油条,对于契约本来就没有那么看重。

  不如说,天兵本来也是他们想要出其不意的对象之一。要是能在天兵反应过来之前就打完,打得足够快,取得相应的战果,那在谈判上也能多占一些优势,甚至根本不需要再分出好处给天兵。

  这么一想,便都觉得安允合的提议很不错了。

  只是本来联合出兵,大家各有各的打算,现在其他的想法被安允合压下去,统一听他指挥,他在军中的声望就远超过其他人了。

  战争本就是最容易提升威望的方式。

  众人自认为看清了安允合的打算,不过认真想想,这样他们也不算吃亏。

  他们现在争来争去,是因为可汗无法服众,自然每个人都想自己上位,但如果安允合当真能带着他们打胜仗,获得足够多的好处,那以他为首又有何不可?

  殊不知,安允合同样也在这条新的路线上张开了一个口袋,就等着把他们都送进去,一举完成自己是所有谋划。

第207章 雁来姑且还是想继续保持一点神秘感的。

  又是一年二月,又是一年省试。

  尽管这一年来又发生了很多事,甚至这个年许多人都过得不安生,甚至去年冬天还有不少举子被天兵从北里丢出来,以致名声扫地,但是作为国之大典的科举仍然没有被影响,依旧万众瞩目,所有的一切事务都要暂时为它让路。

  今年的试题是《洪钟待撞赋》和《恩赐魏文贞公诸孙旧第以导直臣》,消息传到洛阳,众人一见到白居易,便都朝他道贺。

  去年,魏征的玄孙魏稠因为家贫,将家中宅第抵押给别人换钱,平卢节度使李师道得知了此事,便上书请求以私财赎之,李纯答应了,让翰林学士白居易草诏。

  但白居易却上奏反驳,“事关激劝,宜出朝廷。师道何人,辄掠斯美。伏愿明敕有司,特以官钱收赎,使还后嗣,以劝忠臣。则事出皇恩,美归圣德。”

  李纯这才反应过来,从内库出钱赎买。

  只不过当时先有于阗之战,后又有王士真病死、王承宗想要自领成德的事,而后白居易和韩愈因为上书言事,被贬东都,这事自然就没人提了。

  没想到今年居然会被拿来做进士科的考题。

  当然了,人家称赞的是皇帝,但白居易作为促成这件事的真正倡导者,自然也是与有荣焉。

  而且从这件事里,也能窥见几分朝中的风向——对于白居易这个明摆着已经投向天兵的贬臣,皇帝和朝廷似乎并没有预想中的那么反感。

  虽说已经做出了选择,朝廷的态度也影响不到他们什么,但窥一斑而知全貌,朝廷对于天兵的态度,似乎也相当暧昧。

  抛开别的不谈,这题目一出,天下人就都会知道这件事的始末了,对白居易来说,自然是值得道贺的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