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康熙荣妃 第91章

作者:敲钟的紫藤 标签: 穿越重生

  “乌库妈妈,您一定要保重身体,等着敏儿再次回来的那一天!到时候我一定会告诉您所有的一切,毫无隐瞒!”宜敏抬起头,祈求地看着郭尔罗斯氏,她此刻不敢说,怕说了会泄露些什么,虽然没有证据,但是她就是有种预感,若是她说出了重生的秘密,将付出无法想象的沉重代价,唯有一切尘埃落定时,重获自由时,她方能无所顾忌地畅所欲言,而到那时,又有谁能听她说呢?也许只有眼前这位睿智宽博的老人可以聆听这一切吧?

第220章 封后大典(六)

  郭尔罗斯氏看着宜敏眼神复杂,最终只是轻轻点了点头,她轻叹了口气,语重心长的道:“敏儿,你聪慧过人却心结深重,莫要被过去的经历蒙蔽了心眼,意志坚定固然是好事,但偶尔会因为太过坚持己见,错过了沿途更好的风景。你的人生还很长,不要画地为牢,将自己困在原地啊!”

  宜敏抬头看着曾祖母,眼神中掠过一丝迷茫,继而很快恢复了清明,坚定地摇了摇头:“乌库妈妈,我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虽然会迷茫,会不甘,会犹豫,但是却绝不会后悔!这条路没法回头,我只能一直走下去,直到生命的尽头。”她这辈子本就不是为自己而活,如今心愿只完成了一半,她没有资格松懈,也没心思去看其他的风景。

  郭尔罗斯氏忍不住上前一步,将宜敏拥在怀中,心疼地拍着她纤细的背脊,眼中闪过一丝晶莹,却没有再说什么,她是真的心疼这孩子,无法想象是怎样的执念才能让这她堵上一切去拼,这份沉重令她感到窒息,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也许她根本没资格对此指手画脚!

  “好孩子,今儿是你出阁的大好日子,咱们不提这些了,让乌库妈妈为你戴冠吧!”郭尔罗斯氏面上重新露出笑容,走到一旁的大立柜旁,捧出一顶宝光四射的凤冠,眯着眼睛端详着这顶特殊的凤冠,连连感叹,“不管看过多少次,都让人忍不住震撼!听闻这冠冕是皇上亲自设计的?就是太皇太后与皇太后的朝冠都不及它耀眼夺目,单单这凤冠的价值就顶得上你当年的那副妆奁了吧?”

  宜敏目光忍不住落在凤冠上,身为女人就没法不喜欢它,凤冠样式仍然是以朝冠为底,却极尽奢华繁复之能事,与此前所有的后妃朝冠均不相同,上有冠顶,冠顶足有六只凤凰以金累丝镶嵌技艺叠压,顶尖镶大东珠一颗,每层之间贯东珠各一颗,凤头、翅、尾部均饰东珠,背部各嵌猫睛石一块。此朝冠使用猫睛石24块、东珠足有一千余颗,以及青金石、珊瑚等珍贵材料,看上去异常繁复,熠熠耀目。

  当初这顶凤冠作为聘礼送来的时候,整个马佳氏都轰动了,因为康熙实在是太壕气了,就算是太皇太后的朝冠一般只用88颗东珠,其余皆用珍珠装饰,偏偏康熙设计的时候指定全部用东珠,通体装饰下来足足用了上千颗,怕不是把库存的东珠都倒出来了。另外就是大清历代皇后乃用三凤朝冠,偏偏宜敏面前这顶凤冠设计了六凤,其中意味令人深思。

  郭尔罗斯氏捧着沉重的凤冠,轻轻地将之戴在宜敏头上,退开两步细细端详,不由得满心赞叹,太美了,耀目至极的凤冠并未夺去宜敏的光彩,反而更突显了那不似凡间所有的美貌,尊贵之气扑面而来,令人不敢直视。

  我家女儿的美貌怕是连那古之洛神都要逊色三分。等皇上见了怕是要走不动道了。郭尔罗斯自小见惯了曾孙女的容貌。本不该如此惊讶,但是盛装打扮后的宜敏依然叫他。惊艳不已。难怪皇帝十多年来对宜敏盛宠不衰,这般女子又有谁舍得冷落呢?

  这时小楼外传来了熙熙攘攘的热闹声,两人透过窗户往外望去,一眼就看到了人群最前方那道明黄色身影。一身明黄色帝袍,走路龙行虎步,不是康熙又是谁呢?皇帝亲自迎亲是天大的恩典,马佳氏是自然不会不知好歹的搞出那套为难姑爷的阵仗。这可是皇帝,有谁敢拦着他呢?更何况良辰吉时都是由钦天监提前算好的,一时一刻都耽误不得,更没人敢在这方面造次。

  等康熙一到承恩公府门前,盖山和图海早就领着儿孙与族人大开中门,恭迎圣驾。康熙也没在这种日子扫兴,命人扶住了盖山,没让自己的老丈人行礼,也很快就免了在场众人的跪拜礼。一行人高高兴兴地进了门,簇拥着康熙进了瑶园,一路往宜敏的梧桐阁而来。

  康熙显然心情极好,一边观看承恩公府的布局景色,一边极为满意地暗暗点头。虽然这承恩公府大部分图纸是他设计的,但实际上他却不曾踏足过半步,如今看来效果极为不错。不过他也无心过多赏景,一想要见到那个已经阔别整整一月的人儿,不由得正满心激动欢喜。等这趟把人娶回宫,他再也不会放她离开自己身边了。

  从康熙八年至今,两人最长远的别理也不过是木兰秋狝的那半年时间,期间两人还时常有信件往来,不像这次因为大婚礼仪未完,两人按照祖制是不可有任何往来的,免得不吉利。为了两人的将来,康熙自然不敢随便乱来,只能每天听着奴才们回报宜敏在承恩公府的一举一动,越听越是心痒难耐,只觉得宜敏就算离开自己,日子也过得有滋有味的,让他恨不得当场反悔。

  好不容易熬到正日子,康熙一大早就将奉迎皇后的凤舆送了出去,由两亲王的结发福晋和八位年轻的一品夫人担任奉迎专使,先行骑马到承恩公府,两福晋、八命妇先到正屋谒见宜敏,然后伺候梳妆。按照惯例这时皇后梳的仍然是及笄少女的发型--双凤髻,但是宜敏的情况不同,她早已入宫多年,以她的年纪也不适合梳这种发髻,于是便梳已婚妇女的盘髻,更方便戴上那奢华沉重的凤冠。

  此时几位逢迎专使都在梧桐阁一楼等候,见康熙已经到来,连忙查看时辰,还差半刻钟,这会儿过来恰恰好。这时裕亲王福全的嫡福晋西鲁克氏连忙命人出门拦住,她则带人上了三楼,皇后迎娶时的吉时由钦天监官员严密推算,如今吉时一到,就能恭请皇后出门了。

  西鲁克氏是此次逢迎专使中身份最高的,也是宗室福晋中与宜敏关系最好的,她带着常宁的嫡福晋纳喇氏来到皇后闺阁,一进门就被晃花了眼,当今皇后身着金凤朝服和六凤朝冠,一身尊贵威仪显露无疑,她恭恭敬敬地行了一礼:“启禀皇后娘娘,吉时已到。”说完上前将两个苹果塞到宜敏手中,然后亲自为她披上盖头,与纳喇氏一边一个扶着宜敏下了楼。

  康熙眼巴巴地等在阁楼前,一眼看到宜敏的身影出现在门前,眼中顿时发光,立刻快步上前,忍住想要说话的念头,只是代替西鲁克氏搀扶住宜敏,将她稳稳地送上了一顶步轿,因为这梧桐阁离承恩公府正门还有相当长一段距离,自然不可能让皇后这样步行过去,自然有小轿代步。正式的凤舆还在承恩公府门前候着呢。

  西鲁克氏露出一丝微笑,并未规劝皇帝这等不合礼仪的行径,她只是带人提前一步把皇帝亲笔书写的龙字和一柄金如意放进凤舆中,等康熙护送着宜敏来到前院后,陪着她拜别父母亲人,行过一系列礼仪后,才把皇后恭恭敬敬地请上凤舆。

  皇后凤舆由16个人抬着,穿红缎绣花褂子的校尉持着300对族旗扇、平金绣凤、宫灯,走在最前面,御前侍卫扶着风舆轿杠扈卫左右,两福晋、八命妇和扈从的王公大臣,紧紧跟在凤舆的后面,迎娶的队伍极为盛大。

  这时康熙又做了件出人意料的事,他并未登上那座龙辇,而是骑上了一匹汗血宝马,雄赳赳气昂昂地走在凤舆前方,显然要效仿民间男子亲迎花轿的习俗。

  于是一路上百姓们都是欢呼雀跃,锣鼓喧天不绝于耳,加上康熙一路上让人不停撒糖、喜钱,惹得无数孩童追着队伍跑,迎亲队伍所过之处,百姓们一拥而上,纷纷捡着地上的喜钱,好话一箩筐的冒出来,都是祝皇上皇后百年好合之类的。迎亲队伍轰轰烈烈地绕城一圈才进入大清门,凤舆入大清门时,午门楼上钟鼓齐鸣,凤舆停在正南天喜方位,福晋、八命妇和宫女护侍皇后下轿。

  宜敏跨出轿门,手上紧紧握着寓意平安的苹果,抬首透过喜帕的缝隙看着前方的堂皇大道,不由得心潮澎湃。大清门是紫禁城的正大门,从不轻易打开,而女人想要走这道门,唯有皇帝登基后迎娶的第一位皇后,方能有此殊荣。遍数大清历代皇后,不过寥寥三人,其中两后已然被废,剔除出宗谱,如今唯有她马佳宜敏一人,她不再是前世那个籍籍无名的康熙嫔妃之一,而是堂堂正正由康熙亲自从大清门迎进来的皇后,她要成为未来永载史册的女人。

  宜敏将苹果交给恭亲王福晋,接过裕亲王福晋递过来的宝瓶,里面装有珠、宝、金银小如意和米谷等物,她稳稳地捧着象征吉祥如意的宝瓶,沿着御道,一步一步,稳稳当当,经过乾清宫和昭仁殿之间的通路,进入交泰殿,这里是帝、后大婚行礼的专用场所。

  宜敏进殿时,看到殿门前横放着一个朱漆马鞍,鞍下放着她刚刚手里拿过的两个苹果,上面铺着一条红毯。在六对藏香提炉的引导下,宜敏轻松跨过表示平平安安的朱漆马鞍,之后被引导到西首站立,等候拜天地。

  康熙刚刚已经先行一步,提前来到了坤宁宫,此时他从坤宁宫出来,站在与宜敏相对的东首,在欢庆的鼓乐声中,一起下拜,九叩礼毕,即为结发。

  拜完天地,康熙和宜敏在坤宁宫东暖阁行坐帐礼,掀开宜敏喜帕的那一刻,即使两人已经夫妻多年,康熙仍然愣住了,凤冠朝服打扮的宜敏简直美艳不可方物,尤其小别胜新婚之下,更是让他眼珠子都恨不得粘在宜敏身上了。

  这时裕亲王福晋煮来名为子孙饽饽的饺子,刚下锅还是生的就要捞起,呈给康熙和宜敏,两人咬一口吐出来,藏在床褥下面,表示可以早生皇子。本来仪式完成之后,皇帝应该暂到前殿休息,等待福晋命妇重新为皇后上头开脸。只是康熙来着不走,一直看着宜敏打扮完毕,两人一起吃完了被称做团圆膳的合卺宴。

  这时福晋、太监、宫女全部跪安退出,并将大婚洞房门窗轻轻地合上,皇帝侍卫中结发夫妻们在洞房外,击着檀板用满语高唱《交祝歌》,两人在一片祝福声中相对而坐,宜敏笑盈盈地看了康熙一眼,端起酒杯与康熙手臂交缠,抬头饮下交杯酒,合卺礼即成。

  康熙双眼不离宜敏身上,挥退了司仪女官,亲自上前替她摘下凤钿,换上龙凤长袍,端来长寿面,喂她一口一口吃完,此时大婚礼仪即告完成。

第221章 封后大典(完)

  喜桌上的龙凤双烛红火明亮,偶尔有火花轻微的噼啪声响起,洞房内所有的宫人奴才都已经退下,仅余康熙和宜敏独处。两人都轻轻地松了口气,接着对视一眼笑了出来,看来一整天下来彼此被繁文缛节折腾得不轻。

  康熙贪恋地看着宜敏在红烛映照下越发娇艳的容颜,不过一月未见,他竟感觉度日如年,忍不住握紧宜敏的柔荑,面上露出讨好的笑:“敏儿,今日的安排如何?你可欢喜?”为了这一日,他当真是卯足了劲,做足了排场,力争将所有的一切都安排得尽善尽美。

  宜敏此刻已经卸下了大婚时那过于浓重的妆容,白皙的面容上带着一抹嫣红,她清浅一笑,微微点了点头:“让皇上费心了,此前妾身从未奢望过有朝一日能从大清门被抬入宫,如今得以一尝所愿,皇上还为此破了许多先例,给了妾身无上荣宠,妾身自然欢喜不尽。”这是她心底的大实话,即使皇后之位在她意料之中,但是能有如此高规格的封后大典委实出乎意料之外,说一句受宠若惊并不为过。

  康熙哈哈大笑起来,大手一挥无所谓地道:“无需在意那些腐儒所言,大清入关至今不过两代人,先帝那会仪制尚不完备,许多规矩都是临时沿用前朝的旧制,何来先例之说?如今的大清,朕说的算!在朕心中,你才是我爱新觉罗·玄烨唯一的妻子,这些年来真是委屈你了。

  本来十年前这个位置就该是你的,偏偏朕总是顾虑太多,让你受了诸多委屈。无论是赫舍里氏还是太皇太后,你总是为了朕不停地忍让她们,却从不曾宣之于口,但是朕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这十多年来,你朕为生儿育女,管理后宫,教养庇护那些庶出的阿哥、格格,光是那份豁达心胸和慈母心肠,就是古往今来多少女人都做不到的!。

  尤其你筹建的那些善亲堂,这些年不知花了你多少嫁妆银子,为朕和皇室在民间赚了偌大的好名声,朕也从不曾对你言谢呢!人人都说朕上辈子不知烧了多少高香,才能娶到你这般贤内助呢!如今朕不过为你做了区区小事罢了,又何足挂齿呢?你我夫妻恩爱十四载,举案齐眉,儿女双全,未来还有更漫长的路要走,何须言谢?”

  宜敏深深的望着康熙,面上微微动容,在他含笑的目光中缓缓依偎进他怀中,将头靠在他肩上,口中柔声道:“皇上说的是,你我夫妻一体,自然是生死与共,荣辱相依,些许小事何须道谢?”

  她借着动作遮住了眼中复杂的思绪,真的是小事吗?这些年来,善亲堂之所以能够遍地开花,背地里自然有康熙的纵容和支持,但他往里头安插的人手和探子同样不知有多少,若非她从未想过利用善亲堂牟利,此刻恐怕善亲堂早已不在她名下了。

  康熙伸手抱住宜敏,深嗅着她发间的清香,动容道:“不错,我们生死相依,生同衿、死同穴,无人能分开我们。我要把这大清治理得海晏河清、创造出一片繁华盛世,而这一切唯有你能与我共享,一同俯瞰属于我们的天地山河。你我百年之后,这片江山会交到我们的孩子手上,让大清绵延千载、国运不绝!”

  看着眼前这个男人意气风发、挥斥方遒的模样,宜敏只是微笑着点头,并未出声应和。她能说什么呢?他会允许这世上有人与之并肩而立吗?她敢赞同自己的孩子会继承他的江山社稷吗?此刻的他正当盛年,自然心胸宽阔,敢于放权,但是二十年之后呢?当他渐渐感觉到自己的衰老与无力时,当年的随口之言是否会成为自己母子野心勃勃的证据呢?此刻的承诺是不是就将成为他心头的一根刺呢?

  “咱们还是该给承瑞和赛音察浑多添几个兄弟姐妹,将来才好帮衬他。”说着康熙就不正经起来,那双手老实不客气地上下动作起来,面对宜敏这么一个国色生香的大美人,康熙又不是柳下惠,岂能无动于衷?尤其为了此次大婚。康熙可是整整素了一个月,连女人的手指头都没沾过,这会自然是狼性大发,恨不得将宜敏拆吃入腹。

  洞房花烛夜乃是人生三大喜事之一,无论对皇帝还是普通百姓而言都一样重要,帝后二人一夜被翻红浪,龙凤双烛静静垂泪至天明,有成人手臂粗细的红烛一夜过去了,也不过燃烧了不到三分之一。同时点燃的双烛长短一致,并未出现一长一短的情况,这让负责灯火的司礼女官格外满意,不由得满面微笑,将之细细的记录了下来,帝后同寿,这可是龙凤呈祥的吉兆啊!

  帝后大婚第二天,按照礼仪,皇帝应当先率皇后拜见太后,完成朝见礼,然后再升太和殿,诏告天下,至此大婚礼成。但是在本朝情况却又不同,众所周知太皇太后已重病,瘫痪在床多年,皇太后自木兰回銮后就搬到慈宁宫照顾太皇太后,已经多年不问世事,连后宫妃嫔的请安都免了。在封后大典之前,慈宁宫就已经传过两宫懿旨,皇后贤良淑德,谦恭纯孝,此前已侍奉两宫膝下十余年,无需再行此繁文缛节,自与臣民同乐即可。

  因此,这大婚次日,康熙和宜敏只剩下一件事要做,那就是帝后齐升太和殿,昭告天下,普天共庆。

  一大早康熙和宜敏就已经起身,虽然经过一夜鏖战,但两人本就是老夫老妻,小别胜新婚之后,更显得精神奕奕,蜜里调油。宜敏身边的梧、桐、檀、楠四大宫女端着各色物品进来服侍洗漱,结果在康熙黏糊糊的动作下,硬是把一刻钟能搞定的事延长了半个时辰。好不容易进完了早膳,两人在奴婢的服侍下分别穿好繁复厚重的皇帝衮服和皇后凤袍,对视一眼,看到了彼此满意的目光,这才准备前往太和殿走最后一道程序。

  宜敏与康熙一同从交泰殿中走出,这里是帝后行洞房礼的地方,仍处于后宫,待两人经乾清宫,过乾清门,才算是出了后宫的范围。昨儿入宫宜敏带着盖头,看不真切,如今行走在宫中,才发现整座紫禁城仿佛陷入了红色的海洋,到处一片喜庆,前三殿、后三宫都用绸带搭起彩架,大红喜字、吉祥语句图案抬头可见。从大清门到坤宁宫的青白石御道上,铺满了红地毯,御道两侧有路灯,各式彩灯,若是夜晚观看,大概就像天河上的鹊桥,美不胜收吧!

  再往前就是前朝的正三殿,保和殿、中和殿、太和殿,其中太和殿位于整座皇城的正中心,同时也是紫禁城的最高处,是用来举行各种重大祭祀和典礼的地方,所以康熙平日里上朝并不在此处,而是在太和门或者乾清门,偶尔在乾清宫。因此太和殿使用的次数极少,但这并不代表太和殿就不重要了,此处的象征意义是不同的,在大清唯有皇帝登基、亲政和册封皇后等重大事宜时方可启用。

  遥望前方那座金光熠熠的大殿,宜敏心中波涛汹涌,这三大殿位于前朝,是她前世一生都可望而不可及的地方,尤其那太和殿俗称金銮殿,一般而言,即便身为皇后,一生也难得几次机会能够踏足此地,而最为隆重的一次莫过于封后大典。如今还差最后一步,唯有登上御阶,坐上龙椅,正式接受臣民朝拜之后,她才是这大清天下真正的女主人。

  当帝后二人到达中和殿时,太和殿中的文武百官早已就位。在这等重要的日子里,文武百官天不亮就要出门,早早入了宫门,等候在太和殿前的广场上。随着三通鼓响起,所有的宗室、大臣立刻按照品级高低迅速入殿,以御阶为中心,文武官员分左右站定。

  在宽阔至极的太和殿中,即使站了几百人,依然显得空旷,但是这几百人便是整个大清的最高层,也是翻掌间足以决定国家命运的一群人。

  皇后的册立自古以来便是国之大事,不同于后宫嫔妃,一辈子与外臣不得相见,皇后是与皇帝并肩共天下的女人,文武百官在她面前都是奴才,他们必须如朝拜皇帝一般,正式朝拜自己的女主子。

  今日是皇后在文武百官面前第一次亮相,随着三声净鞭响过,康熙和宜敏从后殿并肩走了进来,两人没有绕道殿前走红毯,而是携手一起登上御阶,在龙椅前一起转身,面向满朝王公大臣。

  这时随着司礼太监唱喏声,文武百官出列行三跪九叩的大礼,同时山呼‘皇上万岁,皇后千岁’之语,数百人一同高呼,那场面声势着实震撼,连宜敏都有些被震住了,只觉得心跳加速,血气直冲顶门,白皙的脸上泛起红晕。

  她一眼望去,只看到满目的顶戴花翎,各色补服,偶尔几个穿着黄马褂,乌泱泱一片人都低着头,完全分辨不清身份。她有些激动,也有些好奇,从高处往下看,有种把所有人都踩在脚下的感觉,原来康熙每日上朝就是这种感觉吗?

  随着朝拜大礼结束,她随着康熙一同落座,当她坐上髹金漆云龙纹宝座的瞬间,只觉得一股远超以往的庞大清气自卤门灌体而入,原本有些激动的情绪瞬间冰凉,嫣红的双颊顿时褪去了血色,原本恢复几分的内息瞬息间隐没无踪。

  她藏在袖中的手猛地握拳,悄无声息地一枚小小的印章出现在她掌中,她全力引导着体内那股清气往手掌而去,当两者相遇的时候,那股清气仿佛久旱逢甘霖,又如他乡遇故知,瞬间冲入印章之中,而后无需她刻意引导,不断入体的清气在她体内逛了一圈后,纷纷乳燕投林一般落入了那枚印章中,甚至通过她与康熙交握的双手,有一股暖流也缓缓流淌而过,不紧不慢地钻进了那枚印章中。

  宜敏有些愕然地转头看了康熙一眼,很快反应过来假装无事,却引来康熙的注意,她连忙一副新奇模样看向底下的朝臣。这一连串动作说来很久,实际上不过是眨眼间的事。

  康熙看了宜敏一眼,把她没有丝毫收敛的新奇之色尽收眼底,不由露出一丝笑意,将手握得更紧了些。

第222章 后宫之主(一)

  宜敏见康熙没有起疑,不由得微微松了口气,感受到体内那股霸占经脉脏腑的清凉之气渐渐脱离,心中欣喜,事情的发展虽然与她当初预计的不同,但是结果却殊途同归,至少那所谓的“天命”被引进了那枚印章之中,她暂时不用担心因为无法修炼而引发的一连串问题了。

  待文武百官朝拜完帝后二人,陆续归入两侧队列后,康熙吐气开声:“朕与皇后结缡十四载,夫妻和顺,今日方昭告天下乃朕之过也,此前废后尚在时,朕欲废之,然皇后贤德,曾有言民间夫妻尚且糟糠不下堂,遑论一国之母乎。妻子有错,夫当止之,使其改之,而非弃之。朕乃止。”

  丹陛之下的文武百官闻言顿时讶然,互视一眼,他们只知道当年赫舍里氏犯了大错,皇上曾在廷议上提出废后,后来却不了了之,没想到竟然是当今皇后劝谏的结果,不过想来也是,皇后受封前已经执掌后宫十多年,若非她有意保护,这赫舍里氏怕是活不到废后那一天的。

  康熙接着道:“其后十年间,皇后主持宫务,秉公持正,对上孝敬两宫,对下宽严和度,待废后恭谨如初,吃穿用度只多不少,然废后屡教不改、多次生事,甚至做出危及社稷之事,尤其太皇太后为此大怒伤身,实乃大不孝大不敬,乃降懿旨将之废黜,此乃皇室之不幸。”他思来想去还是准备为宜敏刷一波名声,毕竟之前废后之事闹得沸沸扬扬,免不了有人往宜敏身上泼脏水。也能让满朝大臣知道什么样的女人才称得上贤后,

  文武百官终于忍不住交头接耳起来,没想到废后居然是这样被废的,众人原本只知太皇太后两年前中风瘫痪在床,却没想到是因为废后赫舍里氏的缘故,谁不知道当今皇上与太皇太后祖孙情深,废后这是自寻死路啊!放着锦衣玉食的日子不过,非要四处蹦达,害了自己不说,连赫舍里氏一族都被连累了,他们可不觉得皇上会闲着没事特地去查一个家族违法乱纪的事情,显然这是借题发挥,被不孝女连累的典型啊!

  “幸而,皇后孝心感动天地,寻来一株千年神药为太皇太后续命,经太医诊治,太皇太后性命无忧,只要安心静养,痊愈有望!”康熙握紧宜敏的手,忍不住心中激动地大声宣布道,他是万万没有想到,宜敏竟然肯将马佳氏献给她压箱底的保命药拿了出来,还是用来救治多次算计她的太皇太后,这让他对宜敏的心胸气度又有了新的认识,那可是实打实千年以上的人参,就算达不到活死人肉白骨的程度,但是吊气续命功效显著,少量多次使用还能补益元气,延年益寿!

  宜敏对康熙笑了笑,微微摇头,她至今仍记得康熙当初的表情,震惊、愕然、惊喜不一而足,当然还有隐藏得极好的贪婪,名贵药材大多百年以上功效最佳,能有三五百年就已经称的上稀世,更遑论千年,这可不是话本上动不动就千年人参、万载雪莲的,即使以皇家宝库的收藏,也拿不出一株药性未散的千年药材,就算曾经有,怕也早被历代统治者拿来续命了,哪里能留到今日?

  这下子整个大殿都哗然起来,他们本以为两宫太后懿旨中的纯孝之言不过是客套话,不曾想竟然是大实话啊!这皇后是不是太过实心眼了?面对皇后之位不为所动,千年神药说给就给,这心得有多大啊?再想想到那每年如流水般花出去的上百万两善款,不由得眼角心口一起抽,刷声望的效果是真好,但也是真败家,幸好她败的是自己的嫁妆,别人也管不着,就是马佳氏的家教是真的好,这家族能处啊!

  难怪皇上这么下血本,这种媳妇换了谁不喜欢啊,不得好好笼络住?如今皇室在百姓中的声望与先帝爷时期已经不可同日而语,虽然大多是皇上励精图治的功劳,但是这位娘娘善待底层百姓,拉拢各地官员女眷的方法也是功不可没,这样一位皇后上位,他们没有理由去反对。所以退朝时,所有人的跪拜礼行得是心悦诚服,比一开始要多了几分真心实意的敬佩。

  宜敏与康熙并肩走在御道上,有些疑惑地问道:“皇上为何要在朝上提起此事?废后和太皇太后之事早已过去两年之久,何必旧事重提呢?”在她封后的大好日子里,听到赫舍里的名字她嫌晦气,提起太皇太后她也觉得膈应,否则她也不必让慈宁宫传那样的懿旨出来,她才懒得去参拜那两个老东西呢!尤其是皇太后,会咬人的狗不叫可真真是至理名言,若非她特地留了个心眼,怕不是两年前就得阴沟里翻船了!

  “敏儿总是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如今你已经贵为皇后,难免有那起子小人看了眼红,背后编排你的闲话,还不如朕先将这些事情盖棺定论,到时候看谁还敢胡言乱语,就直接拖出去打死了事。”康熙无奈地看着宜敏,这女人说她精明能干吧,偏偏心思太正,对于一些下作手段不屑为之,自然也缺乏相应的警惕心,一如两年前皇太后那招就足够阴损,若非宜敏的心思纯澈,恩怨分明,怕是就要栽了跟头。

  要知道流言伤人、积毁销骨,废后与新后之间是有直接利益冲突,谁敢相信宜敏竟然暗地里护了赫舍里氏十余年?还有她与太皇太后不合之事从来不屑遮掩,大多数人都知道,偏偏太皇太后如今瘫痪在床,若有人借此攻歼宜敏,怕是十张嘴也说不清楚,谁能想象宜敏舍得用千年灵药去救太皇太后?偏偏这些都是宜敏实实在在的功绩与品行,他既然要与她携手一生,自然要为她正名,做一对为世人所称颂的明君贤后。

  宜敏闻言笑眯了眼,晃了晃两人一直牵着的手,面上带着三分狡黠道:“有皇上在,妾身什么都不怕,那些个小人顶多就是说说闲话,看着她们无能狂怒的模样也挺有趣的,如今天下太平、海晏河清,还有皇上时时看护关照,妾身也就剩下这点乐子了,后宫的事儿您可不许再插手哦,咱们有空一起看戏!”

  康熙听了这话直接愣住了,接着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你啊你啊,看来还是朕妄做小人了?好好,朕等着看好戏,后宫随便你玩,别伤着自己就行。”面对宜敏难得一见的活泼,康熙真是恨不得将她揉进怀里疼爱一番。

  既欣慰于她懂得自己的苦心,又高兴她的坦白无伪,身在九五之尊的位置上,肯对他说实话的人越来越少了,所有人面对他都如临大敌,说话都是斟字酌句、四虑再三,哪里会如宜敏这般将自己的小心思,无论好坏都直白无讳的说出来呢?他又岂能辜负她的信任?后宫本就是皇帝闲暇之余地调剂,如今作为皇后地游乐场所亦无不可,她开心就好。

  康熙和宜敏都没有乘坐肩舆,而是一路喁喁私语地漫步在红毯铺就的御道上,缓缓从前三殿走向后三殿的坤宁宫,帝后大婚三日,皇后要在坤宁宫住满三日方可进入后宫,而康熙的乾清宫与坤宁宫只相隔一个交泰殿。对于乾清宫宜敏并不陌生,她时常被康熙召来陪驾,进了乾清宫就跟自己寝宫一般自在,她见康熙御案上堆满了奏折,很是识趣地道:“皇上先处理政事吧,妾身去坤宁宫看看,等会记得过来用午膳。”

  “那你先去忙吧,坤宁宫的布置陈设都是按着老规矩摆放,你若是看哪里不喜欢就换了,自个住得舒服最好。”康熙无奈地点了点头,这些天他忙着大婚的事情,许多奏折都让议政大臣先行处置,但还是有不少重要的奏本需要他的御批,看来这三天想要悠闲度日是不可能了。

  宜敏对此自无不可,坤宁宫是后三殿之一,居于东西十二宫的正中间,象征着正宫主位,是属于皇后专属宫殿,就连皇帝也无权插手。如今她自然要去好好看一看。她带着几名贴身宫女出了乾清宫,来到坤宁宫。

  抬头端详着这座属于她的宫殿,坐北面南,面阔连廊九间,进深三间,屋顶为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原本她对于坤宁宫是可有可无的,甚至心里还颇为不喜,因为这里是康熙和赫舍里大婚的场所,而且大部分房间都被萨满教祭祀所用,每逢初一十五、四时节气总是嘈杂之声大作,住在这样的宫殿里谁受得了?难怪赫舍里当年搬到长春宫居住,顺治帝的两任皇后也无人长住在此。

  也许康熙对赫舍里氏也觉得膈应吧,凡是赫舍里存在过的痕迹都想抹去,加上延禧宫年前遭到天雷劈打,烧毁了一部分殿宇,康熙借机对后宫进行了大规模整修,其中规模最大的就是坤宁宫和延禧宫,尤其延禧宫毁损严重,大部分建筑主体都要重建,至今尚未完工。

  坤宁宫则是从内而外进行了重装,所有的萨满祭祀活动全部移到交泰殿,坤宁宫的所有陈设全部更换,宜敏表面上并未插手,只让内务府按照规制进行,实则大多数陈列摆设都是宜敏授意的,她可不想把坤宁宫这么一座风水宝地浪费掉,钟粹宫是她日常居所,但是坤宁宫是她地位的象征,以后日常陪伴康熙之后,她可以到坤宁宫休息,而无需留宿乾清宫,她对那张无数女人睡过的龙塌不感兴趣。

第223章 后宫之主(二)

  看着眼前这座与记忆中完全变了风格的坤宁宫,宜敏满意地笑了,原本的坤宁宫实在太过古朴老旧,加上常年祭祀烟火缭绕,根本不适合居住。如今借着修缮的机会将整座宫殿整理出来,立刻显出了后宫正殿的恢宏气派。单单规模就比二进院的钟粹宫大上一倍有余,一想到这里从此以后便是自己的专属宫殿,不由得满心欢喜,这些年的努力经营没有白费。

  如今的紫禁城可比先帝爷那时强多了,当初满清刚刚入关,国库紧巴巴的,到处缺钱缺粮,进了紫禁城才发现这里被李自成破坏得极其严重,为了面上上好看,多尔衮等人只能捏着鼻子挤出点钱来对各宫主殿进行初步修缮,达到基本能住人的程度就行,其余大多数殿宇仍然保持原样。

  可是这紫禁城的宫殿群已经是三百年前的老建筑了,中间经历了各种天灾人祸,到了康熙二十年的时候已经到了无法直视的程度了,尤其是康熙十八年的京畿大地震后,后宫大部分主殿墙体甚至出现了开裂的迹象,有些偏殿甚至直接坍塌下来,根本无法住人。若非宜敏对这场大地震早有准备,恐怕会如前世那般死伤惨重了。

  为了预防这场灾难,宜敏提前两日放出消息,要在御花园举办一场家宴,并暗示所有人不得缺席。宴会当日,后宫所有妃嫔小主都自觉集中到了御花园,就连襁褓里的婴儿都被抱了过来。

  然后,宴会时突然地动山摇,这些人被震倒在地,一个个狼狈不堪,发乱钗斜,甚至还有些受了轻伤,但是在御花园的空地上并无危险,前世许多死在地震中的人都因此逃过一劫,虽然她们对此毫不知情,但是事后看着坍塌的宫殿纷纷庆幸不已。

  至于年长些的阿哥格格们则提前三天被承瑞和赛音察浑带去西山狩猎,并未留在宫中,地震发生时他们正在河边的空地上烧烤野味,自然有惊无险。而西山是丰台大营的驻地,守将对于这些宝贝疙瘩的到来自然一清二楚,事情一发生,他就当机立断将孩子们请进大营中保护起来,一直到震后余波散去,京城秩序恢复之后,才将这些金贵的主儿护送回宫。

  丰台大营当日值守的将领正是承瑞他们的嫡亲舅舅多毕,宜敏对此自然很是放心,直接派人把孩子们的东西打包送了过来,顺便捎来康熙的口谕,让阿哥格格就住在军营里,跟着自家舅舅好生操练他们一番。

  至于京畿的地动宜敏就无能为力了,后宫不得干政,她无法插手宫外事务,总不能跳出来告诉所有人,她能预测地动的准确时间吧?到时候无论准确与否,都会惹上大麻烦,她自然不会做这种蠢事。

  她所能影响的只有自己的亲人,还有以善亲堂的名义,提前捐些银子让当地官府帮助百姓修缮破屋,希望能借此多少救下一些百姓,再命令手下的田庄、店铺提前囤积些米粮医药,争取在地动后能够立刻进行赈灾施救,除此之外,她真的无能为力了。

  宜敏站在坤宁宫前,想到当年那场波及整个京畿地区的地震,不由得唏嘘不已,在康熙眼皮子底下她根本不敢轻举妄动,也不可能为此暴露自己,做事束手束脚,除了后宫损失不大之外,最终的结果与前世并无多大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