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锦屏韶光
第322章 请愿活动
在《拉维妮娅》迅速风靡社交界后, 各大报纸的文学版纷纷刊登对这部作品的评论,而评论家们的观点却出现了截然对立的两派,围绕这部小说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拉维妮娅》是本世纪少有的文学瑰宝, ”评论家在《时代报》上撰文写道,“它以锐利的笔触揭示了人性的脆弱与爱情的无常。谁说文学的职责只是让人快乐?真正的艺术应当让人思考、让人痛彻心扉。这部小说让我们重新审视了那些看似光辉的爱情理想,堪称悲剧艺术的巅峰之作。”
来自《卢恩顿报》的评论家十分赞同他的观点:“这是对浪漫主义的致命一击, 也是对‘浪子文学’的一次必要反思。作者通过这部作品告诉我们,爱情并非永远美好, 我们必须正视它的不完美。拉维妮娅这个被爱情毁灭的女人,将成为一种不朽的文学形象。”
而《晨报》的专栏作家则毫不客气地批评道:“《拉维妮娅》根本不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 它更像是一场针对爱情的残忍实验。它以一种扭曲的方式剥夺了读者对爱情最基本的期待。这样的小说能被称为艺术?它不过是用痛苦换取读者的注意罢了。”
她痛斥这部作品对爱情的描写冷酷而绝望:“拉维妮娅是被折磨至死的,她的善良与勇气并没有为她换来幸福。这样的结局是对读者情感的粗暴践踏。”
随着争论的升温, 一些报纸甚至刊登了评论家们彼此抨击的回信。支持和反对派在报纸上吵得不可开交, 一时之间, 就连不常阅读小说的人都对这本书生起了好奇心,然而, 当他们好奇地去翻看的时候,便会加入到怒喷作者和出版社的队伍中去, 甚至各大报纸还专门开设了专栏,刊登这些读者的来信。
——然后让更多人心生好奇,找来阅读,形成了一个完美闭环。
“看来这次征文活动的胜利已经毫无悬念了, ”一场文学沙龙里,哈代笑着对盖斯小姐说道。
“单就文学价值而言,”盖斯小姐皱眉道,“我觉得它可能没有太多的社会深度,而且有些情节过于戏剧化了, 但不得不说,它的文学影响力确实让人瞠目结舌。”
“是啊,”一位作家也凑过来聊道,“之前她参加野人俱乐部的文学研讨会,说自己要写一个女士为了爱情付出一切的故事,对不对?”
“您记性还挺好的,”哈代笑了声道,“没错,这是她说的。”
“在《拉维妮娅》出现之前,我一直在思考,”作家笑呵呵地道,“如果是我,我应该怎么写这样的故事。”
“哦?”哈代先生好奇问道,“您会怎么写呢?”
“我可能会写女主角爱上一位外籍男士,”作家侃侃而谈,“但由于家族的期望,被迫嫁给一个毫无感情的男人,用一生的忍耐换取家族的安稳……我觉得这也是某种意义上的付出一切?”
“其实我也有想过,”乔治女士听到这里也插话道,“但是我想的是这位女士放弃一切去追求一位贫困,但真心相爱的男人,虽然她失去了家族的庇护,生活变得穷困潦倒……也算是付出一切了。”
反正,他们以为的“付出一切”,和艾琳娜所写的“付出一切”,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这时候,沙龙的女主人带来了几位陌生的脸孔,就女主人的介绍,他们是来自弗兰西的著名诗人和作家。
女主人分别为他们介绍一番后,便笑着破冰道,“你们在聊什么呢?”
“《拉维妮娅》,”乔治女士回答道。
“我就知道,”女主人含蓄地用扇子遮住笑容,轻轻挑起了一个玩笑,“看来我们的沙龙可以改名叫‘拉维妮娅讨论沙龙’了。每次大家都绕不开这本书。”
她寒暄了几句,好让这些陌生的面孔能够更自然地融入沙龙的氛围,然后便转身去招待其他的客人了。
“我好像听过这个名字,拉维妮娅,”弗兰西的客人主动地道。
“最近不管是沙龙还是茶会,”哈代先生应和道,“应该都能听到这个名字。”
“不是在这种社交场合,”弗兰西客人不知从哪里摸出一张传单,“其实是在来沙龙的路上。”
作家们好奇地凑过来看,只见那张传单上面潦草地写着:“今日三点,考文特花园广场——《拉维妮娅》街头剧表演!”底下还用不同颜色的墨水标注了一行显眼的小字:“特别演出:埃德蒙的悔恨与拉维妮娅复活。”
“哇……”哈代先生一时惊讶得说不出话来,“这……这还真是意想不到。”
与此同时,南希和斯蒂芬夫人去购物时,路过考文特花园的水果市场,也恰巧收到了同样的传单。
“女士,来看表演吗?”一个穿着略显破旧但精神十足的年轻人热情地招呼道。
看到宣传的南希目瞪口呆,“这部作品居然已经那么有名气了吗?”
年轻人听到她的感慨,立刻来了精神,得意地说道:“可不是嘛!之前我们表演过几场,观众反响热烈!甚至有人说,这就是我们这个街头剧团的巅峰之作!”他扬起下巴,为自己和伙伴们感到无比自豪。
斯蒂芬夫人接过传单,看了一眼时间,“可现在已经三点半了。”
“表演还没结束。”年轻人笑容满面地补充了一句,“现在过去,应该能赶上大结局呢!那可是最大的看点。”
不得不说,两人对这样的宣传还挺好奇的,眼看着年轻人跑向另一位路人继续分发传单,她们对视一眼,“要不,我们也去看看?”
虽然她们对这种街头表演一向不感兴趣,但这时候,还真想去看看这部作品会被怎样表演出来。
两人顺着人群的方向朝市场中央走去。那里人声鼎沸,围观的观众几乎将小广场挤得水泄不通。南希踮起脚张望了一下,只见一片乱糟糟的帽子和头巾挡住了她的视线。
穿过人群后,南希看清了一群表演者正用夸张的肢体动作和哽咽的台词,演绎这部作品的高潮部分——“拉维妮娅捐肾”。
一位面容憔悴的女演员捂着嘴,向一位男演员悲壮地点点头,“如果这就是你想要的,好,我答应你,我愿意……”她夸张地哽咽了一声,“将我的肾脏,捐献给露辛达。”
拉维妮娅含泪的独白刚一结束,观众席中立刻爆发出啜泣声,一些年轻观众激动得难以自控,直接高喊:“别答应他!”“你会死的!”更有人忍不住跺脚,想要冲上台去,阻止这一幕的发生——还好被几个年轻人拦了下来。
接着,拉维妮娅躺在一个简陋木板上面,而“医生”——一位身穿白围裙、头戴旧草帽的演员——神色严峻,挥舞着手中的粗糙木制道具,口中念念有词:“不好!大出血!快止血!”尽管这些台词显得有些滑稽,但围观的人群却屏住了呼吸,仿佛真的在看一场手术一样。原本嘈杂的市场忽然变得异常安静,连远处小贩的吆喝声也似乎被压了下去。
随着医生的动作逐渐停下,他低下头,露出沉痛的表情,缓缓将手中的木制手术器具放在一旁,双手合十做了个祈祷的姿势。随后,他轻轻拉上拉维妮娅身边的帷幔,象征她的生命已经终结,用低沉的声音宣布——“她走了。”
这一刻,市场瞬间沸腾。围观的人群中,有人失声痛哭,情绪激动的声音此起彼伏:“不能让她死!”“这不公平!”一个年轻女孩甚至挣扎着想要冲进舞台,被旁边的人拉住才停了下来。
最前排的几位女士已经泪流满面,忙不迭地掏出手帕擦拭泪水。一些站在后排的男人也偷偷用手背抹去眼角的湿润。
南希目瞪口呆地看着这一幕,转头对斯蒂芬夫人低声说:“我真没想到,连这种粗糙的街头剧都能把人弄哭。”
然而斯蒂芬夫人并没有回应。她怔怔地望着那已经被帷幔遮掩的“手术台”,眼眶泛红,这场粗制滥造的街头表演似乎让她回想起书中内容,不由自主地代入到了剧情里。
南希不好意思地转开了脸。
不过,后续的剧情并没有沿用原作中最让人愤怒的桥段——“露辛达和埃德蒙在墓碑前求婚”。如传单所说,这场演出加入了改编情节。
饰演埃德蒙的年轻男演员突然双膝跪地,紧紧抱住一块斑驳的假墓碑,开始捶胸顿足。他夸张地仰天长叹:“啊!拉维妮娅,我多么愚蠢!我不应该相信露辛达,拉维妮娅,我真正爱的人是你!”接着,他抬手抹了抹脸上根本不存在的眼泪。
“这埃德蒙真是太假了!”人群中传来嘲讽声。表演者立刻抓住机会,模仿观众的语气,指着自己喊道:“对!我就是个混蛋!”
南希忍不住笑了,“这种调侃倒是挺有趣的。”
斯蒂芬夫人也勉强地笑了笑。
最后的特别演出——“拉维妮娅复活”——引来了更大的轰动。拉维妮娅猛地从象征棺材的木箱中伸出一只手,伴随着一声气若游丝的呐喊:“医生!我还没死!”围观的观众瞬间瞪大了眼睛,有人甚至尖叫起来。
那位扮演医生的演员立刻手忙脚乱地挥舞起手术道具,做出一副紧张施救的模样。一阵滑稽的摆弄后,拉维妮娅从木箱里跳了出来,拍了拍身上的“尘土”,气势汹汹地冲到埃德蒙面前。她抬起手,用力拍了拍对方的肩膀,冷冷地说道:“对不起,我死不了。”
说完,拉维妮娅转身潇洒地甩了甩长裙,一边离开舞台,一边挥手告别,而埃德蒙跪在地上,伸出双手拼命挽留,凄惨地喊道:“拉维妮娅,别走!我爱你!”还没等他起身,那位“医生”便狠狠踢了他一脚,把他踹翻在地,指着他破口大骂:“我早就想说了——你这个狼心狗肺的贱人!”
观众席爆发出哄堂大笑,甚至还有人鼓掌叫好,“骂得好!”
被原作创到的南希也跟着微笑,但这开心中还伴随着失落,“要是真的是这样就好了。”
虽然改编得让人很痛快,但是这毕竟不是真的。
表演结束后,演员们纷纷走上台来,乱七八糟地谢幕退场。饰演埃德蒙的年轻男演员一边整理着衣服,一边转头问剧团的团长,“今天这场怎么样?看大家反应都挺好啊。”
“但是给的钱比之前少,”团长摇摇头道,“真是古怪,他们嘴上说着喜欢这样的剧情,结果一看完却不愿意掏钱。”
“比原作剧情表演还少吗?”男演员不可置信地问。
“是的,”团长点头道,“少得多。”
“之前表演的时候,我收到的钱好像比你们都多,”女演员思索了一会儿,缓缓说道,“可能是之前观众们同情我这个角色,所以更愿意掏钱,改编之后,我已经自己’复仇‘了,他们就不愿意再花钱了。”
“有道理。”团长摸了摸下巴,若有所思,“看来还是得演原版,只是……”他看向已经露出苦瓜脸的、饰演埃德蒙的男演员,“你得小心点,最后一幕别被砸到了。”他又对露辛达演员说,“你也是。”
两位演员沉重地点点头。
每次原版演到最后一幕,总有观众情绪激动到无法自控,愤怒地将手边能拿到的东西砸向饰演埃德蒙和露辛达的演员。石头、果皮、坚果壳,偶尔还有摊贩的剩余水果飞上台。更有甚者,当找不到合适的“武器”时,观众竟摸出几枚硬币投掷。虽然被砸中确实疼得难忍,但那叮当作响的硬币最终也算“补贴”了剧团的收入。
赚钱可真是不容易啊。
然而,第二天,当一些熟面孔观众再度回到现场,看到剧团换回了原版演出时,立刻气冲冲地上前质问:“怎么不演昨天那种结局了?!”
此时的剧团也不敢说因为这种赚得多——这可是商业机密啊——于是只好将锅推到作者身上,“因为这个结局是作者原本设计的,”团长一本正经地说道,“我们若贸然改编,很可能会惹上麻烦,甚至被追究责任。”
听到这个理由,观众半信半疑。毕竟,在这个时代,版权观念日益增强,知名作品的改动确实有可能引来作者或出版商的强烈抗议。
然而,对于这些流动性极强的街头剧团来说,这种法律风险的威胁并不会给他们带来什么麻烦。毕竟,街头表演本身就是法律监管的灰色地带,一旦事情闹大,剧团随时可以“风紧,扯乎”,换个地方继续演出。
不仅是水果市场,连公园、广场以及其他热闹的市集,也纷纷上演了各种改编版本的街头《拉维妮娅》。然而,这些剧团很快发现,改编的作品往往收益寥寥,无奈之下,只得纷纷回归原作版本。
一时间,街头巷尾都充斥着观众们愤怒的叫骂声,“这剧也太折磨人了!”“这种结局真是让人睡不着觉!”然而,越是充满争议的戏剧,反而越能吸引更多人趋之若鹜。愤怒的叫骂,夹杂着好奇的议论,渐渐变成了免费的宣传,不少此前对《拉维妮娅》一无所知的路人也忍不住凑上前来看个究竟。
“到底是什么样的戏,能让大家骂成这样?”带着这样的好奇心,他们纷纷加入围观。
众所周知,当一个游戏拥有足够多的玩家,那肯定会有很多付费用户,街头表演也是一样,吸引的观众越多,遇到出手大方观众的几率越高,能拿到的小费就越多。
而剧团们,也在叫骂声中尝到了甜头。饰演埃德蒙和露辛达的演员已经习惯了在最后一幕熟练躲在墓碑后面,以防再度被投掷的各种东西砸到;饰演拉维妮娅的女演员则时刻准备着用可怜巴巴的神情博取观众同情——这效果总是百试不爽,甚至让他们获得了更多的赏钱。
“这些愤怒的观众简直是最忠实的观众。”剧团的团长心满意足地说道,“他们骂完还会带更多人来看,真是太棒了!”
这种奇异的现象自然也吸引了各大报纸的注意,他们纷纷报导“《拉维妮娅》风靡街头”的文化现象。
“就记者所调查,《拉维妮娅》已然成为街头表演的经典之作,每次表演总能吸引大批观众,原本表演哑剧的街头剧团,纷纷转行表演这部作品,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它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迅速吸引了大量观众的青睐,乃至成为街头剧团争相模仿的对象?”威尔斯看到这篇报道,不由得叹了口气,“还能是什么?因为通俗易懂、情感激烈呗。”
他看了一会儿报纸,突然好像没听到妹妹的动静——孩子静悄悄,必定在作妖,转头一看,妹妹正埋头苦写着什么,他伸长脖子,看不清上面的字迹,只好小声问,“你在干什么呢?”
自从看完《拉维妮娅》之后,她大哭了一场,就变得情绪焦躁起来,仿佛一头倔驴,一不小心就戳到她愤怒的点,威尔斯等闲都不敢惹她。
妹妹头也不抬地回答:“我在报纸上看到一个公开要求改动结局的请愿活动,我要把活动地点摘抄下来,到时候赶去签字。”
威尔斯“哇哦……”了一声,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这时候的请愿活动通常是由几位起草人编写请愿书,内容往往会简洁明了,表达大众对某一事件的强烈意见。起草完毕后,发起者便会四处奔走,前往市场、咖啡馆、酒馆等社交场所,向路人征集签名,表示他们支持该请愿书。
签名收集完成后,请愿书便会提交至政府相关机构、议会成员,或其他拥有决策权的权威人物,有时一些媒体也会参与其中,为此事增加声势。
他们想要《拉维妮娅》修改结局,那就会把签名提交到杂志出版社或者作者……不过考虑到作者的神秘,杂志社也是个不错的主意。如果他们发现大众对结局有强烈的意见,可能会考虑根据市场需求来修改某些细节。
“这阵仗会不会太大了?”威尔斯心里直犯嘀咕,虽然他看了那本小说也非常生气,但是……呃,也不至于需要请愿吧?
这年头,因为想要改写小说结局而举办请愿活动——好像还是第一次吧?
不过想想,妹妹被这本书影响得更深,她的情绪波动肯定比他自己更强烈,好吧,如果这种请愿能让她好受一些,那签个名字而已,签就签吧。
“什么时候?在哪里?到时候我陪你去吧。”作为妹妹的监护人,威尔斯决定和她一起去。
“就在明天,考文特花园离得比较近,我们去那里。”妹妹显然已经打算好了,“你也签。”
“啊?我也签吗?”威尔斯呆呆地问道。
“人越多越好,”妹妹气呼呼地站起来,叉腰道,“难道你对那个恶心的结局很满意?难道你不想让作者修改一下吗?”
“好好好,我也签,我也签,”威尔斯不得不投降,他现在可完全不敢惹妹妹生气。
他原以为这不过是场小打小闹,最多也就几个爱看书的读者凑在一起抱怨几句。然而,等到第二天他们真的抵达请愿签名的现场时,威尔斯整个人都愣住了——怎么会有这么多人?!
考文特花园路口那片空地上几乎站满了人,连长椅和台阶上也挤得水泄不通。有人挥舞着自制的标语牌,有人激动地拉着朋友讨论,甚至还有街头艺人临时编了一首讽刺埃德蒙的小调,惹得人群哄堂大笑。
威尔斯目瞪口呆地看着这场面,“这……这是请愿吗?我还以为我们走错地方了!”
其中还有不少工薪阶级男士,不是威尔斯对他们有偏见,但他们的外表确实和《拉维妮娅》的主要受众——女性读者或者文艺青年——有点格格不入。带着粗糙的手套,穿着工装,甚至还有几个肩上扛着工具箱的,看起来就像是刚从工地或作坊里出来的一样。
威尔斯忍不住腹诽:这些人能是《拉维妮娅》的读者?还是说,他们是主办人花钱请来的群众演员?但转念一想,这场活动怎么看都不像是主办人能掏得起钱的样子。
为了弄清楚,威尔斯挑了一个看起来最面善的男士走上前去,“请问——”他试探性地开口,“你们也是来为《拉维妮娅》请愿的吗?这里应该没有其他活动了吧?”
那位男士闻言转过头来,眉毛一扬,似乎对这个问题感到惊讶。他拍了拍胸口,爽朗地回答:“当然是为了《拉维妮娅》!我们就是来挽救拉维妮娅的悲惨命运!”说到这里,他突然握紧拳头,高高举起,声如洪钟,“拯救拉维妮娅!绞死埃德蒙!”
上一篇:七零年代,退伍糙汉被我带飞暴富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