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黑糖茉莉奶茶
江芸芸也一脸可惜:“当真是大祸,如今的重建可是原址重建。”
“说是这么说的,但前朝的事情我们又如何得知呢。”朱三话锋一转,笑说着,“您还不知道里面的布局吧,让我给您说一说,等会入门也不至于露怯,给人留下坏印象。”
江芸芸感激说道:“那真是有劳朱三哥了。”
“客气,其实我们说的白鹿洞书院,并非只是一个书院,而是有五组院落,整体都是沿着贯道溪自西向东串联建筑。”
朱三比划着:“可大了,我们要去的书院在五组院落的中间,也就是第三组,位于棂星门院东,紫阳书院西。”
“这么大?”乐山掀开帘子,惊讶,“其他地方也属于书院吗?”
“算是的,入门第一个看到的乃是先贤书院,从名字上就可以得知这里面全都是陈列先贤的,最中的是朱子祠。”
“第二个院落就是棂星门院,在这里可以看到正中的礼圣殿,是书院祭祀孔子及其门徒的地方。这里面有先师孔子的行教立像,可是唐代吴道子摹绘的,仙风道骨,衣袂飘飘,后面的大成殿,供奉着复圣颜子、述圣子思、宗圣曾子、亚圣孟子。”
“穿过大成门和贯道门就到白鹿书院了,您就是在这里读书的,进了门楼你就能看到御书阁,也就是藏书的礼房,后面的明伦堂则是讲堂之地,学院每年都会邀请很厉害的人在这里讲课,您要是想去听可要早些去,去前面听得清一点。”
江芸芸连连点头,谦虚问道:“都请过谁呢?”
“朱子和他的死对头陆九渊呢。”朱三得意说道。
江芸芸没说话,继续等着他说下去。
“没了吗?”顾幺儿把脑袋从帘子后探出来,嘟囔着,“不就是两个人吗?”
朱三咳嗽一声,为自己挽回尊严:“反正很多,你会知道的。”
“继续啊,后面两个地方是干什么啊。”顾幺儿好奇问道。
“白鹿书院后面就是紫阳书院了,说是书院,其实里面都是石碑,刻着历代和书院有关的文章,小公子若是以后功成名就,想来也是能进去的。”
江芸芸也不谦虚,笑说着:“借您吉言。”
“穿过两斋仪门,最后一个院落是延宾馆,这个其实是新建的,就成化五年由江西提学佥事出资建管的,当时还让洞主,也就是山长做了《延宾馆记》,这里是招待四方来宾的,平日里很少轻易开启,你们也不是随便去的。”
“这个书院好大啊。”顾幺儿吃惊说道。
“可不是。”朱三比划出大拇指,“我们白鹿洞书院可是最厉害的。”
说话间,马车驶入一条小道,随着越来越走近,两侧山堑逐渐高耸,到最后只有一条两辆马车堪堪并行的小道。
“哇,真的进去山洞了。”顾幺儿大喊了一声,果然听到有余音回荡。
“要走数里呢。”朱三笑说着,“三位坐稳了,山路是一直往下的,可别摔了。”
乐山连忙把顾幺儿和江芸芸拉了回来:“还是坐马车里吧。”
也不知过了多久,只看到一个高高的尖顶出现在众人面前,随后是一整座庞大严谨规整的建筑群悠然出现在众人面前,这些屋子依山而建,层层叠进,偏又错落有致,随着马车越来越近,山墙起伏游走,飞檐翘角好似一笔笔干净利索的笔墨,飞扬直上。
“好漂亮。”江芸芸惊叹着,目光落在包围着书院的三座群山,“这三座山可有名字?”
“后屏山、卓尔山和左翼山。”朱三笑说着,“若是您能碰到一个性格放荡洒脱的夫子,他可是会带你们去爬山踏青的,现在的二月芬芳,正是爬山的好季节啊。”
江芸芸的目光从三座郁郁葱葱的高山上扫过,最后落在不远处波光粼粼的湖面上。
“闲云潭影日悠悠,当真好春色。”江芸芸笑说着。
“那是。”朱三也把车停下一处平台上,“到了,剩下的路要你们自己走了。”
“祝小公子学业有成,金榜题名。”朱三收了钱,临走前,嘴甜说道。
乐山站在巍峨门口前,这才发现刚才朱三讲得太过轻描淡写,只有切实站在这里才能这座有着煌煌历史的学院到底有多雄伟。
重檐悬山顶上覆着层层灰瓦,檐下又砌有一条长条形石框,全程没有切割打磨的痕迹,石板上有穿孔十字形的叶子五个,再往下看去是“白鹿洞书院”的五个字。
笔锋锐利,一气呵成。
“你们找谁?”门口有仆人看到来人,彬彬有礼问道。
“我是来读书的扬州学子江芸,这是帖子。”江芸芸把袖中的拜帖递了过去。
仆人接了过去,打开后仔细看了看,又看着江芸:“山长提起过你,说是若是您来了就直接请去御书阁,江公子这边请。”
江芸芸跟着他的脚步正要入内,那门童伸手拦住顾幺儿和乐山:“书院只准读书人入内,仆人小童不准入内。”
顾幺儿小鼻子一皱,正打算胡搅蛮缠。
江芸芸咳嗽一声警告说道:“等我出来。”
顾幺儿小嘴一撇,格外委屈地看着他。
乐山连忙掏出糖来哄道:“幺儿吃糖吧。”
门童不理会他们的小动作,只是抬脚离开了,江芸芸也不得不跟着离开。
“我才不吃,我要江芸。”顾幺儿看着他无情的背影,伤心说道。
御书阁是一个二层建筑,建筑四四方方,周边则是一圈木质走廊环绕,造型古朴大方,走廊上有不少结伴而行,有说有笑或者独自一人,行色匆匆的学生,他们穿着白色的校服,腰间系着黑色的带子,头戴方巾,干干净净,整整齐齐。
阁外柱有题联:泉清堪洗砚,山秀可藏书。
和国子监彝伦堂高大巍峨的风格截然不同。
江芸芸敬畏地看着面前的藏书阁,定下一个小目标。
——走之前要把这里的书全都看完!
因为江芸芸出现在这里太格格不入了,不少人好奇都看了过来。
“圣人有言:‘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门童不理会众人的打量,朗声说道,“还请江公子找出这句话的出处在哪,半个时辰为限。”
门童对着大开的御书阁大门,伸手一指,从容不迫说道:“江公子里面请。”
在浩瀚图书中寻找一句话,要的不仅是基本扎实,还需要极大的耐心。
江芸芸明白,她的第一个考验来了。
第一百七十一章
御书阁占地面积极大, 听说阁中第二层放的是历代皇帝御赐的《十三经注疏》、《二十一史》、《古文渊鉴》、《朱子全书》等书,和国子监一样也是不能随意进入翻看的。
第一层则是面向全部学生的,一入内,只见一排排高大的木架子整整齐齐排列着, 每架都有六层高度, 边上依靠着人字型的扶梯, 若有需要可以攀梯拿书, 书架上则放置着被精心照顾的干净书籍。
光是一个书架里面就有上百本书,更别说第一层就有近百的书架。
江芸芸站在门口, 高大巍峨的穹顶刷着深色的桐油, 粗壮的横梁上雕花精细,颜色艳丽,鲜红的柱子顶天立地, 御书阁内的学子三三两两站在书架前, 捧着书, 轻声说着话, 不远处甚至还有十来张桌子, 也都坐满了人。
江芸芸恍惚间只觉得是迎面而来的熟悉。
人群涌动偏又格外安静。
也有学院的学子站在走廊上, 好奇地打量着面前格格不入的江芸芸,窸窸窣窣声络绎不绝。
“这是谁啊?”
“没有穿院服, 是新来的吗?”
“来这里做什么?”
“瞧着年纪还挺小。”
江芸芸目不斜视站在门口,只是安静地打量着整个藏书阁。
她没有急吼吼去找书。
她知道这句话出自朱子,是朱熹最为重要的理论之一——读书穷理。
理论她都知道, 但她现在面临一个实际上的难题,她不知道记载这几句的几本书能放在那里。
半个时辰把这座浩瀚如海的藏书阁翻一遍并不现实。
现在的图书管理并没有按照她熟悉的按照字母来排列, 而是按照四分法排列的, 也就是经史子集, 然后是另论的道经、佛经、杂论、记。
其中经部为:易、书、诗、礼、乐、春秋、孝经、论语、纬书、小学。
史则是正史、古史、杂史、霸史、起居注、旧事、职官、仪注、刑法、杂传、地理、谱系、簿录。
子中包含儒、道、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兵、天文、历数、五行、医方。
集则是楚辞、别集、总集。
这就是现在图书管理的四部四十类,其实非常详细,别类也非常细化,只要你知道你要找的书是哪一类的书,花点时间都能找到。
江芸芸要找的这句话,她也清晰知道在那一类别里,但朱熹又有点不一样,他作为理学大家,开山鼻祖,一生有很多著述,而他的追随者也追随他的理论著书丰厚,所以这句话可以从经中找,也可以从子中找,甚至可以从集中找,便是另论的记中也是可以试一下的,可目之所及,不论标着那个字的木架都是一眼看不到头的。
“一刻钟马上就要到了。”门童见她一直站在门口张望,却迟迟没有下场找书,好心提醒道。
“你是需要什么帮忙吗?”有人热情问道。
“是要找书吗?”也有人好奇打听着。
江芸芸对着门童笑着点头道谢,又对着围上来的人和气说道:“谢谢你们的好意。”
她终于动了,朝着角落中管理藏书阁的掌书走去。
掌书是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穿着洗得发白的衣服,稀疏的头发用木簪简单挽起,正在奋笔疾书,瞧着像是在整理目录。
“请问《朱文公文集》有吗?”江芸芸直接问道。
掌书头也不抬说道:“一共五本,都在子部中,但都被借走了,最近的一本是昨日被借走的。”
江芸芸摸了摸鼻子,出师不利,怪倒霉的。
“那朱子的《情理精义》,还有吗?”
“一共三本,最后一本刚被借走。”掌书抬头,看也不看江芸芸,目光在早早被吸引过来的同学身上扫视着,最后落在其中一人身上,“在那位董天锡同窗身上。”
江芸芸的目光也顺势看了过去。
那个名叫董天锡的人被这么多看着,下意识躲在人群中。
“朱子曾经写过一篇,行宫便殿奏札,不知一层可有?”江芸芸收回视线,又问道。
掌书终于看向她。
他虽年迈,眼睛却还是精亮。
“这个在二层。”他冷淡说道,“你是新来的?”
江芸芸不好意思说道:“我还没入学。”
掌书的目光看向门口的门童,门童颔首说道:“山长的意思。”
“那《朱子语类》有吗?”江芸芸想了想,又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