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父宋仁宗 第96章

作者:御风流 标签: 天之骄子 种田文 爽文 朝堂之上 穿越重生

  年初时辽夏相争落下帷幕,最终是辽国花银五万两,绢三万匹,茶两万斤赎回了在战中被掳的各位重臣和兵卒。

  辽国是占便宜惯了的,几十年的岁币把他们喂得脑满肠肥,下意识就想把主意打到了先前承诺的削减二十万岁币上。

  只是区希范胜夏的战事与他们的大败前后相距不过月余,让他们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宋军已经悄无声息地完成了蜕变,不是靠着运气才能战胜夏国的鱼腩。

  真动起手来,未必打得过,更负担不起。

  而随着对辽国走私海盐活动的扩大,赵祯也意识到了增加实际控制区域收税,远比在现有地盘上增税安全得多。

  有走私海盐收上来的盐税打底,赵祯难得硬气一回,毫不留情将厚着脸皮上门的辽使给撅了回去。

  只能说人性就是这么贱,在赵祯放出想打就奉陪到底的狠话之后,辽主耶律宗真反而是第一个怂的。

  很快耶律宗真再度遣使来东京城,只是绝口不提那二十万岁币,只拿年纪说事,想要履行昔年檀渊之盟中的弟国身份,为赵祯贺寿。

  辽国都这么干了,夏国又怎么肯落后呢。

  毕竟相比起辽国,他们的理由还要更充足,是正经八百的臣属。

  明眼人都能看出,这是来打秋风的。

  可依他们官家要面子的性格,大概率会应允。

  奈何前段时日《边报》刊载了长篇头版文章,言辽使往来不息,耗用靡费,令河北军民苦不堪言,还常行间者之事,连讽谏诗文都不放过,建议削减辽使人数与频次。

  一石激起千层浪,然后朝中言官就像是商量好似的,一直呈递请求削减的箚子。

  这可急坏了东京城中指着辽夏使者发财的闲汉无赖们。

  在东京城众多闲汉们的眼中,那些辽夏使臣无论在自己国中多么煊赫尊贵,通通都是没见过世面的土包子,狠狠宰上一把是为国效力。

  就是不能直接做上这些辽夏使臣的生意,东京城中瞬间一时间涌入百十个不差钱又不懂行的富户,上头的人稍微从指缝中漏点就够他们衣食无忧上一阵子。

  他们还指着发上一笔财呢,结果突然就来不了了?

  搁谁身上谁受得了啊。

  就是这几个只想着占位售卖的最底层闲汉也是急得团团乱转。

  “莫急莫急,容我细细看来啊。”李叔打年轻时就是个好脾气的人,被人七嘴八舌催了也不恼。

  只是慢悠悠从袖袋中取出一副眼下时兴的“眼镜”戴上,笑呵呵说着:“年纪大了,有些字看不大清楚,全靠着我儿……”

  “行了李叔,又要夸大哥孝顺懂事了不是?小侄这耳朵都快听得起茧了,您这眼镜是东街费大匠亲手磨的,是宫里传出来的手艺,十五贯钱呢。

  “您行行好,先给小侄把消息看了成不成,您看看我这嘴里,尽是泡。”

  “好好好,给你看看啊。”李叔嘴上这么答应着,但毕竟上了年纪,动作还是慢悠悠的,看得人心中烦躁上火。

  于是就有人小声嘀咕:“若是孙秀……”

  话未说完,屁股上就挨了一脚,掉下凳去。

  “李叔李叔,对不住,这小子嘴上也没个把门的。”

  “没事,年轻后生嘛,都有这一遭。”李叔还是笑眯眯的,但手中的报纸已经放到了桌上。

  飞踹一脚之人赶忙将手伸入怀中,摸出两颗银粒子放在桌上,面色隐带讨好:“李叔,这街坊邻居的……”

  “你啊……老了老了,赶不上你们这些年轻人的时运了。”

  李叔点点他,然后用手盖住了两粒银子,然后快速低声说道:“报上没说。但都说这报纸是东宫的产业,近来又风传官家有意把报社入官。”

  华夏的语言文化博大精深,最讲究的就是一个言尽而意无穷。

  掏银子的汉子琢磨好半晌才明白过来,东宫又和垂拱殿斗法呢。

  辽夏两国的使臣能不能来,来了能不能按时到,还得看东宫的意思。

  不然两国使臣入边境军州后能有一百种理由迟到。到时候官家不下诏怪罪就不错了,赏赐更是想都不要想。

  不过东宫打去年大胜武进士之后偃旗息鼓快有半年,怎么又折腾上了?

  莫非是静极思动?

  他规规矩矩道了谢,又像拎小鸡仔似的把刚刚那个出言不逊的弟兄给拎走了。

  等过了两条街,茶摊的幌子彻底看不见之后,有人问道:“四哥,作甚如此尊崇那老头,偌大的东京城里,又不止他一人识字。”

  看来团队中对要价比旁人高出三成的李叔不满者众多。只是有老大在上头压着,这才面上一片融融之态。

  “放你的罗圈屁!不会说话没人把你当哑巴。”四哥横眉立目的龇牙模样把所有人都吓得噤若寒蝉。

  “还识字的人多呢,咱们今后,不说今后吧,可能很长一段日子都得指着李叔了,千万不可得罪了他。”

  “四哥,这又是为什么?”有人壮着胆子问。

  “唉,我真是。你们两个眼睛都是长来透气的吗?没见到打开年起范相公就上箚子说兴学校、修水利、筑道路吗?到现在又加了办报社。

  “咱东京报社十四士里头除了早年间三位因张扬受贿被闲置黜落的,还有两位大总编动不了,其余的都跟着去了地方兴学校报社。又说这些学校都是仿讲武军校之例,入学全免,优者还有钱粮补助。

  “你们就看看东京报社中那些编辑年初恩科中率,听听报社欲要入官的消息。

  “除了李叔这样早已熄了科举之心的,哪个读书人能不心动,定会削尖了头往里挤。与前程相比,咱们给的那点散碎银钱算什么。怕咱们坏了名声,躲还来不及呢。”

  有人持反对意见:“可是四哥,我听说那些从报社考出来的举子授官地方都是偏州远县,穷乡僻壤啊,这还是什么好事不成?”

  四哥揽住了发问之人的肩膀,反手指着自己的鼻尖:“知道为什么你们都认我做大哥吗?”

  一干人齐齐摇头。

  “因为你们不动脑子。瓦子里的说书先生都说了这官场上要想升官快,最重要的就是要朝中有人。

  “杜相的女婿,故王丞相的那个外孙子,苏舜钦,被御史中丞王拱辰盯上,参了一本挪用卖公文废纸的钱吃喝召妓。

  “若非太子殿下训斥后力保,整个进奏院怕是得有半数的人被带累着削职为民。

  “结果你们也看到了,此次兴学校,他的名字在众人中排第一。

  “虽说去的是崖州,但蒙驹一个无官无职的夷人都因为在环州将报社办得红火得了嘉奖,眼看就要授官加职,他还能差了?”

  “四哥,这是不是就是话本子里说的花金子买马骨啊?”

  “还是你小子机灵,但你记好了那叫千金买马骨,拽文哪能只拽半截的。”

  “哈哈哈哈哈。”其他人都发出一阵善意的哄笑声。

  “好了好了,都别笑了。咱东京城里肯定是也要办学校的。

  “南城的郑六和我相熟,他提前收到了风,说是这回不仅要办考文武进士的学校,而是,而是要整什么百工之学,有种庄稼、敲算盘、背药箱的。”

  “四哥,这敲算盘和背药箱的咱们暂且不去说它,只这种庄稼,谁还不会啊。”

  “就是就是。”

  一直和兄弟们笑嘻嘻磨牙的四哥第一次怒了,毫不客气地给了每人一巴掌。

  “要你们平时多听多看多想,都不听。前些时日民生报上才写了,这庄稼和庄稼之间是不一样的。

  “正因先帝朝时有夷人献了好的稻种,现在江南一带才能有余粮往咱东京城运,咱们这些不种庄稼的才能饿不着肚子。”

  有人抓挠着被打疼的地方,借着外力开始思考:“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好的稻种也能产更多的稻子?”

  “就是这个理。我可提醒你们一句,报社刚建的时候,没人想到他们能入官,随便一个进士都能往里伸脚。

  “现在咱们殿下又修了一座农庄,据说在里头捣鼓种庄稼的事,又要开种庄稼的学校……”

  这些人只是还没寻到适合自身上升的途径,而不是真的傻。

  几年下来,东京城的百姓都明白了一个朴素但有效的道理:“跟着太子殿下走,准没错。”

  想通此结,顿时就有人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起来。

  这学文练武的有报社和讲武军校在前,肯定有很多人削尖了脑袋往里挤,他们肯定没戏。

  但这种庄稼敲算盘,那些少爷羔子肯定比不过他们。而且即便将来得不到官做,那也是一门手艺,缺不了吃喝。

  四哥见状提醒了一句:“据说只要八岁到十五岁的孩童,各科略有不同,咱们是没机会了,你们家中有适龄亲戚的可以先透点风,说不定咱们以后也能有做官的靠山。”

  对于东京城市井中翻涌的浪潮,赵昕一无所知,至少目前是一无所知的。

  他此时此刻满心满眼地都是眼前的盎然绿意。

  托赵祯曾经动过改元念头的福,赵昕在搜集“嘉禾瑞稻”这方面的难度并不是很大。

  再把昔年真宗皇帝亲自试种占城稻,向全国推行优质稻种的先例一摆,正愁着儿子越来越激进,有点把握不住风险的赵祯十分轻易地就同意了赵昕由内库出资在城郊买入庄园,进行大规模农业培育的请求。

  总之只要别在朝中搅风搅雨,你干什么都成!

  东京城的地理条件比不上崖州,庄稼可以一年三熟,但好在南北皆宜。

  旱田能够种小麦,田里灌上水就可以种水稻。

  还是那句话,事非经过不知难。

  即便是耗用了远高于平均值的人力物力,精耕细作模式选培育出的稻麦植株还是比他从资料库中查到的图片要细弱很多。

  作为传输养分的植株不强,粮食产量自然就高不到哪去。

  一亩地两三百斤的产量,让已经习惯了前世动辄千斤亩产的赵昕很崩溃。

  赵昕心里明白,杂交水稻属于当前不可能奢求的仙神之法。光是利用现代技术育种就把他给卡死了,更甭说肥料投入和灾害预防治理。

  占城稻就是他当下能够获取的最佳水稻品种,而占城稻所缺的是本土化改良种的大规模推广。

  至于小麦,赵昕也不知道市舶司的人有没有到小日子过得还不错的国家,找到他所求的矮杆小麦。

  这样通过相互授粉,说不定能中一下农业杂交彩票,把抗倒伏小麦给提前整出来。

  所以这破系统怎么就不高阶智能一点呢,人家都能整出英灵大召唤术了,他还得苦哈哈地查资料。

  话说他现在拜袁爷爷有用吗?

  粮食是真不够吃啊。

  希望他长期泡在农庄中的举动能让朝野上下多投一些关注到最基本的农业上来。

  而且要想进行改革动人蛋糕,农业无疑是最占据道义制高点的地方。与其搞青苗法激发矛盾,不如下功夫提高亩产量从根本解决问题。

  赵昕的魂游天外并不影响陪侍在身侧的老农兴奋地絮叨:“小老儿种了快五十年庄稼,第一次见长得这么好的。全仰赖殿下搜罗来的好种子。

  “只要老天爷今年给点面,小老儿保证是个大丰年,不负殿下所托。”

  赵昕所托之事自然是培育良种,这里栽种的麦苗稻苗,大部分是各地州府进献的,剩余部分是他通过各地报社收购的。

  但都是分量十足的好种子,在世人眼中能获得大丰收。

  赵昕拱手为礼:“那就多谢老翁了。”

上一篇:开局两间破瓦房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