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巫医醉
如今,连女人都要安排好让他睡,未来是不是连太子也得按照他们的意思册立呢?自己根本不是大金的皇帝,只不过是他们手里的棋子罢了。完颜亶一碗接着一碗灌酒,心中愤懑无处抒发。
如果两位王叔忽然病死就好了,喝醉了的完颜亶忍不住恶毒地祈祷。
大侄子在背后厌恶地诅咒自己快点死掉的事,完颜兀术当然一无所知。不过就算知道了,他也不会收敛自己的行为。
权利的意味,统治整个国家的滋味,一旦尝过便食髓知味,根本没有人能够舍弃。更何况,在完颜兀术的眼里,年少的大侄子根本不足以震慑各部,也没有能力征伐其他国家,为完颜家带来必不可缺的胜利。
不如等他完成一统中原的霸业后,再把政权交还给侄子,让对方享受不劳而获的果实。
至于现在的大侄子,只需要坐在皇位上,乖乖当个好学生,学习如何治国打仗,以及和后宫妃子们完成帮完颜家诞下健康的后代,继承皇位即可。
信心满满的完颜兀术彻底忽略了他和完颜亶之间的君臣关系,忽略了完颜亶的不满。即使朝廷中的官员们早已发现问题所在,却没有人会傻傻的站出来劝诫摄政王叔收敛自己。畸形的君臣关系于是在所有人的默认中形成了。
............................................................
金国要效仿中原举行科举一事没有引起多大的风浪来,但是金国皇帝在上京城大喇喇册封出衍圣公2.0,可就捅到马蜂窝了。大宋的文人们个个怒气值拉满,气的螺旋升天。衍圣公,那是你一个野鸡政权能册封的吗?
这是道统之争、国本之争!隔壁的野蛮人在和我们争夺华夏正统,争夺炎黄子孙、龙的传人称号!打仗,必须打仗!
一时间民间主战的声浪此起彼伏,文人们天天在报纸上投稿,呼吁朝廷的军队给金国颜色瞧,要求金国取消册封伪衍圣公。
因为积极避难而免于被掳走的这一代衍圣公孔端友更是亲自下场登报和‘北衍圣公’切割关系,更怒斥金国皇帝长得丑想得美,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让对面的孔氏族人如果还知道礼义廉耻四个字怎么写,就赶紧自绝以谢天下,不准其抹黑先祖遗臭万年。
衍圣公带头下场开骂,各地的文人更加群情激奋,不仅天天写诗词辱骂金人野蛮无耻,还有一群年轻文人提着剑就往燕云跑。
在家实在呆不住了,必须上边塞去干架!不干架念头不通达。
什么?宋金停战协议还没撕毁,没架打?官家糊涂啊,现在正是反击的关键时候!
镇守在边塞多镇的岳飞、韩世忠几人莫名其妙就发现军队里多出一群文学素养很高的新兵蛋子,天天望着边关迎风流泪,哭诉何时才能为中原讨回公道。
天天收到催战诗词的岳元帅也是热血沸腾,情不自禁写信给赵官家:官家,要不咱们打一波金人爽爽?
第138章 君臣分歧
士林间的求战声浪一直传得沸沸扬扬,但是朝廷却是一副纹风不动的姿态,叫底下的文人们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不管当官的还是在读书的文人,大多都沾亲带故,有点裙带关系,不少中枢的官员都被这个师兄弟那个门人询问过朝廷准备什么时候对金国出兵。
什么时候出兵?
赵芫翻看奏折一看,又是问这事的,不懂得打仗的官员现在整天琢磨着怎么指挥对金作战。
“官家,若我们陈兵边境,正好解了西夏之危。”吴俞在旁边整理了把堆成小山的奏折说道,“西夏那边,韩相公说要再等一等,所以咱们这回是不是得忍下这口气?”
“各地的财政才刚刚好转,现在和金人开战,得不偿失。而且为个衍圣公的名头,叫将士们抛头颅洒热血更加不可能。”赵芫烦恼地敲敲额头,“但是各地学生的怨言也不能放着不管,容易叫他们寒心。”
正好,李纲,张叔夜,韩离素几人应召入宫来了,赵芫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几位相公,让他们想想办法解决此事。反正她当官家的,只负责下达命令,怎么达成目标还是交给下面无数个聪明的脑袋。
此事,几位中书省相公早已看在眼里,现在提到明面上,李纲也做足了准备,从怀里掏出户部呈上来的折子,“官家这里是户部记录的国库今年税收,以及对外各项支出。请您过目。”
赵芫翻看两下,里面记录的内容她心里大致有数,官方商行的开办和北方耕地的复业大大提升了如今的国库收入,但是,这些数目要用来维持整个国家系统的运转,以及各地军队骑兵的培养就显得很渺小了。
追根溯源,还是得怪俩菜鸡,要么打仗把军备白送对面,要么打仗把国库赔给对面。
李纲拱手:“虽然依照民间的诉求立刻出兵攻打金国,可以出一口恶气,甚至臣相信以几位元帅的能力定然能打胜仗。但两国战争非一时之得失,开启战事容易,结束战争难。”
“若我们与金国只在边境打上一场战役,不论输赢对我们都没有实际助益。但若是冲着灭国的目的打仗,非三五年十几年的时间不可,这样的话,就不能只图一时的意气用事。”
赵芫点点头,“对金国开启大规模作战,现在不是时候。但也不能令金国太得意忘形,影响我方士气。叔夜相公,西夏的局势如何?”
张叔夜道:“完颜宗翰的大军撤至河套一带,尚没有新的动向,看似满足于现状,不过金军时常向西夏进行金银勒索,臣看西夏朝廷无法长久支撑。西夏国主想必也很清楚如今的困境,正在联合各地的军司重新布防。”
西夏能打仗的将领还是有的,赵芫琢磨着西夏和金国的第二轮会战开启可能不会拖太久。国朝这边又不能对金国的嚣张一点表示都没有,思来想去,不如从西夏入手,想到这里,她对几人说道:“朕打算派商队入西夏,用粮草辎重交换良马,既能在物资上支援西夏,又能缓解我朝战马缺口的问题,诸位认为如何?”
“这……是否显得我天朝有点小家子气?”
“免费是不能免费的。”赵芫斩钉截铁,“过去大手大脚给动辄‘赏赐’诸国的恶习需要改正,咱们自己的老百姓辛苦耕耘经营缴纳的税银不能平白送给他国。”
“官家,自然不是平白无故支援邻国,西夏若能拖延住金国大军,可以为我朝安稳发展民生和军备争取时间。”
赵芫暗暗摇头,这群人还是大手大脚习惯了,太看重脸面,即使她提出的实际上属于双边贸易,只不过贸易的商品比较特殊,披了层支援的皮子美名其曰支援。但似乎,正是将赏赐、支援变换成了交易,才使他们不太能接受。
“朕问你们,一个富翁快要渴死了,他不缺钱只缺水,而朕缺钱不缺水,朕应该白白给他供水吗?”不等几人回应,她直接道,“若按照高高在上的圣人思维来看,朕应当主动提供水源给富翁,这样他就会感恩戴德地送上金银,如此方可称为一桩美谈。但美谈之所以是美谈,正因为其稀缺性,在现实当中很难普遍存在。更大的可能是富翁只回报一句口头感谢罢了。”
李纲虽属于主战派,当初逼迫赵佶退位也算离经叛道,但当时到底是国家到了穷途末路之时,别无他法了,现在的大宋正处于上升阶段,那么他就会回归传统文人行列。天朝上国对待附属国自有一套传统的办法,要么敲打,要么恩赏,他劝诫道:“西夏于我国朝只不过是附属小国,即使贸易往来也应该从属民间层面,但民间不可能存在军械交易。届时,在天下人眼中,我们既未支援西夏,又唯利是图挟恩求报,恐怕会认为天朝上国德不配位。”
“天下人是谁?”赵芫冷声道。
李纲:“江河所至,日月所照,寰宇之内。”
“那么,李相公认为大宋无偿施恩给西夏,西夏的‘天下人’会如何?大理的‘天下人’会如何?高丽的‘天下人’会如何?他们是因为大宋的美德才来朝贺的吗?”赵芫又问他。
此时赵官家显然很不爽快,但李纲同样是个硬骨头,并没有因为赵芫明显不爽而退缩,他深深的拱手,坚定说道:“拳以德立,无德无拳。施加恩德,虽失一时之利,却可得诸国长久心悦诚服。”
虽然大宋衰弱了,但离上一届大唐可是万邦来朝的天朝上国,万邦臣服,我们要学习大唐使附属国都向往我们,来朝贺我们。毫无疑问,这是所有士大夫的终极理想。可是,人家大唐的万邦来朝和你的万邦来朝是一回事吗?
突厥大汗在长安跳舞给大家看了,现在咱们的二圣反过来在上京跳舞给金人看。大唐就算把拳头舞出残影,附属小国也会心悦诚服地赞叹大唐的恩德。大宋年年‘赏赐’西夏,西夏国主满脑子想的依旧是怎么趁机侵占大宋领土。
赵芫无奈地扶额,我能和受难的小弟平等贸易,已经很善良了好吧。君不见未来的世界小弟是要定时缴纳保护费的!
理想:拳以德立,无德无拳。
现实:德以拳立,无拳无德。
李纲这样的聪明人当真不懂吗?不,他们很懂。私底下做生意时比谁都精明,比谁都会赚钱。可一旦上升到国家理想,便忽然成了另一回事。大家都太向往曾经的辉煌盛世了。
第139章 李*纲调任
李纲对坚持大宋传统外交政策的固执程度超乎了赵芫的想象,经过上回的会议之后,赵芫又召开了几次中枢会议,但以李纲为首的几名重要中枢大臣始终坚持对待周围小国的朝贡-赏赐-贸易的政策不变。不能将支援和贸易画等号,支援必须处于‘恩赏’范围。
赵芫不得不花时间重新细致研究一遍这套理论,从中寻找突破口。相关的政策大宋已经实施了百年之久,实质上形成了固定了政治+经济+军事的利益链条。对于要不要维持这套政策,其实每一任皇帝执政期间,朝野都曾经发起过辩论。
因为大部分宋帝心里还是想打仗的,想收回失地。一旦这么想了,就要考虑取消以朝贡、岁币维持的边境安稳,反过来通过发展边军实力来镇守、收复边疆。但每次都被文官给按下去了。
原因嘛,很简单,每次皇帝想通过打仗来实现抱负时,就会发生‘大败’的悲剧。有败仗背书,文官们提出的“以财息战”政策的正当性、合理性便无限拔高起来。
仁宗时期,范仲淹给算了笔账,供养二十万边防军年耗3000万贯,而岁币支出仅为其1/10。神宗时期,王安石推动保甲法、将兵法,企图改变这一政策,结果元丰四年五路伐西夏的惨败。
根据户部历年文书记载,岁币支出在神宗朝年均约150万贯,而熙宁年间中央财政收入约6000万贯。对夏战争年均耗2000万贯。到了徽宗时期,虽财政收入有所增加,但是各方损耗亦不断拉高,这还是在没有努力发展军事的前提下。
实践下来的对比在文官们的视角来看,结论:这一政策绝不能改变。
供养军备老化的边防军花费都是个天文数字,更别说要打造各部军队里的骑兵队伍。当真是在举全国经济支持军队发展。在后世,砸锅卖铁也要发展军备,落后就会挨打等实践经验深入人心,小孩都知道强军的重要性。可如今难就难在未来的经验,前人不知道。
如果不是二圣北狩,如果现在登基的不是赵芫这样能打胜仗的皇帝,那么连全力支持发展骑兵的政策都不可能在大宋朝廷内通过。
真实的历史上,大宋失去半壁江山,国库被劫掠一空,蜗居江南,财政减少,每年还要赔款给外国。被逼到墙角了,朝廷才无奈支持岳家军的骑兵建设,但烧钱烧得大宋君臣们心慌啊。
想岳飞死的,绝不止是秦桧几个奸臣而以。岳飞第四次北伐,南宋军费开支达6000万贯,占财政收入70%,引发江南地主激烈反对。当时的参知政事范同甚至直言:“飞若成功,必增兵置戍,民力何以堪?”
《戊辰修史传》中记载理学派官员认为“战必亡国”,主张“存天理灭人欲”的伦理观与“息兵养民”政策暗合。这种思想通过太学、书院渗透官僚体系,形成反战舆论氛围。
单从这些资料中透露出的冰山一角就能看出当时的朝堂究竟是什么气氛,恐怕上上下下为了钱,都会希望岳飞死。岳飞一死,北伐必定失败。反过来说,文人们希望的‘稳定’‘和平’便到来了。
文官集团的理论将岁币与军费进行简单数值比较,忽视地缘安全恶化带来的长期成本。岳飞死后,南宋为自保,被迫在江淮流域维持20万常备军,年均耗资4000万贯,这时候却没有人出来计算花费的得失了。
赵芫虽然不清楚具体的历史资料,但是身在朝堂中,对上下官员们的思维方式了解的更清晰。无非是现在把金人打跑了,失地也收复了,经营了百年的文人思想又要复辟了。虽然她登基以来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但毕竟时间太短,国家上上下下的主要构架其实仍然属于赵佶时期的,没有形成新的循环体系,很容易思想复辟。
在赵芫看来,很多文人的思维很天真,而且只求当世之稳,不求后世之功。在他们的眼中,汉武帝都不是什么好皇帝,虽驱逐鞑虏、开疆辟土,功在千秋,但罪在当代‘海内虚耗,户口减半’。一边吃着汉武帝打仗带来的万世红利,一边骂着汉武帝打仗劳民伤财。
古往今来,文人论政常陷于“道德优先”的浪漫想象,忽视国际政治的丛林法则。大国崛起的核心在于能否在关键时间窗口完成战略能力积累,在关键的窗口期一旦缺失,整个国家面临的将是亡国灭种之祸。
显然大宋传统的文人缺少纵向的战略思维,并没有意识到亡国灭种近在眼前。这点与儒家文化的异化有着深度的关联。阶级的根深蒂固,导致思想上的异化和固化,固化后的思想反过来维护阶级利益,阶级则又促进思想持续异化固化。这是一套完整的‘思想-利益’捆绑的链条,在主导精英士大夫阶层前进的方向。
现在的大宋就处在一个时代的关键窗口期,既需要执政者拥有破局的勇气魄力,又不能陷入非黑即白的局限。
研究完这里头的弯弯绕绕,赵芫不得不做出一个沉重的决定,那就是换掉李纲。一直以来,李纲在国家大小事务的治理上几乎做到了无可挑剔,主战的同时也主张反腐倡廉,可他有改革的勇气,却仍陷在系统性的迷局当中,并且还很执着。
当初对待赵佶,身为御史的他执着主战,今天对待赵芫,他也执着遵循传统的对外政策。
太可惜了,赵芫在心中惋惜,但惋惜归惋惜,换个人当宰执的决心不可能动摇。李纲和她当年也曾君臣相知过,如今也不是要罢免他不在任用,而是需要他换个地方发光发热,毕竟不能把人给打击歪了。
赵芫派人单独将李纲召进宫中,推心置腹地坦言如今大宋面临紧要的窗口改革期,是一定要破而后立的,这是作为大宋最高掌权者的决心。
李纲苦笑,在对西夏政策上,和赵官家对着干了几回之后,他也早就做好了以身护道被罢黜的准备,“能遇到官家,已是臣之幸。可臣还是要劝官家三思而后行,国朝的内部变革已经够多了,对外施加恩德是保护国朝贸易的必须手段啊。”
“李相公,你的道理没有错,只是不符合如今的国际局势。”赵芫不再与他辩论,只道,“朕会派你去江宁府进行督管,那边是国朝财政收入的关键经济区,交给你朕才能放心开展西北的军事行动,李相公愿意去江宁府吗?”
从参政知事到知府事,连降了三级,但江宁府却又不同,作为整个大宋的江南部分的经济贸易中心,联通海外贸易,囊括中原粮食、丝绸、盐的重要生产地,知江宁府事的位置可谓是朝廷中历来的香窝窝。本以为要倒霉的李纲想不到还能峰回路转,固执的内心不由裂开一道口子,顿了片刻,沉声答道:“官家还愿意委托重任给臣,臣一定全力以赴!”
“江宁府的贪官污吏经过清理,表面上看似干净不少,但朕实知其内部势力经过百年发展,错综复杂,不是一时砍几个人头就能矫正过来的。此去你责任重大,同时也危险重重。”赵芫这么说,是在点李纲的政治任务,派他过去当然不是延续前面的官员做法,一起贪污一起压榨百姓。而是带着清理江宁官场的艰巨任务。
江宁的情况,李纲心中有数,去那边同流合污自然好处多多,可若想在那头干点什么实事肯定会遭到万般阻拦,说是一脚踩进泥潭也不为过,但李纲最不缺的就是斗志,当即拱手向赵芫保证会还江宁百姓一片晴朗青天。
目的达成,这回赵芫直接亲自扶起李相公,脸上熟练地露出感动的神情,连连说好,将亲近信任的姿态做足了。当天还留了李相公一起用饭,君臣之间仿佛全无了芥蒂一般。
政治嘛,哪有一直你好我好大家好的。现在赵芫表态还会重用李纲,而李纲又不能再以宰执身份阻拦赵芫的西北政策,可以说如此情况对双方来说都是最佳选择。
次月,赵芫颁布旨意,诏令罢免李纲中枢职务,调任江宁府知府事,郭孝友、韩世忠、梁红玉、宗泽回京述职。赵芫在日常来信中,已和小郭老师通过气,接下来的政策会得到小郭老师的全力支持,由他来接替李纲的位置再合适不过。宗泽,赵芫准备将他安排在兵部,因为接下来要统筹军备运往西北,一应中枢事务,需要位有信念又有能力的老臣稳定后方。
至于为什么把和岳飞一起镇守在北方的韩世忠、梁红玉宣召回中枢,是因为赵芫发现不仅仅边关需要武将,中枢同样需要。国际军事战略思想的解释权在中枢一直被文官掌握,而文官早已有既定的一套理论逻辑,还犟得很,与其想办法和他们都嘴皮子辩论,不如将有能力的军事思想家调到中枢担任重要职务。韩世忠虽是武将,却深谙为官之道,和大部分官员都能维持在友好以上的关系,调他和梁红玉来中枢的影响会比其他人小。
任命岳飞知燕山府事兼留守、都统燕云十六州军事,任命吴玠知太原府事,吴璘为太原府留守,姚平仲知延安府事,刘琦知秦州事兼秦凤路总管。将几位在抗金战役里表现突出的将领分别安排在西北边线的重镇位置上,朝廷中有脑子的官员基本上就能看出来接下来的军事政策走向,识相的人便不会没头没脑地乱提反对意见。
任命李清照知兴仁府事,任命科学院学士二十名分别在泉州、庐州、青州、广州等地担任大小推官。此条直接将科学院的含金量拔升到了一定的高度,告诉天下读书人,考入科学院一样可以当官。等李清照在兴仁府历练好了,再调回中枢来,底下各州也有科学院出身的基层官员在职,如此便足以形成一套新的的老师-门生的技术官员体系。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人才负责,给予技术人员足够的待遇和光环,才方便后续的人才挖掘和培养。这是科学院设立的根本目的。
一波组合拳下来,将朝中众人打得眼花缭乱,心里有小九九的官员短时间内竟不知应该先对哪一条提出上疏意见。当然,即使他们提出意见,也不影响赵官家的指令执行下去。
接下来就是对西北政策的具体制定,如何使西夏尽量长久拖住金国的军事力量,为大宋恢复民生和充实军备提供发展的时间空间。
第140章 西狩缓攻
当郭孝友回京的车马碾过汴河桥板时,暮云如展开双翼的火凤笼罩了半座东京城,瑰丽壮观。多年外任归来,坊墙拆尽又重建的街市陌生得令他怔然,不由想起靖康元年身在燕山府听闻东京城破的消息时,心境是何等悲凉。那时,即使他如何运筹谋划,也止不住在夜深人静之时幻想若国破家亡,他郭孝友当如何。
御街旁的花糕铺里蒸雾裹着菊花甜香飘了过来,他转目去望,只见熟悉的三四层高的鼎味楼外,青布招子悬在半空迎风飘荡,窗户里头作时兴打扮的娘子在铜吊里煨着青茶,门口店小二喜气洋洋地招待来往不绝的客人,忙得脚不沾地。更远一些的汴河中央的画舫缓缓飘过,从里传出悠扬的乐曲声。盛世繁华,一如往昔。
郭孝友攥紧怀中磨得光滑的鱼袋,收回目光,端坐在马车中,只觉得心中万般滋味难以描绘。他不愿去想,东京城破时,这里曾是一副什么样的光景。
从朱雀门转入内城后,便有黑甲侍卫上前来询问他的身份,听闻是郭相公,侍卫随即走在前方为他开路,听说官家早已在宫中等着他了。前头韩督统、梁督统回京时,官家也这样派人等在门前,迎接两人回宫。
“韩将军,梁将军什么时候回的京师?”郭孝友仿佛闲谈一般问。
“前两日就到了,还赶上了一趟大朝会。”
郭孝友点点头,表示知晓了。
临到宫门前,车马停下,郭孝友步行入内,天色将黑,领路的换成了位蓝衣押班,两人直接来到了勤政殿外,押班小心翼翼地推开门向里头禀报。
上一篇:我在御兽世界开农场的那些年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