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姬凶残 第101章

作者:巫医醉 标签: 女强 历史衍生 爽文 轻松 穿越重生

  须臾间,就见一道颀长的红衣身影快步朝这里走来,屋内的烛光刚刚点亮,竟没能照亮她的面容,直到近前时,屋外头未消散的红云投下几道光斑映在来人的身上,郭孝友于是终于看清了她的模样。眼前的少女,不,已是位顶天立地的天下第一女子的赵芫穿着朱红色的公服,头发用玉冠简单束起,额头绑了根缠编暖玉的朱红额带,两条红缨鬓顺着耳畔垂在肩头,随着主人的动作轻轻摇摆。她的面容如云霞洁净白皙,五官比起少时犀利了许多,圆圆的葡萄似的双眼仿佛一瞬间变作了纤长有神的杏目,有些陌生,又十分熟悉。

  “小郭老师,”看着面前这眉间有着一块青色胎记的精瘦男子,赵芫有些激动地开口。

  “次仲拜见官家。”郭孝友回过神来,毕恭毕敬地拱手行礼。

  “许久不见,老师风采依旧,”赵芫连忙扶住他的胳膊,“老师在燕山府清瘦不少。”

  上一回见面,还是赵芫轻骑秘密前往燕云突袭金国东路大军时候的事,那时战火纷飞两人也没有叙旧的空闲。如今时光荏苒,人是物非,重新在东京城相见,自是另一番感受。

  “承蒙官家关切,臣在燕山府一切都很好,现今燕山府已恢复大半汉地风光,在那里居住就如同在中原老家居住一样。”郭孝友神态安然地诉说,尽管一应事务他与赵芫都在书信中交流过,但亲自面见陈述,也是额外的拉近君臣关系的方式。

  “进来说话,”赵芫拉着小郭老师的手臂,一起缓步进入殿内,吴俞已经很有眼色地在书桌前多摆放了一张椅子。果然赵官家看也不看,就请郭相公落座,这样的待遇,恐怕除了官家的恩师,其他人很难拥有了。吴俞在心里为自己的机智点了个赞。

  大押班朱娘缓缓上前,为郭孝友奉茶,也不知她什么时候端来的新茶盏。总之,能呆在御前的人,笨拙不到哪里去。

  这些赵芫已经习以为常了,倒没有注意到,只是拉着小郭老师叙旧,聊了半天这两年遇到的事情。

  赵官家的亲近之意显而易见,郭孝友却没有把这份亲近当做理所当然的事情承接下来,态度反而愈发恭敬。因为眼前的人不再是那位初出茅庐的学生帝姬,而是天下的主人。他要辅佐她做的事情,每一件都会改变时代,改变历史,容不得轻视。

  而赵芫寒暄过后,果不其然就把话题转到了如今的朝野内外的局势上,特别有关于金夏之战的问题。利用西夏消耗金国的国力,使金国陷入长久的战争泥潭的策略,赵芫称之为‘西狩缓攻’,“为了能使我们安心发展军备,维持住内部的安稳环境条件必不可少,而若想维持内部安稳,就必须令金人无暇顾及中原。朕想对西夏开战弓马贸易,以军械提升西夏抵抗金国的能力。只是现在朝中反对将军械以贸易形势出售给西夏的声音很多,朕需要小郭老师帮忙把这些声音弹压下去。”

  郭孝友点点头,此事两人在信中已经讨论过了,赵芫接下来要提的重点是利用西夏获得的一定程度上的安稳发展机会,要如何定制发展方向。结合后世的某些成功的经验,赵芫总结出了几个关键的点,此时一一向小郭老师解释道:“宣和以来大宋军事积弱、财政崩溃,时至今日想要重振军事都难以为继。所以,朕欲制定一份全国范围内的五年发展计划,对军事进行系统化改革,同时在以农为本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程度的经济结构重组。而若要在这两个方面进行大刀阔斧的改动,就必定牵扯到学术之辩。也就是说,为了这份五年计划,要将大宋里里外外的沉疴杂垢尽数清理一遍,其中风险之大,不亚于当日金军兵临城下。”操作不当的话,可能会激起各地兵变民变。“但即使如何凶险,朕也一定要将此计划推行下去。盖因如今国际局势已到了关键节点,这个时候的大宋不破釜沉舟刮骨疗伤以自救的话,下一回外族来袭时,便再没有苟存下去的余地。”

  郭孝友略微思索,敛容道:“官家所言不错,我们的敌人一直在成长。臣在边关已见金人使工匠筑城垒堡,高药师亦传回消息,金人通过搜罗各地的汉人工匠,对我朝的军械技术进行窃取,长此以往,宋金在军械技术上的差距会逐渐减小。而且他们正在全面系统性地学习我朝的体制,从册封孔端操一事上即可看出端倪。如果金人之变革成功的话,那么其自身的无法长期平稳发展的缺陷则能补全。”

  “朕正是这个意思。”虽然赵芫指的国际威胁不仅仅是金国,但小郭老师如此理解也没什么问题。

  “官家打算如何改动军事系统?”

  “第一,解决冗兵冗官的沉疴弊病,进行财政止损。第二,加紧火器军械研发,提升技术代差。第三,制定禁军职业标准,将兵职业化,过去那般闲汉懒汉没饭吃就进军营的政策取消。第四,建设国营工厂,接收被裁撤下来的退役士兵。第五,文武并行,互不干涉,彻底避免童贯之流指挥军队以致大败这种事再发生。”赵芫一边说,一边取来纸笔写下,“这些只不过是笼统的目标,想要达成,还需要详细商讨执行的方案。”

  “这么大的变动,非一时之功,官家要如何解决对夏支援的问题呢?”大宋如今的财政在培养自己的精英部队上都相形见绌,哪里抽得出油水大批量援助西夏战争。

  赵芫很干脆,“朕已想好一道计策,建设一家国有债券钱庄,发售河西债券,年利息百分之八,限购,不愁吸引不来勋贵富商手里攥着的热钱。”

  年息百分之八,郭孝友诧异地挑眉,这就是纯纯的引诱吧,“确实是个可行的办法。只需要有一小部分的汴京富人相信这个债券,所能募集到的资金恐怕就足以覆盖一次弓马贸易所需的成本。而低价从西夏交易回的马匹,则可以给财政大大减负,计算下来,付出的利息反而只是小头。

  但需要留心其中风险是由大宋朝廷进行的信誉担保,若有不当,朝廷的货币信誉崩坏,会引发极大的社会动荡。”

  “嗯,所以朕说必须限额,控制住额度,”赵芫慢慢摸着下巴,心里在盘算着,大宋那群有钱人手里的钱多到没处花销,她先搞点类似国债的东西出来引他们上钩,等口碑做出来之后,慢慢的再把股票、虚拟货币等概念抛出,以后勋贵和士绅们再也不用发愁把金银铜钱埋在哪里安全,多好。

  若是可以,还能增设彩票业务,控制好中奖率,也是个捞钱的好项目。

  既然官家对债券的风险心中有数,郭孝友便不再细纠,对实施时可能产生的问题推理起来,与赵官家进行了深刻细致的研究探讨。

  ...........................................................

  大宋官家赵芫在主导国家竭尽全力蜕下沉疴的时候,完颜金同样没有闲着吃干饭。自从夺取了河套地区,完颜兀术就琢磨着怎样能将这一战果转化出更多的实际利益。

  在完颜兀术和金帝的带领下,金国政治体制的儒化汉化的速度极快,在治国方略上大量引用汉家典籍,逐步的学习如何治理国家。这点上,可以说从小侍从汉人老师的完颜兀术优势很大,上手起来不像其他女真勋贵一样摸不着头脑无从下手。

  金国大朝会上,各部臣子汇报完政务后,坐在少帝完颜亶身侧的完颜兀术沉声对底下所有人道:“大金国在西夏所得财帛已尽数分润完毕,如今竟手持偌大河套无所事事,诸位可有办法将其利用起来?”

  闻言,左侧的女真勋贵们露出满头问号的表情,只有完颜亶另一侧坐着的完颜宗干搭上话,他的身体状态已经不是很好,说话有些勉强,“河套专营马政,不如让我们的人在那里继续养马吧。”

  “是是,只要有良马,我大金的铁骑就所向披靡,足以杀穿全世界!”女真勋贵里有人热血沸腾地喊出声。

  “打下西夏,再去打高丽,高丽虽贫瘠,却有女人和奴隶值得摄取。我就很喜欢高丽女奴,哈哈哈!”

  “抢完高丽,还能回头抢南朝嘛。”

  蠢货,没等杀完全世界,女真各部不事生产,所有的钱分完了,到哪继续弄钱出来分给勋贵和各部勇士们驱使他们继续打仗?一点可持续发展的脑子都没有。

  “韩大人可有其他提议?”完颜兀术连眼神都懒得分给对方,直接扭头看向这边的汉臣。

  年迈的韩企先缓缓走出来拱手,“臣以为,河套不止可以养马。它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

  “讲!”完颜兀术催促他。

  “河西走廊连接西域,向来是南朝的重要贸易路线,如今落在我们手里,只要严苛对待,就能切断南朝一大经济来源。”

  一侧的礼部尚书郑买道:“南朝虽富有天下,但经过金宋之战,北地资源被我们摄取大半,想必正处于恢复当中,切断他们对西域的贸易路线也是一条足以痛击南朝的好计谋。”

  完颜兀术终于听见他想听的东西,脑子隐隐约约的想法终于浮出水面,神色大好,胸有成竹地道:“南朝可以通过河西走廊进行贸易,我大金也可效仿之,现在这条线路掌控在我军手中,理应利用其与西域展开贸易,赚取利益。另一方面就如大哥所说,继续在河套设置马政,饲养良马充实军备。一石三鸟,一地三吃,很好很好!”

  完颜宗干一边咳嗽一边点头赞成,“正是,双管齐下,既使南朝陷入困局,又能帮助我朝长久经营。就按你说的办好了。”

  “可是南朝以茶酒丝绸瓷器与西域贸易,我们好像没有这些。”还是女真勋贵出插话,憨憨地指出问题所在。

  没错,上京的达官贵人们自己穿用的皆是从大宋贸易来的产品,女真特产就是羊肉和战马,这些是南边宋国最喜欢的东西,羊肉和马匹西域并不热衷。

  “我们有北珠,南朝人对北珠趋之若鹜,想必西域更甚之。可以强征高丽人帮我们采珠,以作贸易所用。”兀术抚摸着腰间悬挂的金刀刀柄上镶嵌的宝石珍珠,沉声说道,“至于酒,本王记得天祚帝耶律延禧十分喜爱葡萄酒、梅花酒,燕京迁移过来的那些百姓当中一定有酿酒的匠人,耶律禹。”

  臣子里走出和梳着两只麻花辫的中年人,“臣在。”

  “你负责招集酿酒的匠人,开设酒厂,务必酿制出一批不逊色于南朝名酒的美酒。”

  “吕子浩。”

  “臣在。”汉臣中走出一人恭敬俯首。

  “你去找一找,我们大军南下掳掠回来的汉人奴隶里还有没有可以使用的工匠,会烧制瓷器的可以给予免除奴籍的恩德。”

  汉臣们纷纷俯首高呼摄政王英明神武。

  完颜兀术淡然接受群臣的马屁,脑海中念头纷转,汉人说得对,兵戈可夺天下,而不可治天下,天下的土地总有被占完的一天,天下人的财富也总有被劫掠光的一天。幸运的是他早早看到了大金未来的绝路,从现在开始,他会用尽手段把这条绝路变成生路,不,变成一条女真人的康庄大道。

  群臣俯首则各自思索,摄政王熟悉治世之道,朝廷又设置了科举取士,女真贵族的孩子们皆开始学习儒术治国,待大金人人都学会了汉人的学说,摄取了汉人的优势,结合女真骑兵的威能,届时一举吞并中原,啊不,那时候便该叫统一中原了。到时候,世上只有一个大金,没有什么宋国,他们这些侍奉女真人的汉臣们也就成了侍奉正统王朝的忠良。

  

第141章 风声鹤唳

  赵官家的恩师郭次仲回京,中枢当中不论什么心思什么党派的官员们皆情不自禁揣测了番接下来的朝廷风向。官家原为帝姬,没有继承大统的机会,这般苛刻的过往,必然导致当初唯一教导的官家的郭次仲在官家心中的地位非同凡响。

  别看当今登基之后任命的三省重臣都是道君皇帝时的人,而和她关系最亲近的郭次仲反而始终呆在五品知府的位置上。但得看他呆的是什么地方,燕云十六州,当今官家年少时兴兵抗金的发家之地,相当于大本营的性质。把这个地方全权交给郭次仲,而没有派去相应的节制他的人,可想而知,他在官家那里受到宠信的程度。

  现在人终于完成使命了,回到中枢,一飞冲天近在眼前,乃至整个遂川郭氏怕也能重回一流世家的位置。其中所涉及到的世家利益纠葛,众人不得不慎重对待。有眼光的家族,早在一年前,便找寻机会和遂川的郭本家进行了联姻。所以,小郭老师看似一个人回朝,其背后的力量却不容小觑,没有和郭家拉上关系的人或观望,或警惕,皆等着赵官家和小郭老师接下来的动作。

  垂拱殿,大朝会上,已换上一身紫袍的郭孝友在押班们的诵旨中缓步走到殿中谢恩,即日起,郭孝友便从五品知燕山府事一跃晋升任尚书左仆射加带同中书门下平章知事兼门下侍郎,成为新任三省宰执。

  随后同样身着紫袍的韩世忠,红袍的梁红玉、宗泽上前来接受任免,韩世忠为中枢侍郎,相当于副相职位,梁红玉为御营指挥使,宗泽为兵书员外郎,几人一一谢恩。

  紧接着赵官家询问朝中诸公可有事禀奏,各省各部官员纷纷上奏相关事宜,待全部处理完毕,便终于到了今日的重头戏。

  郭孝友和说好的一样,取出实现准备的奏折当堂呈上,内容其实就是两人私底下商量过的对外、对内的诸多政策。现在拿出来在朝堂上详细议论,分派执行下去。

  本来就是赵芫拟定的计划,装模作样看了一遍后,满意地说:“在如何对待西夏的问题上,小郭相公说的就是朕心里想的,朕打算制定一份大宋五年发展计划,想要顺利施行这个计划就必须使敌人金国配合我们。”

  “朕知道有些人对国朝的外交政策始终持有保守的观点,认为只要付出少许财政上的代价就能长久安稳地发展,但朕要告诉你们,时代变了。咱们打退了金人,是因为金人短时间内无法进行长期作战,这是他们的缺陷。可金人不会永远原地踏步,他们在学习我们的优势,而在这个时间段里,我们不趁机改革曾经导致失败的劣势点,未来面对卷土重来的金人,便既无优势,且劣势仍在。”

  “并且,朕所言改革,不是一时兴起,只表面做做样子,稍有成效就满足了。而*是彻彻底底的刮骨疗伤。”

  善于察言观色的大臣们立刻意识到官家又要搞大动作了,当年登基时改国策、毁三戒、设新闻报纸和中科院,看来仍觉得不够狠,现在要对军队制度大刀阔斧动手。

  这下,连许多自诩开明的改革派官员都站不住了,觉得赵官家太过年轻气盛,军队制度岂能这么改,在其他人炯炯的注视下御史中丞徐斯朗硬着头皮站出来,拱手:“官家,臣想问军制改革时限多久?”

  “五年之内,当然越快越好,”赵芫道。

  张叔夜拱手:“五年,若徐徐图之尚有操作空间,可裁撤厢军这一条稍有差池,就会激起民愤、民变,臣以为应当等五年之后,其他政策实施完毕,再行裁撤。”

  副相说话了,刚刚走马上任的正相郭孝友于是也开口道,“臣与叔夜相公的看法恰恰相反,裁撤厢军必须和其他改革政策并行,要把原本呆在军队里不能打仗的闲散人员全部转移至其他产业当中,如果像叔夜相公说的那样把其他产业早早创办好,走上了正轨,再把退役人员安插进去,结果就会使这部分人重新成为新产业里尾大不掉的冗员。”

  张叔夜看了这位小郭相公一眼,心知他要支持官家的决策到底了,于是放缓语气说道:“那么,臣建议将五年计划改为十年计划,务必使百姓可以缓缓接受新的制度。”

  坐在上首的赵芫神色微沉,当然作为官家她对外表达的喜怒本身就存有目的性,站在大殿内的人无一不在关注着赵芫的态度,见此就知道拖延时限也不太行。

  “国与国的对抗是力量的竞赛,是意志的较量,也是速度的角逐,一日能决定战争的胜负,一战能决定国家的命运。金人可不会慢吞吞等待我们徐徐图之,必须力求每一次的观察、判断、决定、行动的循环周期都短于对手,我们现在的每一天都在争分夺秒,朕已决心五年之内做完军制改革。”她震声说道。

  当整个国家机器运转起来,五年时间都做不到军队改制,那么属实可以躺下来认命了。因为那说明内部的逆向阻力强大到政令根本无法贯彻到基层,躺下来,等死吧。

  至于相应的经济上的改革,那是另一套系统里官员操心的事情。同样五年内做不出成绩,也是一样等死的道理。

  说着,她缓了缓神色,安抚众臣:“这五年的目标仅仅是进行改革和建设,朕不求短期内一定获得多么巨大的收益,只要做到了裁撤冗员止损、用这部分财政去支持建设新的经济、军工重心,甚至更多的投入也没关系,为下一阶段的发展打下基础才是重点。诸位相公也要有心理准备,大家一起熬过前期投入的阵痛阶段。”

  大殿中微微沉寂下来,大家都看出来官家铁了心要做这件事,为此还把李纲相公贬出了中枢。

  看着底下众人互相低声交谈着什么,赵芫并没有阻止,在场的官员们,早就上了官家的新政战车,属于整个大宋最能接受改革的一批人,所以当赵芫独断朝纲决心要进一步改革,他们不可能有什么鱼死网破、撞柱死谏的行为。

  果然,半晌后诸位相公们讨论问题的重点从劝阻赵芫,变成了如何执行改革的政策,执行下去的话,会遇到什么样的问题和阻碍,遇到之后该如何解决。

  朝廷在改革军制的安排上一连讨论了半个多月,裁员还没执行下去,消息已经在东京城中的勋贵士绅的当中悄然流传开来。一时间朝野内外,上上下下的氛围变得尤为紧张。

  如此大的动作,说明有的人利益必然受损,而有的人可以从中得到新的利益。识趣的人懂得舍弃一部分利益,重新站队,而不识趣的,私底下便常常聚在一起商讨如何对抗中枢的政令。

  不过东京城内的这些人完全不知道自己的一举一动被皇城司密切监视着,作为赵官家第一心腹(自封)的康王赵构将皇城司的秘间作用发挥到了极致,每天桌案上摆满了城东李家,城西范家,城南蔡家等世家之间的人员来往和交流信息,连各家人每天吃饭花了多少铜钱,出门有没有欺负乞丐,都被记录得清清楚楚。

  等赵构觉得证据收集的差不多了,于是大手一挥,某个夜深人静、月黑风高的晚上,皇城司的六大干当使各自率领大部队嗷呜一声冲进所有发表过反对政令执行的士绅和官员家中,不需要解释,直接亮出皇城司腰牌,拿人下狱!

  做完这一切的赵构苍蝇搓手,屁颠屁颠地跑来请功,“官家,您瞧这些个逆贼心肠黑透了,竟敢密谋私吞裁撤厢军的遣散费,还有这些,阴谋组织太学生聚众孔庙哭祭,策动学子威逼朝廷。幸好臣及早发现,将他们捉拿全部关在皇城司大牢里头了。”

  坐在书案后批阅奏折的年轻官家闻言丝毫停顿没有,直接吩咐道:“这些人有什么罪名就判处什么罪名,该流放的流放,该杀头的杀头,若是罪名不够,就查一查他们过去犯过什么罪,用什么手段隐瞒了罪名。”

  “是!”得到肯定的康王殿下和打了鸡血一样激动,仰头又看了看上方伏案处理国事的赵官家,暗自握紧拳头,打定主意要好好表现,进到皇城司监牢里头的人,一个都不能放跑,“官家放心吧,这些人不止自己的罪状在我手里,连他们五服之内谁犯过罪,皇城司也有记录。”没有,也可以连夜彻查嘛。

  啧,见赵构办事如此‘用心’,赵芫琢磨片刻,从桌案一沓的帖子里抽出一张,扔进他怀里。

  赵构手忙脚乱接住折子:“官家,这是?”

  “打开看。”赵芫吩咐。

  得到准许,赵构才翻开观看内容,发现竟是一本在东京城设立名为‘河西钱引’的筹划书,他眨巴眨巴眼睛,脑子转了一圈就明白了,这是战时筹款啊,“官家要臣去办此事吗?”

  “你以宗室名义建立一家钱庄,主营业务就是发放这份名为‘河西钱引’的债券,副业是经营彩票业务,来,我告诉你具体怎么做…”赵芫揣起手,笑眯眯的,招招手叫他上前来。赵构搓着手凑到近前,一边听一边双眼放光不停点头。

  “听说了吗,李家全族上下皆被投入皇城司大牢!”

  “只因为李侍郎打算联络厢军统领们抗议裁军政策,就被尽数投入牢狱。如今听闻,李侍郎已被屈打成招,认了煽动叛乱的大罪。”

  “可恶啊,竟然对文官用刑,皇城司那帮混蛋简直无法无天了。再这么下去,大宋会被这群虫豸彻底搞坏掉。”

  “诸位相公应该联名上表,无论如何也要劝说官家惩治……”

  “砰!”大门被人踹开。

  包厢内刚刚还义愤填膺的众人顿时花容失色:“啊?你们是谁?这里乃私人包厢!”

  “皇、城、司。”来人黑红相间的制服和腰牌昭示了他们的身份,领头的清点一遍包厢内的人数,对惊惶不已的众人点头示意,礼貌地露出个阴森笑容,“诸位,请随我们走一趟吧。”说罢,门口涌入的皇城使们一拥而上,不论众人如何叫嚣反抗,一个个直接暴力捆当众绑拖拽出去。

  酒楼内外不少前来用餐的士绅学子们静悄悄地望着这一幕,同样打算在包厢内进行密谋的人则当场就改了主意,变成纯吃纯喝局。

  

第142章 大奖五十铜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