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姬凶残 第84章

作者:巫医醉 标签: 女强 历史衍生 爽文 轻松 穿越重生

  第一日,金使冷脸参加饭局,公事公办地对张俊说他不负责金国的贸易事务,那是金国户部的职责范围。第二日,张俊将饭局的地点改到在画舫里,邀请了名伶前来奏乐,在动人心弦的美女和乐声的包围中,金使稍稍放松了些口风,说可以帮他问一问朝廷的风向。第三日,饭局直接摆在东京城最大的青楼楚馆里,在美女如云、酒池肉林和金银珠宝的强烈刺激下,金使终于露出了笑脸,和张俊各自揽着美人,称兄道弟起来,拍着胸脯保证帮他搞定商贸的事宜。

  喝得醉醺醺的张俊哈哈大笑,大着舌头对金使忽悠,“好兄弟,事能不能办其实无所谓的,我主要想交你这个朋友,金人当中,唯有你叫我一见如故,恨不能立刻结拜为异姓兄弟!”

  收下了数目庞大的金银财宝,以及红颜知己的金使一把抱住张俊,也大着舌头,“结拜,今日就,就在此结拜为兄弟!”

  于是醉醺醺的张俊又多了个异姓兄弟,将人送走后,他摸摸脑袋,问身边下属,“老子现在有多少个异姓兄弟了?”

  下属也懵逼,期期艾艾地回道:“好像,好像有十个?十一个?”

  “算了算了,数不清不数了。只要事能办成,都是老子的亲兄弟!”

  半个月后,张俊向赵芫上疏,开封官行开张了。

  

第113章 大雅之堂

  .....

  张俊这段时间一直在开封附近的城市收购货品,高档货、普通货,一律来者不拒。高档的茶叶、丝绸、手工制品可以贩卖给各国的富豪和贵族,对他们来说,金银财宝来的太简单,反而是中原稀有的奢侈商品更为难得。又因为富豪和贵族对中原商品的追捧,本地的平民百姓,就算没有多余的银钱,也会产生购买一两件中原舶来品的冲动。贵族们喝一两金子购买的茶叶,他们可以喝一贯铜钱购买的茶叶,对平民来说,滋味大差不差也很不错。

  诸国使臣的到访,就像困了递枕头来,向张俊面前精准投放了一堆商机。而且背后有官家支持,什么政策利好或者外交变动,能第一时间得到消息,可以说官行的成功开张,是顺理成章的事。

  第一批商品,总价值上千万贯,如果运输路上不出意外,顺利抵达各国,那么带来的利润将会在数倍乃至十倍以上。张俊自认在计算利润的问题上,绝不会算多,也不会算少,过去十多年来的大规模经营的经验,此时带来了无法想象的优势。就好像一个白手起家的世界五百强商界大佬,忽然被挖到了另一家集团,干的是同样的事,人力、物力、资源、门路样样比原本的集团丰富,对他来说,就如同鱼入海鸟归林一样顺畅。

  不过,往日他都是调派军队中的士兵,为自己跑商路,现在官行却没有了军队的人力资源,得重新组建靠谱的商队。

  使者们已经归国,和他谈好了等他张俊的商队一入他们的国家,就能得到官方的优待。

  现在关键便在于,需要同时建设多个面向不同国家的商队,他到哪去找那么多青壮劳力呢?

  纠结了许久,张俊还是跑回东京城,向赵芫求助来了。

  “官家,只要将宁州的守军拨一万人给我,不,只要拨八千人,臣敢保证,这趟买卖一定能十倍赚回本金!臣并非有意投机取巧,而是为了官家您的收益最大化,诸国路途遥远,艰难险阻,匪盗众多,若是路上丢了货物,那么前期的所有投入便都打了水漂,得不偿失。”

  赵官家在前头走,张俊在后头跟着搓手,一刻不停地试图说服官家。

  “臣明白,开此先例实属不易,臣可以出面和我那群兄弟们商议退伍回家,回头以平头百姓的身份加入商队,如此便没有什么阻碍了。”

  前头内侍快步走来行礼,说李院士到了。

  赵芫停下脚步,转身定定看向张俊,张俊的体型极壮,然而此时却弯着腰,努力做出可怜的祈求姿态,“官家!”

  赵芫已有了些想法,可一时难以组织成系统的章程,沉吟着又向前走了几步,终于抓到脑子里的灵光,她说,“吴俞。”

  仿佛影子般跟随着的殿前司都指挥使快步上前,“臣在。”

  “朕记得各军当中,不乏年老体衰者,以及受伤残疾的士兵,”赵芫说。

  “是,不过上四军经过整顿,已经没有这部分人在里头浑水摸鱼。”吴俞应答。

  “除了上四军,各地厢军、边军当中,这样的士兵还有许多。”赵芫看向张俊,话说到这里,意思显而易见。

  张俊顿时大喜,拱手道谢,“官家英明,老兵和伤兵在战场上失去了价值,但用以护卫商队却绰绰有余。臣这就去联系各路厢军。”

  “此事,让吴俞陪你一起办。”赵芫挥了下手,两人于是告退,接班离去。

  这头李清照坐在议事厅里,正等着官家过来。

  她的身旁跟随着数名学子打扮的年轻人,此时紧张的脸色发白。

  “官家召见我们做什么呢?我们的工作只不过在报社打下手而已。”

  李清照淡然地训导:“莫要妄自菲薄。”

  “是,院士,我等只是有些紧张。”其中一人连忙解释,“毕竟我们只是写过基本闲书的小说家之人,想不到居然能被官家召见。”

  “或许,小说亦有大用。”咱们这位官家的思维,不能以常人揣度之。

  说到这,赵芫已大步走进来,身边跟随的殿前司诸班直和内侍们散去各自守在自己的岗位上。身姿挺拔英武的女官家几步走到上首书桌后坐下,抬手叫作揖的几人免礼,“今日召你们来,正是有件事要安排给你们办。”

  在几人好奇期待的目光当中,赵官家笑着说,“中科院一直负责报纸发行之事,街头巷尾的百姓们都很喜欢看报听报,你们办的很好。但是,前些日子,朕忽然想到,除了走街串巷的,能够抛头露面讨生活的百姓喜欢看报纸,大宋还有一种人没有报纸可看。”

  李清照不解地问:“是什么人?”她记得,官家的政策连不识字的乡下农人都有照顾到,天底下,除了贫苦农人,还有哪些人是没有报纸可看的吗?

  赵芫:“养在深闺的女子。”她说,要办报纸给赵多福看,并不是句玩笑话,也非玩乐之举。

  “既养在深闺,说明家中有些资产,为何会没有报纸可看呢?”李清照更加不理解了,她从小博览群书,父母从不在此道约束她,所以听到赵芫所言时,只有奇怪之感。

  可是,在大宋,像她一样的女子,向来如同凤毛麟角般稀缺。

  “朕说养在深闺的女子无报纸可看,并非指的是她们家中无钱购买报纸,”赵芫手指点了点额头的位置,解释道,“是指这里头,我们的报纸不符合她们的喜好。一个向来只读女戒女则,从未接触过国事的女子,即便将军事报摆在面前,恐怕也只有被用作餐盘垫子的份儿。同理,这部分闺阁小姐,既不通农事,又没有抛头露面做生意的经历,也无法阅读专业的农事、经济知识。”

  “这样以来,岂不是无报纸可读嘛。”

  李清照明白了,“官家想另外办一份,能够让闺阁女子阅读的报纸。”

  赵芫微微颔首,那日赵多福的抱怨倒是提醒了她,有条件供养女儿读书的人家,让读的只是女戒女则,积年累月下来,便再也看不进去其他书本,唯有儿女情长、家长里短才能引起她们的注意。赵多福身为帝姬,都是如此,更何况旁的人家。

  若按着赵多福的头,逼她重头学习四书五经*,学习大道理,恐怕得到的只有怨念,道理反而半点学不进心里去。

  这部分已经被洗脑洗的很彻底的小姐和妇人,你让她出来做事,反而会令其觉得自己被迫害了。

  但,若让赵芫放着这么大的一个识字的群体劳动力不管,也是不行的。不提解放性别或解放人类的深奥理念,单单从最需要的、最务实的角度来看,男人女人对社会的贡献是相等的,将一部分优秀的女性规束在后院里的举措,和豪绅地主们为私利隐匿佃农人口有什么区别,只不过在这件事上的豪绅地主的身份是这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们。

  这样的行为,对国家、对个人有什么好处?除了满足一些私心,实际作用完全逆向。

  或许,人性就是如此,没有生存压力的群体,总喜欢搞这种虚头巴脑的东西彰显与众不同的阶级身份。

  她看向李清照身后的几人,笑道:“诸位知道闺阁小姐们最喜欢读什么书吗?”

  几个年轻学子有些紧张,还有些羞涩的样子,说:“知晓的,书店里才子佳人的小说销量多年来长盛不衰。”

  “虽然写作的是我们这样的书生,但其实看的人,多是女子。”说到这,几人仿佛更加难以启齿了,期期艾艾的,“官家,这些都是难登大雅之堂的文章,怎么能公然登报呢?”

  刊登的作者,恐怕会被文人士子们的唾沫给淹死吧。

  就在他们满心纠结的时候,赵官家忽然表情一变,冷冷地道:“朕召你们入宫来,不是想听你们如何推脱差事的。”

  刚刚还温和可亲的官家,猛然变脸,顿时将几人吓得魂不守舍,差点腿软瘫坐下去,其中一人擦拭额头冒出来的冷汗,率先投降,“官家吩咐,不敢不从,学生回去就开写新的小说。”

  另外几人见他投的这么快,便也连连点头。

  “嗯,日后这版报纸就叫它文学报好了。”

  “朕对文学报的标准只有一个,内容虽是小说,核心却必须包含积极奋斗、不畏强权、独立和成长的思想理念的传播。”

  几个学生还没来得及为‘文学报’这么大的名字感到惊疑,就听到了官家后面说的这句话。

  原本的慌乱和茫然当下渐渐消失,有种‘原来如此’、‘果然如此’的安心感受,他们心中的当今官家,怎么会任性地做荒唐事,一瞬间,空荡荡的脑海里仿佛猛地蹦出了无数强烈的灵光,官家要办的“文学报”,真的只单独为闺阁妇人排解无聊吗?不,官家所为绝对大有深意在!

  连李清照目光都变得不一样了,她试探地问:“官家,您希望闺阁小姐和妇人们…独立出来?”

  在场的学子们诧异极了,李院士怎的看出这么个奇怪的点?官家话语中的独立,指的是空间上的独立吗?怎么可能,妇人们能往哪里去呢,总不能与贫苦农妇一样出门打工或者务农吧。

  赵芫:“今日既然召你们来此,便不拐弯抹角了,”言下之意,要说心里话了,而能听到皇帝的心里话,你们应该明白自己得到了皇帝的信任与托付、即将进步为她赵官家的心腹人才吧。

  这个时候,知情识趣的人,就应当懂得‘领导所向,即吾等刀剑所指’了。不论官家接下来说的内容究竟如何惊天动地,他们都要彻彻底底地肝脑涂地地完美执行。

  赵芫故意停顿了一下,观察几人的表现,而在揭开锅盖之前,她到底是叠了层甲,道:“朕午夜梦回时,总要思考,金人究竟是拿什么战胜的我们。我们学说鼎盛,富有四海,天下诸国无不向往中国,为什么会落得二圣北狩、半壁江山生灵涂炭的地步?”

  为什么?

  几人焦急地望着赵官家,官家是如何认为的?

  吊起几人的胃口,她才道:“朕以为,因为我们强的地方很强大,弱的地方却更薄弱了。就像损坏的水桶,里面能装多少水,关键不在于水桶的最高边缘在哪里,而在于破损的漏洞高度在哪里。”

  “现在国朝中存在的薄弱之处,最显著的地方就在于人心越来越拘束,人心的拘束显现出的表象,正是女子越来越被要求规术在一方小小的后院闺房当中。”赵芫点了点自己的脑袋,满脸沉重悲痛、恨铁不成钢之色,令倾听的众人不禁同样心情沉重起来,“男人和女人的关系,就像天地、日月、昼夜、寒暑,当大地却越来越贫瘠,生灵和植物便无法生存。月亮不再升起,历法和时间便无法分辨。夜晚不再黑暗,人们便失去了睡眠和休憩。寒暑没有了温度区别,时令的植物便会消亡。古往今来,国家兴盛的标准,一直与人口的多寡挂钩。”

  “诸位知道如今我国朝的百姓人数有多少吗?”赵芫问他们。

  李清照拱手道:“国朝如今人口数量约莫有万万之数了。”

  “没错,”赵芫点头,“可万万之数里头,有多少是真正的劳动力?按照近些年的学说著作所主张的思想,占据着万万之数一半数量的女子,都应该守在方寸的屋檐下,即便如同李院士你一样有学识的女子,也没有可以施展能力的地方。”

  赵官家手掌重重地拍在书案上,“天地无地,日月无月,昼夜无夜,寒暑无暑,此举与杀我半数子民有何区别?”

  “所以朕一定要遏制此种歪斜风气!诸位写小说时,务必以此为基础思想纲领出发,让观看的人潜移默化的感受到、明悟到朕的理念!”

  “目的是让被隐藏起来的大宋人口,重新站到明面上,该干活的干活,该研发的研发,该读书的读书,该练武的练武,都给朕动起来!”

  “诸位明白朕的意思了吗?”

  “……”那几名青年学子早已呆滞地张大了嘴巴,不知所措地望着义愤填膺状态的官家。

  赵芫冷下脸,又问他们听明白没。

  几人立正,连忙应是。

  昊天上帝在上,官家的理论实在太惊人了。

  他们学了这么多年的儒道之说,还是第一次听到如此合乎逻辑,但却绝对离经叛道的学说。竟是将男子和女子的作用画了等号。

  不过……官家都当上了官家,这番话于是就显得很有公信力了。

  这些年来的大拿们发表的学说,多数严格划分了男女之间的差别,本意在表达男女从思想到躯体上存在本质不同,那么男子做的事,女子一定做不到,女子做的事,男子一定做不到。可是官家她……她不仅做到了男子能做的事,而且做的比旁人更好。这岂不是说明,现在国朝流行的学说存在着巨大的缺陷和错误。

  嘶!!!

  官家要做的事,不单单是写小说激励闺阁妇女,而是要挑战国朝的正统学说吗?

  难道新一轮的新旧学说之争,要再次掀起来了!

  电光火石之间,几人脑海里的念头便呼啦啦飞驰而过,可他们只不过是一群处在边缘地带的小说家,官家提出的理念中伤的又不是小说家。

  “官家圣明!”当即有人率先拜服,称赞道,“阴阳调和之道才是古今学说之基本,如今却仿佛二者隐匿其一,国家又怎么能不衰弱呢。学生今日回去,便着手创作新的小说!必定要让所有看到的人,都明白阴阳失调的可怕后果!”

  几个写小说的士子怀着激昂的心情回去码字去了,李清照却留了下来,与进行了一场彻夜长谈。而后,怀着沉重又松快的心情回到中科院,着笔开始写策论。

  班昭著书《女戒》,长孙皇后著书《女则》,为后世女子在社会中的角色和定位奠定了基调。那么随着时间推移,和社会发展,这个定位一定不能够变化吗?变化了,会怎么样?国家会变得更好,还是更坏?

  想到官家义愤填膺地说出“此举与杀我半数子民有何区别?”的愤愤之言,李清照不由轻轻地笑起来。

  新的理念无论如何发展,难道会比‘二圣北狩,山河破碎’的结果更差劲吗?

  一个月后,新一期的报纸发售,购买报纸的人皆新奇地发现,报纸的品类又增加了,新的报纸名叫‘文学报’,刊登的居然是一些才子佳人的小说故事。

  已经买到手的人家,后悔却是来不及了,只能将就着看一看,这一看又发现个问题,报纸上刊登的小说居然只写了开篇,刚刚阅读到关键情节时就戛然而止?

  这跟说话只说一半,吃饺子没馅料有甚么区别!买了文学报的人们深感自己受到了欺骗。。

  

第114章 声讨狂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