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竹里人家
两母女在县城无亲无故,连个说得来话的朋友都没有,谁会为他们替向钱家抱不平。
九月一日这天,钱桂生因为要上班的原因,送孩子上学的事情是钱奶奶过来帮忙的,带着汪巧儿一起。
不知为了避嫌、还是怕她攀比,谁也没提带冉佳怡一起去看看。
眼看着两大两小一起出门,原本热热闹闹了一个夏天的钱家,瞬间只剩下冉佳怡一个人。
冉佳怡不是坐以待毙的人,不管是为了改变原主的人生,还是单纯为了一个小孩的未来着想,这学都是必须上的。
既然钱家不愿意,那她就得自己找愿意供她的人。
这个世界上,愿意对原主好的,除了汪巧儿这个亲生母亲外,就是田家爷奶了。
与上辈子原主到了县城后、与田家几乎断绝了往来不同,冉佳怡是只要有机会、就一定会回去看田家爷奶。
将近一年的时间里,爷孙的感情非但没有因为距离的遥远而减少,反而在失去共同的亲人之后更加紧密。
冉佳怡绝对相信,田家爷奶是会愿意供她读书的。
等几人的身影彻底消失在视线里,冉佳怡动作利落的回到自己的房间,开始了自己筹谋已久的行动。
-----
在她占了钱兰花的房间不到一个月,钱桂生就动作利索的给她重新搭了一座小屋。
这屋子的条件自然不能跟钱兰花他们的相比,不过有了自己房间的冉佳怡已经很满足了,至少没跟原主一样沦落到住柴房。
带上早先偷偷省下来的两个馒头、带上一个水囊,还不忘给留下一个小纸条,说明自己回家的事情,冉佳怡就这样出发了,至于目的地,自然是田家。
敢在这么小的年纪就“离家出走”,冉佳怡自然是有把握的。
一个是从钱家到县里坐牛车的路都是大路,即使是小孩子单独走也不会有问题,二来赶牛车的人在这段时日她也基本熟悉了,都是周边村子里的叔叔们。
她兜里还有过年偷藏下来的压岁钱,到田家的位置绰绰有余。
事情不出意料,冉佳怡顺利的上了牛车、又下了牛车。
下牛车的位置距离田家还有点远,冉佳怡人小腿短着实走了不短的时间,好在提前准备了食物和水,勉强撑得住。
即使冉佳怡已经全力赶路了,到达田家时也已经下午两点。
田家二老正在院子里后的菜地里忙活,他们身子骨老了,田里的重活干不动,可家常的菜地还是自己打理。
冉佳怡熟门熟路进了院子,大喊一声“爷奶”,瞬间引来两个老人的注意。
田家爷奶第一时间放下手里的活上前来迎,甚至来不及去想为什么不年不节的孩子会过来。
爷孙俩好一阵没见面,自是想念,待抒发够了一番思念之情,两位老人才发现了不对劲。
“凤儿,你今天怎么回来了,你娘呢?”
冉佳怡小小的个儿,左边瞅瞅、右边看看,就是不去看两老的眼睛。
原本就觉得不对劲的田家爷奶疑惑更深:“凤儿,你怎么一个人回来了?”
冉佳怡没好意思说自己是离家出走,主要她心理年龄那么大,虽然这么做了,可说出口还是羞耻心爆棚。
不过她不说,田家老两口也猜出来,“凤儿,你是自己偷跑出来的?可是出了什么事?”
疑惑的话语,确实肯定的语气。
冉佳怡动作轻微的点点头,证实了他们的猜测。
老两口顿时慌神了,这是出了什么事情,让小女孩一个人出来,得多危险呐。
顾不得给孙女拿她爱吃的零嘴儿,田奶奶将孙女搂进怀里,问起孙女缘由来。
冉佳怡也没有隐瞒的意思,将自己想要上学、钱家不愿意、目前也不愿意的经过一一道来。
田家爷奶听了面面相觑,一时间也说不出来什么。
他们能说什么呢?
怪钱家人吗,可孩子不是他们亲生的,他们不愿意也是应该的。
怪孩子她妈妈,可带着孩子寄人篱下,也由不得她自己。
怪孩子,可孩子想要上学又有什么错。
现在时代好了,村里的孩子大部分都被家长送去上学了,条件允许的女孩子起码也得去上个小学。
可自家的亲孙女,他们私心作祟、狠心送出去的孙女,如今却连村子里的女娃都不如,两老如何能甘心。
还是田爷爷先定下神来,蹲下身认真问孙女:“你是自己回来的,跟大人说过了吗?”
冉佳怡想起自己留下的那张文字配图,缓缓地点点头,田爷爷才放心了点。
-----
两人将孩子牵进屋里,给小孙女拿了她爱吃的零嘴儿,方才商量起这事儿到底该怎么办。
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孙女到底要不要去上学。
答案自然是肯定的,就是他们是不识字的老农民,也知道读书上学是一件好事。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钱家不愿意供孙女,那孙女怎么才能去上学呢。
现在的学费也不贵,一年才十来块钱,他们老两口也给的起,可孩子在钱家养着,他们出学费人家也不一定愿意啊。
这下老两口可愁坏了。
见老伴儿苦恼的样子,田奶奶深埋心底的念头再次蠢蠢欲动:“老头子,你说,咱们把孙女要回来好不好?”
田爷爷被这个提议吓了一跳,可他显然也心动了:“这行吗,钱家和娃她娘愿意吗?”
田奶奶笃定道:“钱家肯定愿意,就是巧儿她说不好。”
田爷爷顿时也明白了,谁家愿意养别人家的娃啊?
至于儿媳妇,他们老两口的面子想来想来还是管点用的,虽然对不起儿媳妇,可他们老两口也只能再倚老卖老一回了。
老两口打定了主意,看着孙女就没了忧愁,只剩下满心欢喜。
田爷爷问老伴:“家里还有多少钱,孙女要是回来了,用钱的地方可不少。”
田奶奶很是得意回答:“我攒下了这个数呢,给孙女读书肯定够了。”说着手悄悄比了十根手指来。
田爷爷见了不可思议:“有这么多?”
田奶奶毫不骄傲,“可不,现在时代好了,能攒下来钱了。家里的鸡蛋、地里的菜和粮食,都是能卖钱的。”
他们在回过神后,也会去集市售卖家里的出产,赚了点儿钱,这也让他们对养孙女多了几分信心。
田爷爷深以为然,“还是现在好啊,想当初......”
田奶奶可没有心情听老伴儿的忆苦思甜,都多少年的老黄历了,还时不时叨咕。
“行了,都说八百遍了,你还是想想,怎么跟巧儿和钱家说吧。”
虽然猜测钱家愿意,可架不住他们理亏啊,钱家可给他们养了一年的孙女,田爷爷心也虚着呢。
“你说,要不我们把粮食还给钱家?”田爷爷思忖着,孙女这一年也没添新衣啥的,想来也就费钱家一点粮食,家里十亩地,钱不多,可粮食还是不少的。
田奶奶有点舍不得粮食,老农民眼里粮食那比钱还重要。
可老伴儿说的对,不还粮食,那孙女就得欠钱家的人情,这可比欠钱还严重。
这么想着,田奶奶又心疼孙女,孙女正是长个子的年纪,刚身上那套,她看着袖子都短了一截。
“好,就还粮食,巧儿来了我跟她说。”
达成一致意见,老两口估摸前儿媳也该过来了,田爷爷看着孙女,田奶奶颤颤巍巍去厨房做饭,打算饭桌上好好说说。
却说这边田家爷奶商量好了对策,那边钱家汪巧儿回家不见孩子也快急疯了。
将孩子送去了学校,钱奶奶回了筒子楼的老大家,汪巧儿则是回了自己家。
本来还想着女儿闹情绪得哄哄,结果硬是没找到人,到了孩子房间一看,床头多了一张纸。
--------------------
第240章 第十四个世界
汪巧儿不认识几个字, 可这纸上是小孩子的涂鸦。
一个扎着麻花辫的小姑娘,从标志着钱家的位置一路到了田家标志的所在,期间还经过了一辆牛车和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
这含义汪巧儿看得出来, 闺女是回田家了。
汪巧儿想到前阵子女儿问的话, 心里也有点难受, 如果条件允许,她也愿意让女儿去上学啊,可这不是钱家不愿意吗?
如今两人寄人篱下, 要是真惹恼了钱家、被赶出家门,她们还能去哪里。
汪巧儿恨自己命苦、埋怨女儿不懂事,可女儿还是要去找。
她头一次顾不得家里的家务活, 跟邻居说了一遍自己要回乡下,就急匆匆的出门了。
一路上, 汪巧儿思绪起起伏伏, 颇不平静。
一会儿想见到女儿要好好安慰她,不能读书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一会儿又想到,要是女儿不听话,她要好好训斥女儿听话, 不能添麻烦,实在不行她去求求钱桂生也行。
但从始至终, 汪巧儿都没有想过,女儿不愿意跟自己回去的可能。
过去的一年,两母女相依为命, 女儿是她的寄托, 只有女儿在身边, 汪巧儿才觉得人生有一点盼头, 如果女儿离开,汪巧儿也不知道自己会成为什么样子。
汪巧儿顾不得浑身的疲倦,急急忙忙来到了田家,还没进院门就看到了院子里的爷孙三人。
这是以前在田家经常出现的一幕,两老一点也不嫌弃唯一的孙辈是个小丫头,她和当家的出去干活,两个老人就在家里带孩子,欢声笑语不断。
时光仿佛一下子回到了以前,汪巧儿一时陷进了回忆里,有些怔怔。
好半晌她才从这种情绪里走出来,不管再如何美好,那都是过去了,现在她要为孩子的未来考虑。
跟在自己身边,女儿只是不能去上学,可要是在田家,女儿不仅吃饱饭是问题,可能还要下地干活。
小孩子不懂事,可她是大人,要替孩子打算好。
“爹妈。”
一声突如其来的招呼打断了院子里的气氛,三人看向声音来源处,见到来人又是一阵沉默。
汪巧儿来不及多想,进了门,将女儿拽过来就是一阵训斥。
“凤儿,你怎么这么不懂事,还学会离家出走了,啊?”
上一篇:除了吃,我什么都不会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