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贤惠女 第235章

作者:竹里人家 标签: 系统 快穿 爽文 正剧 穿越重生

  想来想去,她只觉得自己能做的实在有限。

  她在钱家,不能给女儿基本的陪伴和母爱,她没钱,不能给女儿提供最基本的物质需求,怎么想,她都不是一个合格的母亲。

  她的时间耗在了钱家那日复一日的家务活中,过了一年多这样的日子,情绪恢复过来,汪巧儿只觉得无比的枯燥。

  没有艺术细胞的她第一次隐约认识到,人活着不止吃饭干活,还应该有更多其他的东西。

  说她奢侈也行,说她交情也罢,汪巧儿对于未来多了点别的向往,也希望自己能给女儿点什么。

  新年带来了新的希望,汪巧儿平静的心湖蠢蠢欲动起来。

  -----

  正月十五之后,田奶奶再去县里卖零食却有些发愁。

  倒不是不好卖了,红薯这种能当粮食的零嘴儿在县里还是很受欢迎的。

  而是家里的红薯被消耗的差不多了,红薯这东西不好保存,时间长了就容易坏,即使去其他人家买估计也买不到多少。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眼看着有钱却不能赚,田奶奶急的嘴角都起了燎泡,为此,还引来了田爷爷的取笑。

  也不怪田奶奶着急,两老一小累的重的活计干不动,没有别的进项,这门生意就是家里全部的希望。

  小小的生意寄托了一家人对未来的希望,更是二老对孙女未来生活的有力保障。

  面对此情况,冉佳怡当仁不让站了出来,这个时代,还有谁能比见识过更多种类繁多的零食呢。

  但还是那个问题,家里实在没有什么材料,冉佳怡小脑袋瓜想了几天,面对屋檐下成堆的玉米棒子终于有了主意。

  前世风靡所有电影院的爆米花,不就是最好的选择吗,要是能再配上一杯肥宅快乐水,那简直是肥宅的终极享受。

  在冉佳怡的指导下,田奶奶忐忑的开始了第一次试探。

  爆米花的做法并不复杂,即使没有机器,手工制作也可以,唯一可惜的是没有黄油,爆米花的口味没有那么鲜美。

  田奶奶按照小孙女的做法,往锅中倒入花生油,再加倒入玉米,用锅铲均搅拌让玉米表面均匀裹上油脂,盖上锅盖大火烹制。

  等到锅中传来玉米炸裂的噼里啪啦声,转成中火,等锅中噼啪声音消失后熄火。

  往玉米上撒上白砂糖,均匀搅后,甜滋滋的爆米花就新鲜出炉了。

  灶下负责烧火的田爷爷和灶台上翻炒的田奶奶,闻着空气中甜腻腻的味道,对孙女口中的爆米花更是多了几分纳罕。

  只见锅中黄白相间的玉米,胖乎乎的惹人怜爱,焦香味扑鼻,诱人品尝。

  等玉米稍微冷却,田奶奶急不可耐捡起一粒放入嘴中,“咔嚓”一声,酥脆爽口、黏而不腻,好吃极了。

  忍不住又拿了几颗,田爷爷见状也好奇味道,似老伴儿一般,一家三口就着锅里吃个不停,一大捧爆米花就这么被消灭了。

  事后三人看着空空如也的锅,都有些不好意思。

  田奶奶挂心生意最先回过神来,“这个炸玉米肯定好卖。”

  冉佳怡舔舔黏在牙齿,认真纠正道:“奶奶,这叫爆米花。”

  老两口也没有多想,只当这是小孙女在县里看到的新鲜吃食,一开始只是抱着尝试的想法,结果竟然这么令人惊喜。

  两人对视一眼,对这新鲜的吃食爆满了信心,最重要的是,家里别的不多,玉米可是最多的,顶多费些油和糖。

  只是他们吃着好吃,不知道其他人的反响如何,这么想着,田奶奶索性又炒制了一锅,趁热出锅后全给了孙女:“凤儿,这些你带去给你的玩伴们尝尝。”

  冉佳怡也不客气,端起小盆去了自己熟识的小伙伴,一起分享这道美味。

  村里的小孩子,过年家里能吃到几块糖就不错了,哪里吃过这么好吃的小吃,一个个吃的不亦乐乎,直到最后吃完还忍不住盯着边上空空的小盆,期待里面还有一点儿。

  还那馋嘴的直接啃着手指头,看的冉佳怡直皱眉头。

  爆米花被吃完,冉佳怡的任务也完成了,拎着个空盆开心回家,就说没有人能拒绝膨化食品的魅力。

  ------

  回家不消冉佳怡多说,只看这么速度就知道反响不错,两人商量过后,都决定这门生意能干。

  老两口有心在还干得动的时候多赚点钱,也没多犹豫,两人一起又多炒制了几锅爆米花,放进罐子里密封存好。

  冉佳怡在一旁看着,倒是吃个了肚儿圆。

  第二天,冉佳怡继续去上学,田爷奶带着剩下的红薯干和新做的爆米花继续去县里兜卖。

  爆米花的定价比红薯干要贵一些,主要是玉米是珍贵的粮食,油和糖用的也要更多点,其实两者净赚的钱差不多。

  爆米花也没跟红薯干一样称重,而是按照孙女说的,用牛皮纸包成小包小包来售卖。

  因着是新鲜吃食,一开始并没什么人来买,不过做惯了生意的老两口已经不会如先前那么急了。

  给前来买红薯干的客人每人送上几粒尝尝鲜,爆米花的生意慢慢就打开了。

  赚的虽然还是没有红薯干多,可田奶奶看着到手的钱,只觉得这门生意妥了。

  这一天圆满结束,下学回家的冉佳怡被老两口当成宝贝疙瘩稀罕了好一会儿,直夸她是个小财神,冉佳怡对此欣然接受。

  第一天的生意不冷不热,却没想到,第二天再去,爆米花的生意堪称火爆。

  却原来大多都是昨天的回头客,昨天尝过味道不错,想着买一点回家给孩子吃个新鲜,结果没想到,孩子吃完了还一个劲喊着还要吃。

  县里人家家境条件都不错,对家里孩子手头也大方,买一点小小的零食并不吝啬。

  这一天的爆米花比两人预想中要卖的快得多,不一会就销售一空,后面还陆续有人来,见爆米花没了,只能退而求其次买点红薯干回去哄孩子。

  老两口虽然知道这爆米花味道好,可也没想到,竟然能这么畅销,心里的喜悦自不必多说。

  接下来,冉佳怡继续老实上学,田家的爆米花生意也做的红火,在县里也有了一大批忠实的吃货客户。

  家里的钱源源不断的进来,田爷奶虽然劳累却也觉得幸福,对未来也有了希望。

  只冉佳怡看着老人辛苦,恨不得以身代之,只可惜她也还是个三头身,只能寄希望于炸爆米花的机器能赶紧出现。

  田家生意红火的同时,在县里的汪巧儿也没有闲着。

  闲极无聊和手头缺钱的双重因素,让汪巧儿升起了外出找工作的心思,这工作当然不是找国营厂子里的正式工作,她这条件没关系铁定进不去。

  实际上,汪巧儿看中的是街头巷尾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的铺子,总有要招人的,她别的不会,可手脚麻利、做事勤恳,不挑剔的话找一份工作应该不难。

  --------------------

  竹里:实际上做爆米花的应该是专门的玉米,一般玉米炸不到那个蓬松的程度

第243章 第十四个世界

  如汪巧儿所预料的一般, 随着政策放开一齐出现的众多商铺,生意都很不错。

  压抑许久的国人仿佛被打开了消费的开关,面对花样新鲜、种类繁多且不要票的商品产生了极大的购买欲望。

  每一个敢于冒头做生意的人, 趁着这股东风收到的回馈都是巨大的。

  卖吃食的、卖衣服的, 卖手表自行车的, 席卷了整个县城,随之而来的是用工荒。

  这并不是说招不到人,即使是城里找不到工作的人也很多, 可并不是所有人的思想都放开了,有些人根深蒂固的思想觉得做生意就是上不得台面、是不光彩的。

  小商贩知道自家赚钱也不会大肆宣扬,这就使得招伙计变得有些困难。

  汪巧儿知道自己条件, 对找工作并没有太高要求,能在干钱家活计的同时兼顾工作, 赚点自己的私房钱就很好了。

  有了盘算, 汪巧儿跟钱桂生打了个招呼,就麻溜的四处寻找机会。

  最后汪巧儿看中的是一家卖衣服的成衣店,店里招的是卖衣服的售货员。

  这私人店铺里的售货员跟国营商店里的自然是完全不同,汪巧儿主要负责上上门客人的接待以及预约。

  她不是个浮夸的性子,对着客人也说不出多少好话, 可胜在为人亲和、说话做事看着就老师,倒是颇得女性客人的信任。

  汪巧儿忐忑的干了一个月, 害怕自己会被人笑话,也害怕自己干不好被老板嫌弃,好在最后这些都没有发生, 她安生的过了一个月。

  一个月后, 看着手里的工资, 汪巧儿笑的香甜, 说起来,这还是她第一次依靠自己的力量赚到钱呢。

  在此之前,她干活都是没有酬劳的,或者说,酬劳就是吃饭穿衣,汪家如此、田家如此、钱家也是一样。

  即使有经手过的钱,但那些钱都不属于自己一个人,而是一家人共有的,她有使用权,却没有支配权,即使是买点针头线脑也要记账。

  可现在,看着手中的二十块钱,汪巧儿知道这是完全属于自己的钱,是自己凭劳动赚到的。

  甚至于,她心中都已经计划好了这笔钱要怎么花。

  一共二十块钱,她想给十块钱给田家,老两口照顾孩子不容易,她这个亲娘给钱是应该的。

  剩下十块钱,她也不打算存着,而是打算买点东西,钱家、娘家和田家都各自送一点过去,三家送的东西也不尽相同。

  钱家买两斤肉和一点零食就可以,横竖钱桂生出生活费,娘家得给爹娘扯一身衣服,这次钱不够可以攒着下个月再送,这次也是买两斤肉回去。

  至于田家,汪巧儿斟酌了下,决定给孩子买点纸笔,这都是花钱大的开销,自己除了省的田家再为难。

  将钱规划好去处的汪巧儿并没有意识到,这些钱没有一笔花在自己身上。

  时间流逝下,有些东西已经改变,譬如她走出了家庭的港湾,有些东西却还是没有变,如她始终将他人放在自己之前。

  -----

  都说酒壮怂人胆,汪巧儿却觉得,钱才是真的壮胆子。

  她不能赚钱的时候,生怕得罪这个、惹恼那个,可只不过拿到了第一笔工资,汪巧儿就觉得,自己谁也不怕了。

  不用担心被夫家赶出门无处可去,也不必担心娘家不让进家门,因为她可以靠自己养活自己,钱就是她最大的底气。

  心情很好的汪巧儿拎着足足两斤肉回了家,整个钱家都飘荡着肉香味。

  归家的钱家人对此很是惊讶,虽然钱桂生知道妻子出去找活了,可在他看来,一个农村出来的妇人并不能找到什么工作,即使有,也挣不了几个钱。

  现在嘛,闻着肉味,钱桂生确定,起码是赚了点钱的。

  钱家的氛围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沉寂,难得的平和了下来,一家子人都有了点放松的感觉。

  钱桂生笑着问:“这是发工钱了?”

  汪巧儿颇为自豪:“嗯,第一个月,以后还会有的。”

  钱桂生笑了笑,没有再说话,那笑是对自己实力的自傲,。

  作为本土的县城人,钱桂生上过旧式学堂,华过城里后也找门路拿了学历,毕业后就到了厂子里做了技术工种。

  从刚毕业的一个月几块钱,到现在每个月七十多,凭借一己之力养活了家里四口人,钱桂生自然有本钱自得。

  对于妻子赚的这一点小钱,他也看不上眼,“你高兴就好,要是干的不高兴了就回家来,家里不缺你的钱,照顾好家里就行。”

  汪巧儿的脸色不由自主僵了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