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竹里人家
--------------------
竹里:嘿嘿,虽然成绩不好,但我特别会做梦。
今天看了眼收藏,想着写完有没有希望到一万,嘿嘿,白日梦中
第482章 第三十三个故事
皇室祭祖的消息多由宗室和礼部负责, 冉佳怡要做的并不多,得知这个消息,只是挑挑眉, 如常吩咐下人们准备起来。
祭祖的仪式很是复杂, 准备了将近半个月, 到了钦天监挑的好日子,这才一切准备妥当,而这时候庄子里的作物也已经全部收获, 几百亩田收获的果实足足装满了好几间屋子,整个庄子上下满是丰收的喜悦。
而朝堂内外,除去皇帝这个一国之君外, 最高兴的就是掌管天下钱银的户部尚书了。
当任户部尚书恰巧姓钱,却偏偏是一个农家子出声, 家里穷的叮当响, 掌管的户部也不遑多让,好在脸皮够厚,不管谁来,都能几句话顶回去,硬生生保住了户部为数不多的钱粮, 可总有躲不过去的时候。
这边来个水灾、那边来场战事,一花钱那钱袋子就如破了洞漏个精光, 钱尚书的脸一年倒有三百六十天跟人欠了他债一样黑,对谁都没个笑脸。
如今情况可不一般了,扎根庄子半个月, 眼见着粮食进屋, 钱尚书第一时间买了不少粮种, 打算今年家里的田地就种这个, 娘子也不需再劳神,也不止他这么干,不少家境不好的官员都偷偷买了一些。
至于剩下的,自然没人敢动,只命人好生储存,待来年播种前尽快运往地方种下才好。
因着有了底气,钱尚书对皇室祭祖要掏的大笔银钱虽然依旧不大乐意,可还是高高兴兴付了。
如今皇家的子嗣不丰,祭祖倒也简单,皇帝、冉佳怡这个正宫皇后、以及宫内唯一的小公主三人能踏足室内,至于其他后宫一应妃子们,则是没有进入皇室祠堂的资格,只能在室外行礼。
皇帝膝下尚且无子,只一个女儿便格外显眼,为表对这个女儿的重视,皇帝还给人赐了一个封号,名太平,寓意大靖朝以后太太平平,对于一个公主来说是很看重的意思了。
只是曹贵人的位份却并没有再往上提,依旧在贵人位置待着,且似乎惹了皇帝的不悦,自从小公主出生后就未曾侍过寝,好在曹贵人安居一隅,带着女儿很是怡然自乐。
就这,也是宫里很多女人想象不到的好日子了,说到底皇帝的宠爱还没一个皇嗣的存在来的靠谱,至少,有了皇子皇女,宫中下人便再无人敢随意欺负,不得宠的宫妃受到的苛待可不老少。
在一个天朗气清的秋日,枯叶打着璇儿落下,祭祖仪式正式开始。
皇帝皇后均身着一袭正装,公主由下人们抱着,三跪九叩,太监大声宣读早已写好的颂词,一年歌功颂德,宗族、官员跪倒一地,齐齐高呼万岁。
那一瞬间的气势,仿佛自己是万民所向、天降之子一般,比起当初登基那一刻的美妙滋味也不遑多让,皇帝察觉到了久违的满足感。
而在祭祖仪式后,分装好的粮种便有工部的官员分派,成批成片的送往地方,另配上庄子上研究透彻的的种植、收割、储存、以及食用办法。
唯一的遗憾便是种子有限,每一处地方也只能分到一部分,不过第一年也足够了。
官员们有自己的路子,自然知晓其中真实,可老百姓们却不甚清楚。
田地就是百姓的根,粮食更是百姓的命,便是官府,想要强求百姓们改换作物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这本是一件好事,并不好强迫的时候。
但当官的向来长了十个心眼,知晓这一年正是治下出业绩的大好时机,自是千般万般诱。惑着百姓种下新粮种,且不提先前皇后求下来的免去一年赋税,吹的产量更是诱人至极。
有那胆大的、或者土地贫瘠产量不佳的,自是动心,种下粮食忐忑等待来年的收获。
随着粮种一起种下去的,还有老百姓间络绎不绝的讨论,几乎整个大靖朝人都知道,这是宫里顶顶尊贵的皇后娘娘发现的高产量种子,献给了皇帝陛下才得以给百姓们种植。
此时第一茬还没收获,谈不上好坏,也就只能说说,种都种了自然是要好生伺候,总归没有赋税,只要种够饱腹就是赚的。
没有人知道的,冉佳怡曾经开办的慈幼院,里面的孩子逐渐长大,有了自己的能力,也开始听从恩人指挥,流向大靖朝每一片土地,现今他们只是沉寂,随口传些人人皆知的好消息,只待来日好消息传来,就是皇后好名声盛传之时。
————-
皇宫这边,在祭祖之后,皇帝很是亢奋了一段时间,早日上朝、晚睡批奏折,官员们提出的各种治民举措更是带领一众大臣认真研究,俨然一个十佳好皇帝的状态。
冉佳怡只静静瞧着,清楚并不能维持太长时间,再好的激励力度也有限,而皇帝的精气神早晚会被磨光。
果不其然,出了年关再开朝,皇帝的状态就恢复如初,提不起劲儿来。
皇帝陛下在兴奋下去后,终于又想起了自己的子嗣问题,他这么努力又有什么用呢,总归不能留给亲生子嗣,自己勤勤恳恳、到最后不还是便宜了碍眼皇兄家的侄子。
仔细想想,拢共一辈子的皇帝,倒不如好生享乐,如此也不枉来这世间一遭。
皇帝自觉想清楚了,可就苦了下面一种官员,国库的银子被大肆挥霍,为老百姓提出的好举措总是得不到落实,一桩桩一件件积攒下来足以寒了老臣的心,至于年轻臣子,正是满腔意气却不遇明主,也是颇为遗憾。
如此一年匆匆,勉强虎头蛇尾的又到了丰收的季节。
这无疑是朝堂百姓们最为重视的一次秋收,每一处地方的土地收割之后,就由各地的官员快马加鞭谴人来回报产量,好消息堪称遍地开花。
大臣们自然高兴,可却没有比去年孤注一掷大胆中新作物的农人更高兴的了。
不论质量,光是那产量,就足以他们乐得笑开花,一年顶两年多的产量,且不用交税,简直赚大发了。
一兜兜粮食运进地窖,收获的人家自然万分高兴,错过机会的就是羡慕嫉妒了,暗暗发誓来年一定也种上。
而随着粮食入库,皇后娘娘的慈善名声再次在百姓间传颂开来,过往所做的一切在此时为人所知。
家族驻守边关,守卫大靖边疆,皇后娘娘更是闺阁中就开办慈幼院,救济孤寡无数,等到成了皇后,更是发现这等神奇作物,堪称天下百姓的恩人,活生生的活菩萨。
甚至有那感恩的,自发在家中设了供桌日夜供奉,祈盼皇后娘娘平平安安、寿与天齐,至于皇帝,那谁知道,听说是个不怎么理事的,真是配不上这么好的皇后。
————-
巧了,人在宫中的冉佳怡也这么觉得。
若说一年前的皇帝还有点可取之处,那么现如今的他则完全堕。落了。
奏折不批、朝会不管事,该做的不做、不该做的全做了。
仿佛要将过去几十年的规矩自重抛个彻底,酗酒、玩乐、挥霍,对宫人动辄打骂,最重要的是,为求子嗣,竟然迷上了丹药。
那些不知怎地闻风而来的道士,一个个仙风道骨,却做的不轨勾当,引得皇帝愈发昏庸。
冉佳怡冷眼瞧着皇帝一步步堕。落,不掺和、却也并不阻止。
其实,她顶顶瞧不上这样的人,没有了子嗣就要死要活的,难不成人或者就为了生孩子不成,更何况,一国之主,为了所谓子嗣就置天下万民于不顾,殊不知,天下百姓都是他的子民。
不过。也恰好是她的机会,皇帝无心朝政,又没有别的可以信任之人,她这个皇后将是他最好的选择。
而也亏了冉佳怡入宫以来一直表现得极好,在伍家的事情上表现的不偏不倚,更是一副对皇帝一往情深的模样,眼看皇帝逐渐不靠谱,还带着一众大臣劝说多次。
朝堂内外自然无人怀疑她,就连伍家人进宫,都劝她多为自己考虑,可千万别惹恼了皇帝,冉佳怡全然不听,俨然一个十佳好皇后。
皇帝恼怒归恼怒,可也没丢了脑子,朝堂之事要是真的不管,恐怕要不了几年就得乱套,他可是准备长长久久地活着。
他自己是再没了耐心,旁的选择倒也有几个,一个是托付朝中老臣,可那一个个老奸巨猾的,别把自己拱下台,再来,就是选择太监代管,可前朝宦官弄权,硬生生把王朝做没了,本朝开国之初就力了祖训,不得令太监掌权。
一来二去,这不成那不成,皇帝也有些恼了,就在这时候,皇后突然撞到自己面前,还一副担忧自己的模样。
皇帝这种生物只觉得应该,当然不会为自己曾经的算计感到愧疚,可心底也有了一点模模糊糊的想法。
仔细想来,皇后其实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她是个女子,不可能真的得到天下百姓、朝臣服从,也就只能做半个主子,且她不会有子嗣,没有子嗣就不会威胁自己的位置。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竟有伍家那个一个庞然大物的娘家,很是不好。
不过,想起自己曾经的主意,皇帝已然混沌的脑子难得庆幸片刻,想起了自己去岁派去的人,为了避嫌,他一直未曾刻意打听,如今一年过去,也不知在那边关经营得如何。
而在边关待了一年的小将们,如今算不得不好,可也没有达到皇帝的期望,伍氏一系始终对他们保持着戒心,说句难听的,估摸就连下面不知名姓的小兵们瞧着都比自己顺眼。
--------------------
第483章 第三十三个故事
边关, 伍家守了几代边关,自然有一处属于自己的宅子,比起京城的将军府要粗糙不少, 可也恢弘大气, 自有一番壮阔。
伍府, 伍父再次召集几个儿子商讨事宜,讨论的正是女儿刚献出去的粮种。
冉佳怡做事周到,在献给皇帝的同时, 就命人运了一部分到边关,只是边关路途遥远,东西重、脚程又慢, 硬是等到京城的粮种都下地了才到边关。
此时,伍父看着几筐奇怪形状的种子, 再看着下人一起带过来的信件, 狠狠皱了皱眉。
“这般大的事情,盈盈为何不同我们商量就做了。”话语里显见对女儿浓浓的不悦。
伍家大哥见状,补了一句:“爹,如今盈盈已是皇后。”皇后做的事情,又何必跟人交代。
儿子这明显将两边分开的态度, 叫伍父更加不喜,有些话险些脱口而出到底忍住, 只是气闷道:“还记得我这个爹吗?”
冉佳怡若是知道他们的腹诽,定然会十分肯定回答,当然记得, 不止记得, 还万分惦记呢。
伍家二哥走近去打量新种子, 比起父亲和大哥的多思, 他想的更加直接,“爹,若是这些种子真有那么高的产量,边关将士的粮食就暂时不同愁了。”
伍父这才想起来正事,该做不该做的女儿都做了,事已至此,置气也无用,合该将心思花在正事上。
想到女儿信中所说的产量,刚才那点子气也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满满的激动,在边关、在军营,粮食可是比银子更为珍贵的东西。
充足的粮食意味着将士们能吃饱饭、能进行充分的锻炼,而强健的士兵才能真正的保卫国土,这本是谁都明白的道理,奈何大靖朝文武分治,那群文官算的精明,知晓秋冬戎族来犯,粮草给的足足,等到戎族退下,一应粮草大幅缩减,弄得将士们哀声哉道,他这个统领也当得忒没面子。
如今可好,要是能自给自足,他以后就再也不用看那群文官的臭脸色。
其实现在播种已经稍微有点晚了,可等明年,伍将军又是不愿意的,当即命令将士们热火朝天干起来。
这个时节,戎族刚刚退去,往年到了这个时候,边关将士们便自觉开始减少训练,少吃少运动,顶多吃个三五成饱,硬生生挨到秋天,周而复始。
但是今年却不一样,一个个躺在营帐中的小兵们齐齐被喊起来干活,本还不乐意,待听说种了粮食秋收后就能吃饱,那是一个个激。情高昂。
此番努力之下,京城运来的几车粮种很快被播种到地里,将士们勤快的给浇水、施肥,期待来年能够结出串串的果实,一个个再也不怕饿肚子。
督促着下面人播种完毕,伍将军这才琢磨怎么给京中的女儿写信。
女儿还是自己的女儿,可也是大靖朝的皇后,言辞间的态度自然是要变一变的,但又不能过分生疏、坏了情分,如此,一封信,斟酌着改来改去,硬是写了一天,看着满意才寄了出去。
随着这封信寄出去的,还有伍将军飘散的思绪。
这等利国利民的大事,不止对边关影响深远,对整个大靖朝的改变同样不可小觑,为官几十载,他比老百姓想的总要多些。
老百姓们吃饱饭是好事吗?
对普通老百姓乃至忧国忧民的官员来说,自然是。
可占据大靖朝话语权的,更多是世家大族,最不济也是地方豪绅,这样的人,有钱是有钱,可他们凭的什么有钱,几千几万亩的田地,耕种的都是奴隶,而非他们自身。
奴隶的来源一般有两个,一个是家生子,也即奴隶的孩子依旧是奴隶,二来就是灾荒年间卖儿卖女的穷苦老百姓。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老百姓的吃饱,第二种奴隶的来源定然要大大减少,而家生子到底有限,这就必然导致世家大族可用的人手减少。
除此之外,更为眼中的是,土地的兼并,往往灾荒只是老百姓的,而那些有钱的豪富,有良心的救济些许,黑心的商家甚至会囤积居奇,乃至逼人贱卖儿女、土地。
由此,穷的越穷,富的愈富,历朝历代,莫不如此。
伍将军几乎可以预见,不远的将来,大靖朝的局势将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届时,会走向何方便是他也说不好。
只是,曾经的某些小算盘到底不能成事,叫他有些遗憾,遗憾过后,又是庆幸,能安分做一个老实的臣子,不也挺好的嘛。
既然已经做了决定,伍将军也是个有决断的,当即改变了对京城来人的态度,几名小将受宠若惊一段时间,清醒后立即全身心投入到系统全面的学习中。
————-
上一篇:除了吃,我什么都不会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