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娃养我日常 第133章

作者:空山澜月 标签: 重生 年代文 轻松 日常 穿越重生

  纪慧萱就打算趁着过年期间,去公园之类的地方摆摊帮人拍照挣钱。

  不过大年初一这天去公园的人少,怎么也得到大年初二之后,该走的亲戚都走得差不多了,小孩子和大人又都有空去玩,公园里的人才会多起来。

  赵如月知道纪慧萱一个人过年,本来还想邀请她来一起过,但纪慧萱拒绝了。

  她就想着照顾一下纪慧萱的生意,请她今天来镇上帮自己一家人拍照。

  这也是早就决定好了的,每年都至少要拍一次全家福。

  纪慧萱给赵如月一家人拍了全家福,又给他们拍单人照。

  拍照的时候,有路过的街坊觉得过年拍张照片纪念一下也挺有意义,就跑过来问:“纪老师,现在一张照片多少钱?能不能去我家,也帮我家人拍几张?”

  纪慧萱笑道:“还跟以前一样,不过等会儿我还要去郑师傅家,你要是能等的话,我给郑师傅家人拍完就去你家。”

  “能能能,我回家跟家里人说一声,你可不能让别人插队啊!”那人一边说一边往自家的方向跑。

  纪慧萱摆手道:“放心,有这么多人作证呢,你家排第三个,不会让别人家插队的。”

  本来纪慧萱只是想着在县城也没别的事,才应邀来帮忙拍照,结果一来,一个下午竟然也挣了不少。

  还有人下午没排上,跟她约好初二甚至初三再来。

  初二那天,赵如月一家四口带着年礼回她娘家吃饭,送的东西基本上跟大年三十那天送给公婆的差不多。

  只不过送的时间不一样,她娘家离得近,平时见面不少,没有远嫁的人那种心态,所以回来主要的目的还是跟远嫁平时不方便回娘家的堂姐妹们聚一聚。

  赵如月的小妹赵如媛也算远嫁,今年赵如月可算见到她了。

  以前一年到头,也就他们夫妻俩送她家大女儿和大儿子来娘家这边念书的时候,还有年前接两个孩子回去过年,或者年初二的时候能见几次。

  要是赵如月还在打工,一年估计也就只能在年初二的时候见一次,如果两个人之间谁那一年又不能回来的话,一年到头都见不上一次面。

  去年她小妹赵如媛家的小儿子才几个月大,不好奔波,赵如媛就没能回来。

  所以算起来有整整两年了,她们才见了一次面。

  她妹妹婆家那边追生儿子比较厉害,有一个儿子还嫌少,现在还在奉行多子多福那一套。

  因为第一个孩子是女儿,赵如媛生第二个孩子的时候没被罚款,生这个小老三被罚惨了,两个大的也顾不上,只能把他们送到娘家这边来读书。

  赵如月抱着她的小儿子问:“这次能待几天?”

  赵如媛:“两三天吧,你妹夫说提前回去开工,老板给封大红包。”

  “我听妈说,你这次要接彩柔回去,不让她继续在这边念书了?”

  赵如媛问:“咱妈跟你说了?”

  赵如月点头说:“嗯,老太太说着说着眼圈都红了,要哭不哭的样子。”

  林彩柔是赵如媛的大女儿,很小就送到这边读书,可以说是娘家这边的老人一手带大的。

  那孩子乖巧听话、学习成绩还好,邓细妹看起来对所有孩子一碗水端平,全都疼,但实际上最疼的就是这个外孙女。

  “唉……我们也是没办法,以前在这边读书没有择校费那些,现在听说户口不在这边的好像都要开始收择校费了,而且彩柔快要上初中了,她学习成绩好,我婆家那边是属于省城管的,要是她小升初考得好,没准能考上省城的初中,到时候学校的师资力量也更好。”

  她嫁的地方是靠近省城的村子,虽然被划分到省城下属的县管辖,但是孩子确实也可以考省城的学校。

  “这倒也是,省城的教育水平肯定是最好的,哪怕不是省城最好的初中,也比镇上的好很多。”赵如月其实可以理解她的决定,她也是为了孩子的未来着想。

  赵如媛看了看姐姐手上的金镯子和金戒指,还有脖子上的项链,耳朵上的耳钉。

  她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问出了口:“姐,你跟姐夫今年挣的不少吧?”

  赵如月注意到她的视线,摸了摸手上的戒指。

  其实这些首饰,是她看宁时春给孙佳佳买首饰价格不贵,才想起来买的,买黄金总比把钱存着贬值好。

  赵如月平时也不戴,也就是过年想喜庆一点,才戴上了,她觉得有点招摇,但宁绍明非要她戴,还觉得她戴的少了,家里还收着一些没戴过的。

  “还行,我们俩辛苦一年,现在也算熬出来了,你姐夫有一段时间,忙得人都一下子瘦了好几圈,给我吓得不行,生怕他累出病来。”

  “你手上有没有闲钱能借我点?国豪想承包村里的水塘,养小龙虾,以后往省城供应,我们有点存款,但是不太够,我公婆出了点,我回来打算跟爸妈借点,但是还是不太够,还缺五万块钱。”

  “养小龙虾?”赵如月回想了一下,没想起上辈子他们做过这个,难道是没凑够钱?

  赵如媛看姐姐没有马上拒绝,仔细地说起来:“我们以前就只去省城卖点家里种的蔬菜水果什么的,分到的地少,挣得也不多,他们村里的水塘原本是租给别人养鱼的,但是后来养鱼的太多了,好几个人亏本,他们就不租了。

  国豪听他现在的老板说,现在省城的夜市摊开始红火起来了,养小龙虾肯定能挣钱,他就想着把别人不租的水塘租下来,养小龙虾。

  我们家里有一辆三轮摩托车,到时候可以用那个运货,要是养小龙虾亏了,还不上钱,我们就把那辆三轮摩托车先给你们抵一部分,剩下的我们俩去打工还,肯定不赖账,我们可以给你和姐夫打欠条。”

  亲姐妹,话都说道这儿了,如果自己没有钱就算了,可五万还没自家一个月的利润多,赵如月拒绝也说不过去。

  而且这是她妹妹,不是她姐,如果是她姐,她不敢借这么多。

  但赵如月也没马上答应:“一下子借这么多钱,我得回去跟你姐夫商量才行。”

  赵如媛也表示理解,毕竟那可是五万块钱,普通家庭攒也得攒好几年。

  就算她姐夫妻俩现在做生意,挣得比别人打工多点,也不一定有那么多闲钱的,听说做生意的人,大部分钱都要投在生意里,手上闲钱不多很正常。

  两人说到这,其他堂姐妹也来拜年吃饭了,她们只好先把这事放一边,跟堂姐妹们聊天。

  晚上赵如月回去后,跟宁绍明说起这事。

  宁绍明想了想说:“这钱倒是能借,不过这事不能只让你妹妹出面。”

  赵如月知道宁绍明的意思,如果只有她妹妹出面,万一以后还不上,妹夫一推二五六,说是她们姐妹之间的事,他不知道、不知情,他不管。

  那这五万块钱要么要不回来,要么就全压在她妹妹身上了。

  她这个当姐姐的,以前跟妹妹关系那么好,难道真能为了对她来说不算什么的五万块钱,硬逼着妹妹还债或者把她告上法庭?

  最后这五万块钱就成糊涂账了。

  赵如月说道:“我明天先给如媛透露一下你的态度,我妹夫要是懂事,也是真心想踏实地做那个生意,明天肯定找机会来一趟,把这事仔细地跟我们再说一遍。”

  要是他不懂事借钱这事就拉倒。

  好在林国豪并不是不懂事的人。

  赵如月跟赵如媛说:“你姐夫不太了解哪方面的事,所以有点犹豫。”

  林国豪和赵如媛很快就提着东西上门了。

  赵如月看他们还提着东西,都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一家子姐妹,怎么还带这些?”

  她可没想过还要收妹妹的礼。

  赵如媛也知道,今天只要摆出个端正的态度,好好跟姐姐姐夫谈一谈,很大概率能借到钱。

  可他们也不能真的就空手上门:“我们来请你们帮忙,总得有个态度不是?”

  赵如月侧身让他们进屋:“就你最爱讲究。”

  “礼多人不怪嘛!”赵如媛把东西放下了,看着姐姐的新家,有些羡慕。

  虽然这里的装修看起来很简单,但除了空调,她姐家好像该有的电器都有了。

  她最羡慕的就是热水器和洗衣机,冬天洗澡和洗衣服肯定很方便。

  如果没生小儿子,她家条件其实也不错,被罚款的那些钱,买了这些电器,估计还剩下许多。

  可惜没有什么如果,孩子都生出来了,也不能再塞回去了,只能努力多挣钱,毕竟有三个孩子要养呢。

  四个人在堂屋坐下,简单聊了几句,就说到养小龙虾的事。

  宁绍明也不是想为难他们,只是想要一个态度。

  听完林国豪对养小龙虾这个产业的描述后,觉得这个生意确实做得,林国豪那个老板应该没坑他,要是真成的话,那个老板没准还算是他的贵人。

  他和赵如月直接就点头答应了借钱的事。

  赵如媛和林国豪见他们答应了,难以抑制激动的神色,当场表示,他们现在就能写借条:“这钱,快的话,一年就能还,慢的话,三年内也能把钱还完。”

  “那还款日期就定在三年后吧,要不你们压力也大。”赵如月想着,这钱借都借了,干脆不给他们那么大的还款压力,他们也好更从容一点去做他们的生意。

  要不然压力太大,在做一些抉择的时候,很容易做出错误的决定,创业不易,中途要是做出错误的决定,很有可能就满盘皆输。

  宁绍明说道:“现在我们家里没那么多现金,只有两万,剩下的要等银行开始上班,才能去取钱,到时候我们寄过去给你们,还是你们回来拿?”

  赵如媛说:“到时候我们回来拿吧,这次让彩柔多待几天,我们那时候来拿钱顺便接她。”

  赵如月去把两万块钱拿出来,交给了妹妹:“收好了,过年小孩子到处乱跑乱钻,可别让人摸了去。”

  赵如媛笑着说:“姐你放心,我跟国豪明天就回去了,今天到明天这些钱我就贴身带着,装在我缝在贴身衣服上的袋子里。”

  赵如月点头:“你自己心里有成算就行。”

  送走妹妹和妹夫,赵如月正想去睡个午觉,下午还要招待回娘家的大姑姐,这会儿大姑姐却带着东西来了。

  他们俩还觉得奇怪:“大姐,你怎么这时候过来?”

  不是要先到老宅那边去吗?

  “我去过那边了,”宁美婷火急火燎地进来,放下东西就说,“你们有没有觉得,妈有点不对劲?”

  赵如月和宁绍明对视一眼,对宁美婷道:“你发现了?”

  宁美婷一拍大腿:“你们也发现了?”

  她说起自己刚刚去老宅发生的事:“我去了之后,放下东西,妈就对着屋里喊,你们姐姐第一年结婚过年回娘家,你们三个怎么回事,也不知道出来招待一下!

  过了一会儿又对我说:你二弟今年毕业,也不知道能分配到哪里,你那边要是有人脉,帮他问问,最好能回镇上来工作。

  你们说这多吓人啊!妈这到底是怎么了?”

  宁绍明叹气:“可能是脑子病了,我们也不太懂,如月昨天问过她家里当医生的亲戚,说是什么老年痴呆的征兆,让我们最好带去大医院检查,不过这个不一定有的治,只能缓解。”

  自己亲妈变成这样,宁美婷心里既难受又愁得不行:“那等你二哥回来,我们好好商量,绍贤不在,治疗的费用只能我们三个出了,你二哥也真是的,大过年的也不回老家,这像什么样子!年初二才回来,不知道的还以为他入赘别人家了!”

  宁绍明却说:“大姐,你就不用出钱了,你出嫁的时候,家里没给多少嫁妆,分家也没给你分什么东西,大哥不在,大嫂除了田地里的那点收成,也没有别的收入,妈看病的钱我跟二哥出。

  你帮我们劝劝妈跟我们去医院就行,我说让她去医院检查,她不一定愿意去,我担心她不配合,拖延病情,等以后病得更严重再去,那时处理起来更麻烦。”

第119章

  其实按照传统的养老规矩,就该是宁绍明说的这样,儿子分家产,父母养老、看病这些就是主要靠儿子分摊责任,女儿多数只需要探望一下老人。

  更好一点的,会在老人生病的时候回来,几个孩子轮流陪护,但钱肯定是不用出的,最多探望老人的时候,给老人一点。

  宁美婷也是看宁绍贤家都那样了,担心两个弟弟一个拿死工资、一个刚开新店没多久,可能手头上没多少钱,支应不过来,才想着自己也出一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