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娃养我日常 第25章

作者:空山澜月 标签: 重生 年代文 轻松 日常 穿越重生

  宁绍明继续说:“我在鹏城学了手艺,在家干挣的可能不如去鹏城挣的多,但是肯定比以前什么都不会强点,养家没问题。”

  “你学了什么手艺?”黄秀华和宁达老两口齐声问。

  他们原本也不赞同三儿子两口子明年不去鹏城,可宁绍明有手艺又不一样了。

  看看三儿媳娘家,以前有个老中医,她三叔继承了这门手艺。

  自从改革开放,允许私人经营后,她三叔在家开个医馆,不用出门就能把钱挣了!

  现在上了年纪,成了老中医,越老越吃香,还特别受人尊敬。

  老赵家因为有这门手艺,发展出不少人脉,后代学医的也不少。

  跟赵如月同辈的人里,只要愿意学,现在都有工作,有的在县城的医院当医生、护士,有的在镇上卫生院工作。

  当初要不是赵如月实在对学医一窍不通,现在八成也能捞个铁饭碗端着。

  本来按照分家的规矩,老宅分成的两个院子,要按着排行,先分给老大和老二。

  轮到老三,要是家附近没有空地建房,就只能申请其他地方的空宅基地。

  他们老两口为了让赵如月父母同意赵如月嫁过来,以后能沾点老赵家这方面的光,生生改了这个规矩,承诺把老宅分出来的一个院子给老三夫妻俩。

  老两口当初也盼着赵如月哪怕当不了医生,至少也能当个护士。

  再回她娘家找找关系,拉拔一下老三,最好夫妻俩都端上铁饭碗。

  这样他们家三个儿子,老二、老三都端上铁饭碗,有编制成了干部,不能分农村的地,家里的地就可以全给老大。

  到时候老二、老三有工作,老大有地,三个儿子都能过得滋润。

  谁知赵如月学医是真不开窍,期盼中的铁饭碗打了水漂,赵家的关系没靠上,好处没到手,他们都不知道该怎么跟老二夫妻俩说分房的事。

  要是老三靠他岳家得了工作,他们老两口还能用这个当理由,逼着老二推让。

  老二要不乐意退让,就让他给老三也找个工作,那样老二不想让也得让,因为他根本没人脉给弟弟安排工作。

  现在老两口是左右为难,也不敢跟老三说他老丈人家靠不上,所以老宅不能分给他一半了。

  分家这事只能一直拖着。

  宁绍明根本不知道他父母的纠结,还以为是家里盖房的钱不够,才一直没分家。

  他看向父母:“我在酒店上班,学了厨艺,等过了年,我想在家里空着的宅基地建个小平房,开个小店卖吃的。”

  “干这个靠谱吗?你们想卖什么吃的?”王海燕觉得,他还不如去跟弟妹娘家三叔学中医,“我们镇上有钱人少,大家最多集日上街赶集的时候,去吃一碗米粉,买个包子、油炸糕,开店的平时生意都不怎么样,你别把打工辛辛苦苦挣的钱全赔进去了。”

  宁绍明没回答她要做什么,只是说:“大嫂不用担心,我们心里有数,开店不会用到还债的钱,我们用这次带回来的货卖出去赚的钱。”

  王海燕和宁绍贤还想劝他们,却听到老娘说:“你们自己心里有数就行,也是当父母的人了,不是小孩子,我们也不好多管你们。”

  黄秀华听老三说想用空宅基地开店,说完那句话,看了老伴儿一眼,还想说什么,却没说出口。

  王海燕夫妻俩转头看老爹,这老头也一个劲点头,什么都不说。

  当爹妈的都没反对,他们只是当哥嫂的,也不好再劝,转而问起他们进货花了多少钱?想看看他们这些货能挣多少。

  宁绍明回来之前,原本想跟家里人说,这批货的进货价比镇上那些低一半。

  回来后他改了主意:“我们手头的钱,扣掉还债的那部分,没剩下多少了,也就够过年用,哪还有钱拿货?那些货是我们赊账拿的,等货卖完,得先把货款给厂家寄过去,挣的钱扣掉运费,再给我那个朋友分一半。”

  “还要给别人分啊?”宁绍贤一听,兴趣顿时下降不少,“自己辛辛苦苦运货回来卖,别人啥都不用干就能分钱?”

  光是想想他就觉得特别不爽,这不还是给别人打工么!老三两口子简直就是冤大头!

  宁绍明:“话不能这么说,要不是有那个朋友,我也没拿货的门路,人家分一半利润,算是介绍费。”

  “你们也太冒险了,万一货砸手上亏本,没钱给别人怎么办?赶紧把那些货卖掉,把钱给人家寄去!”黄秀华听得心慌,他们自觉一辈子都是老实人,最怕欠别人钱。

  交超生罚款的钱,是借亲戚朋友的还好,知根知底可以慢慢还,也没利息。

  欠不认识的人钱,他们生怕被人找上门要债,那可真是丢死人了!

  宁绍明了解家里人想法,才找那么一个借口。

  不过看他爸妈真被吓到,还是忙安慰道:“妈,不用担心,光今天早上,那些货就卖出去一袋了,而且这生意就这一回,那些东西也不会过期,卖不出去可以慢慢卖。”

  黄秀华不住地念叨:“以后别干这种事了,开店也老老实实开,别乱来,也别跟人赊账。”

  宁绍明:“知道了知道了,不会有下次了。”

  吃过饭,赵如月把给家里人买的衣服拿出来让他们试试。

  “真是钱多烧得慌,给孩子买就行了,怎么还给我们两个老东西买?”黄秀华嘴上嫌他们乱花钱,那习惯性板着的脸,却不自觉地带出点笑来,“我们都半截身子埋土里的人,哪用得着穿这么好的衣服。”

  宁达乐呵呵地摸着自己那一份:“哎呀,这鞋可真不错,厚实,穿着脚肯定暖和,都是孩子们的心意,你用不着穿,我用得着,不穿都给我。”

  黄秀华嫌弃地白他一眼:“女人的衣服,你穿出去也不怕人笑话!”

  “怕什么,大冷天的,大不了我穿里面,外面再穿个罩衣,谁能看得出来?”宁达真伸手扒拉老妻的,“我看看,儿子儿媳把里面穿的保暖衣和外面穿的外套外裤都给买了,实在不行你留着外套外裤,把保暖衣给我穿,别人更看不出来了。”

  黄秀华把他的手排开:“美得你,少穿出去给我出去丢人,谁说我不穿了!”

  宁达哈哈笑起来:“看看你们老妈,明明喜欢得紧,还不承认。”

  大家也跟着笑起来,气氛变得比刚才好很多。

  王海燕看得眼热,没想到赵如月打开另一个袋子,拿出来四件外套递给了她。

  “给我的?”王海燕有点懵地接过那四件衣服,她刚刚看到那个袋子,还以为那是赵如月给她娘家爸妈买的。

  赵如月笑了笑说:“这是给你和大哥,还有小春丹萍买的,害怕买小了穿不下,我们特地买了大两号,回来看到小春和丹萍都长高不少,也不知道买大两号会不会还是小。”

  这衣服给出去,好几年过年没买过新衣服的大嫂,肯定忍不出穿出去炫耀。

  给了好处,以后谁也不能拿他们夫妻俩出去打工的时候,大哥大嫂在家帮着父母照顾她的两个孩子,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来说事了。

  “小不了,他们俩光长个子没长肉,肯定能穿!”王海燕立刻让自己儿女试衣服。

  他们夫妻俩也脱下旧外套,试新外套。

  “看看,还有点大呢,”王海燕扯了扯袖子,“不过大点好,我们不长个的,能在里面多穿两件,他们还长个的,能多穿几年。”

  因为一件衣服,王海燕觉得赵如月比以前看着顺眼多了。

  她看赵如月身边还有一个袋子:“这袋子里的衣服是给老二家的?”

  赵如月点头,顺势把衣服交给婆婆:“妈,我等会儿要回我娘家一趟,等二哥二嫂他们回来,麻烦你帮我把衣服给他们。”

  黄秀华知道儿媳肯定也要给亲家送,自家也得了,她这会儿心里就没感觉不舒服:“好,他们现在在你二嫂娘家,今天小年,他们要回来吃小年饭,在那边吃过午饭肯定就要回来了,到时候我帮你拿给他们。”

  把衣服分完,又拿了一袋糖果饼干果冻水果之类,过年用得上的东西出来交给父母。

  赵如月和宁绍明带着孩子回房,准备一下就去赵如月娘家了。

  原本他们预备拿出来的东西比现在更多。

  可是回家后,宁绍明进厨房做午饭,发现家里除了过年吃的鸡,别的什么都没准备。

  按照往年的习惯,过年的东西早该准备起来了。

  宁绍明从厨房出来,就让赵如月少拿点:“家里三个儿子,还没分家,总不能过年的东西全让我们出,我们出完了,另外两个儿子出什么?什么也不出光吃么?

  该孝敬的孝敬,该还的人情我们还,不该的,我们也不当那冤大头!”

第35章

  赵如月带着大包小包的东西回娘家,两个‘小兵’骑着自行车在前面打头阵。

  “外婆外公舅舅舅妈表哥表姐,我们来啦!”没到外婆家门口,宁时夏就大声喊人,“我爸爸妈妈也来啦!”

  在门口跟邻居烤火盆打毛衣的陈芳妮坐直了身子,往他们来的方向伸长了脖子瞧,扬声回应:“小秋小夏来啦!你们舅舅在院子里编竹筐,家里的鸡今天下了好几个蛋,就等你们来呢,快去叫你们舅舅给你们做蛋炒饭吃!”

  在城里,鸡蛋可能算不上什么稀罕的好东西,但在他们这个经济比较落后的小镇,鸡蛋可以攒着换钱,补贴家用买些油盐酱醋。

  所以蛋炒饭对于小孩子们来说,也是稀罕的吃食,难得吃到一次。

  但是每次他们来外婆家,舅舅总会给他们做蛋炒饭吃。

  说着话,赵如月也走近了:“嫂子别惯着他们,今天中午绍明煮了肉,他们俩可吃了不少,家里的鸡蛋留着给思芸和光伟吃。”

  陈芳妮笑着说:“哪个规定吃了肉就不能吃鸡蛋了?小秋小夏爱吃这一口,我看着他们吃得多,心里也高兴。”

  “就是!”宁时夏被爸爸抱着下了自行车后座的儿童椅,跑到舅妈身边,“舅妈最疼我了,我跟舅妈是一伙的!”

  她说着从兜里掏出一把大白兔奶糖,塞给陈芳妮:“舅妈吃糖!”

  然后不等陈芳妮说让她自己吃,她那小手已经又从另一个兜里,拿出一把水果糖。

  给周围围着火盆坐的大婶大娘小媳妇儿们,一人发了一颗:“伯母婶婶阿姨们也吃糖。”

  有个大娘接了糖故意逗她:“怎么给我们的糖,跟给你舅妈的不一样呀?”

  孩子对待大人的问题,有时候会比较较真。

  赵如月本来还担心别人这么随口逗逗,孩子不懂就会信以为真,觉得好心发糖,还被这么说,可能会不知所措、受到打击,以为自己做错了事。

  谁知她闺女仰着一张笑脸,理所当然地回答:“当然啦,奶糖可是特地给我舅妈带的,舅妈对我那么好,最好吃的糖就得留给我舅妈吃!”

  赵如月以前没注意过这些,现在留心观察,女儿这些举动,简直令她叹为观止。

  有些人的社交能力,仿佛天生就是满级。

  仅这么一会儿的功夫,周围一圈女人已经被她闺女收买完了。

  一个个被逗得眉开眼笑,她嫂子更是对她闺女稀罕得不行,抱着亲了好几口。

  宁时秋早已见怪不怪,淡定得很,自顾自找地方停车去。

  爸爸妈妈去打工后,他们经常来外婆家吃饭,舅妈就是很喜欢妹妹。

  有时候晚上也留他们在外婆家,跟外公外婆或者表哥表姐们挤着睡。

  外婆家哥哥姐姐多,除了舅舅家的表姐表哥,小姨家的表姐表哥也在这里住着,宁时秋和宁时夏都觉得,住在外婆家,比在自己家里住开心多了。

  赵鸿发听到声音,出来看了一眼,跟陈芳妮两人不愧是夫妻,见到宁时秋兄妹俩就说:“小秋小夏来了,吃不吃蛋炒饭?舅舅给你们做去。”

  也不等他们回答,转身就往厨房去。

  在厨房里,他鸡蛋都磕了,才想起来好像妹妹和妹夫也来了。

  又转身出来招呼妹妹妹夫:“你俩也来了啊,外面冷,快进来坐,家里今天没烧火盆,三妹你自己拿火盆和柴去门口隔壁家的火盆借个火。”

  说完又匆忙跑厨房做蛋炒饭去了,赵如月真是哭笑不得:“我现在回家,还不如两个小的受欢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