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娃养我日常 第42章

作者:空山澜月 标签: 重生 年代文 轻松 日常 穿越重生

  她觉得教她们这些后辈的老人们,没准也不知道为什么非得这样做。

  因为从来没有一个老人能说得清楚,小孩子追根问底时,老人答不出来,还会恼羞成怒地骂:“人家都这么做,你也跟着做就是了,问那么多干什么!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小孩子不许多问!”

  鞭炮声结束,硝烟味在空气中弥漫,这是鞭炮的味道,也是新年的味道。

  抹脖子、接血、热水烫毛、拔毛、开膛破肚。

  今天一次性杀了三只鸡,天井里热火朝天地处理着,一家人时不时互相说笑几句,宁老大一家和宁老二一家也聊得挺开心。

  仿佛分家那天吵的那一架,一点也不影响双方的感情,双方都说一码归一码,吵归吵、闹归闹,血缘断不了,事情解决完依然是兄弟。

  实际上心里真正的想法也只有他们自己知道了。

  宁绍明在鹏城刚进厨房那一段时间,鸡处理得不少,已经练出来了,现在也处理得很快。

  老大家和老二家还在处理内脏,他家的已经下锅开始煮了。

  王海燕一看自家落后了,忍不住絮絮叨叨地埋怨起宁绍贤动作慢,要赶不上第一波拜神了。

  宁绍贤压根不在乎什么快慢,王海燕念叨多了他烦躁,夫妻俩开始边干活边你来我往地吵起来。

  好在他们还知道现在是过年,稍微克制了些,没吵得太激烈。

  过年期间这种场景见多了,过年事情多,往年不是为了杀鸡的事吵,也会为了别的事吵起来,其他人自顾自地做着自己的事,管都懒得管。

  宁绍明处理完一只鸡又去处理另一只,第一只拜神之后就要放在神台供神,要到初二那天才能拿下来吃,天气冷,摆着也不会坏。

  他现在杀的就是今晚要吃的鸡。

  除了鸡,还有各家各自买的肉和菜。

  大人们做饭的时候,小孩子也不能闲着,要帮忙择菜、洗菜,还有里里外外地帮忙跑腿,摆桌子、摆碗筷、端菜。

  每家几道菜,搬到饭桌上,满满当当一大桌,最后一个桌子都摆不下了,找了张旧桌子来拼到旁边才勉强放得下。

  宁丹萍把最后一道汤端出来,放到桌子中间。

  看着这满满的一桌菜,她忍不住咽了咽口水:“今年的菜可真是丰盛,比往年两年年夜饭的菜量都多!”

  他哥宁时春端着一大锅饭走出来,刚好听见,也说道:“是啊,早知道分家后,过年能吃得那么好,应该早点分家才对。”

  宁绍贤走出来,刚好听到自己儿子在说傻话,嗤笑一声说:“你可想得美!也就今年能这样凑一起,分家后各家年夜饭就各家吃了。”

  宁时春不解:“为什么?爷爷奶奶还在,以后过年不是得到爷爷奶奶那里一起吃?”

  三家都到爷爷奶奶那里年夜饭总不能全让爷爷奶奶准备吧?

  宁绍贤吐了口烟给儿子解惑:“谁说的以后过年要到你爷爷奶奶那里一起吃?他们住的是你二叔家的房子,去他们那里相当于去你二叔家,每年都去,你二叔能乐意?”

  “那怎么办?”

  宁绍贤:“还能怎么办,轮流呗,你爷爷奶奶明年过年来我们家,后年去你二叔家,大后年去你三叔家,没轮到的两家,过年给你爷爷奶奶送点东西就行,要是想聚在一起吃,三家商量好了,也可以。”

  但经过分家的那一通事,今年过后,往后几年,聚一起吃是甭想了。

  宁丹萍听完问道:“那我大姑回来,去哪家吃饭?”

  “三家都吃一遍。”

  “一天吃三家?吃得过来嘛?”她突然觉得吃饭也是一种负担。

  “三家还算少的,老规矩就是这样,你过年的时候跟你奶奶回娘家,没注意到?”

  宁丹萍撇嘴:“爸你忘了,奶奶没带我去过她娘家。”

  宁时春:“也没带过我。”

  王海燕走出来,刚好听到后面这几句,那些话一下子激起了她心里对婆婆偏心的埋怨。

  可她又不能跑去骂婆婆,只好对着丈夫和子女骂骂咧咧:“还不是你们两个太蠢笨,不会讨人欢心,小时候还皮得很,太不招人喜欢,跟你们爸一个样,吃屎都赶不上热乎的!”

  被骂的三个想反驳,可这时候有人从外面进来了,他们只好把话咽下去,忍着气去盛饭。

  赵如月听到了他们对话,可她也不好说什么,谁让被偏心的是她的儿女呢。

  她公婆去哪吃席都爱带着这两个小的,她也没办法。

  毕竟以前家里条件不好,去吃席就能吃到很多肉,有些席面全家都能去,有些只需要派一个人代表全家,去的时候,一个人带两个孩子主人家不会有意见,再多就不行了。

  自己的孩子能跟着一起去,她高兴还来不及。

  幸好现在日子好过了,以后日子会越来越好,还分了家,要不了几年,大家就再也不用为谁多吃了一口肉而斤斤计较。

  过年期间最高兴的要数小孩子们。

  看完除夕热热闹闹的烟花,再睡一觉。

  第二天大年初一,就到了孩子们一年中口袋最鼓的一天。

  这天早上,赵如月刚醒,人还迷糊着。

  她闺女就趴在被窝里对她拱拱手喊:“妈妈新年好!祝妈妈身体健康、万事如意、新年大吉、事事顺利,恭喜发财,红包拿来!”

  赵如月懵懵的,下意识想掏红包,却见红包从旁边递过来。

  她转头看去,是宁绍明表情无奈的脸,而红包正是他递过来的。

  看样子,他才是最早遭遇孩子被窝拜年的人。

  宁时夏开开心心地拿到红包,转头就去催促哥哥起床带自己去拜年。

  虽然她觉得自己已经学会了,完全可以自己去,但她年纪太小,长辈们怕她把钱弄丢,都说得有大孩子或者家长带着才行。

  自从妹妹会说话,宁时秋年年被催,他已经习惯了,可以自动屏蔽掉妹妹的催促,按照自己的节奏,起床、穿衣服、洗漱。

  吃早饭前,先带着妹妹去给爷爷奶奶拜年,在饭桌上遇到伯伯伯母们,又给伯伯伯母们拜年。

  接着又去外公外婆家。

  原本该是等大年初二妈妈回娘家那天,他们跟着一起去才会给妈妈那边的亲戚拜年拿红包。

  但他们妈妈的娘家离得近,今天他们就可以去了,不用等到初二那天,别人家也是这样。

  一圈下来,衣兜鼓鼓,兄妹俩回家又凑在一起拆红包数钱。

  赵如月今天也没别的事干,清闲得很,一年中也就这个时候最轻松。

  两个孩子拆红包的时候,她也坐在旁边看着两个小的算钱。

  自从小秋知道花钱,她就没再收过这孩子的压岁钱,反正也不是很多,她想着难得过年,这些钱孩子花了就花了。

  他们这里给在压岁钱这事上不攀比,一般都不会给太多,也就给五毛一块的。

  也就比较近的亲人,比如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可能会给多点,但也就在两块到五块之间,关系远的亲戚还有给两毛的。

  前两年赵如月还收小夏的,今年小夏被她哥带着,看起来也知道钱的用处了,赵如月就也没收小夏的。

  小夏信任她哥哥得很,自己留了一点钱要买玩具和上街买好吃的,剩下的全给他哥帮忙收着了。

  宁时秋自己也留出了一点,然后打开衣柜,拿出一个小布包。

  赵如月认得这个小布包,之前她跟宁绍明打扫房间卫生,儿子不让动这个小布包,他们就没动。

  现在才知道这原来是她儿子用来藏钱的。

  宁时秋打开布包划拉一倒,那布包里的钱被倒出来,赵如月惊讶地发现,被倒出来的钱是一小捆一小捆整整齐齐的。

  最多的是小捆的毛票,也有少数一块、两块、五块,甚至十块的。

  然而更让她惊讶的还在后面。

  宁时秋把钱倒出来后,数了数,又把今年拿到的压岁钱也分好,分别用小纸条捆起来。

  接着把所有钱推到她面前:“妈妈,你可以帮我办一个存折,把这些钱存起来吗?听说把钱存在银行里有利息拿。”

第54章

  上辈子过年赵如月没回来,还真不知道宁时秋有这么多钱,看着得有三百多了。

  宁老大家的时春十八了,兜里的钱还不一定有她儿子的多。

  赵如月忽然想起后来丈夫去世后,儿子拿出来给她的一笔钱。

  那笔钱可不少,她当时比现在还要震惊,以为儿子干了什么不好的事,还质问他。

  弄清楚孩子没干坏事后,她拉不下脸来道歉,这事就这么不了了之了。

  本来孩子帮她是好事,结果最后被她弄得大家都不高兴。

  难道他们这么小的年纪就开始存了?

  这回她可不能再那样了。

  “小秋真聪明,竟然这么小年纪就知道钱存银行有利息拿。”

  自己八岁的时候在干什么来着?

  跟在她哥哥姐姐屁股后面爬树、套麻雀、抓鱼、玩泥巴、玩过家家、捉迷藏。

  哦对了,还有跟孩子他爸打架……

  反正全都跟钱沾不上边,兜里别说一毛钱,连一分钱都拿不出来。

  宁时秋被夸得有一点害羞,但他不觉得这是一件值得惊讶的事情。

  他以为大家都知道,因为:“老师教过的。”

  这话依然让久不接触学校和书本的赵如月十分震惊:“你们现在的老师这么厉害吗?竟然还给小朋友教这些知识。”

  宁时秋:“可是我去外婆家,看到妈妈以前小学用的课本,上面也有呀。”

  “没有吧……”赵如月早不记得自己小学都学了什么。

  “有,我都带回来了,我拿给你看。”宁时秋跑到衣柜前,打开抽屉,从角落摸出一把钥匙,打开他们用来当书桌写作业的木箱子。

  那木箱子上盖着一个旧的枕巾当桌布,一个小竹根做的笔筒,应该是孩子让他们爷爷帮忙做的。

  几本书和本子整整齐齐地叠放枕巾上,布置得简洁又好看。

  宁时秋熟练地把上面的东西都挪开,然后用钥匙打开箱子,里面装着他的日记本,还有他和妹妹所有用不上的书。

  包括去外婆家时,舅舅找出来的妈妈以前用过的书,也全归他们了。

  赵如月看到那木箱子,第一反应是,趴在箱子上写作业看书,脚没地方放多难受啊,是不是要给两个孩子打一套合适的书桌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