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空山澜月
“在县城随便买什么都挣钱吗?”突然听到女儿这问。
赵如月才发现自己想着想着,竟然不自觉地把心里话说出来了。
“不一定,得看卖的东西好不好,但是在县城卖比在镇上好很多,可以选择的花样比较多,县城的人也比较舍得花钱,县城的人也多,县城附近镇子里的人也爱去县城玩,去玩就要花钱买东西吃。”
丈夫忙着盖房,每天除了给去帮忙盖房的人做饭,其他时间也要跟他们一起干活,又忙又累。
赵如月暂时不打算用这些事去打扰他,但又不知道跟谁说,不自觉就跟女儿说了很多。
宁时夏听完又问:“镇上的人去县城就花钱,是很喜欢县城的东西吗?”
“应该是的吧。”赵如月觉得大部分人都是这么想,哪怕是同样的商品,很多人就是觉得在县城买的更高级。
很多人去一次县城回来,能把这事说一个月,反反复复地说自己在县城做了什么、买了什么,大人小孩都一样。
“县城也有很多镇上没有的东西。”
宁时夏点点头,脱口而出:“那我们家可以卖县城有,镇上没有的东西呀,就说是县城来的,上次我们去县城,哥哥给我买的小卡纸,过年的时候镇上也有卖,我跟哥哥去看过,跟县城买的一模一样,但是表哥和表姐就是觉得我在县城买的更好,思莲她们也这么说。”
赵如月思考到混沌的脑袋像是被开光了一样,一下子清醒了。
她追问道:“你表哥表姐和玩得好的小朋友们,后来去买镇上的小卡纸了吗?”
如果觉得县城买的更好,而不买镇上同款的东西,那就不能说是县城来的,如果依然买的话,这个操作可行性就很大。
镇上能经常去县城的人少,有些老一辈甚至一次都没去过,一辈子在镇上没挪窝,只能从别人嘴里听说县城是什么样的,都有什么东西,对县城的东西肯定好奇。
市里的东西在镇上人眼里比县城里的更高级,但是市里离镇上太远了,是很多人可望而不可即的存在,她说自家卖的东西跟市里卖的一样,别人不一定信。
说是县城有的东西,镇上常去县城的人就能给她家作证。
宁时夏在赵如月期待的目光中点头:“拿到压岁钱不用上交的都买了,大家都喜欢买那些跟别人从县城买回来的小卡纸一模一样的图案,那些卖完了才会选别的。”
赵如月有了方向,趁着要去县城买热水器的时候,请正好有空又对现在的县城比较熟悉的堂妹陪着,把县城的小摊和小餐馆逛了一圈。
她也不用都吃一遍,毕竟她家又不来县城跟这些小摊和小餐馆竞争,她只过去看看别人都卖什么,生意怎么样。
有感兴趣的就买一点尝尝,不感兴趣的,看过就走。
现在的小县城吃的比镇上花样多点,还不如以后繁华。
小吃她不太考虑,因为镇上消费力不行,过年期间和节假日还好,平时就算是集日,来赶集的人也更愿意给小孩子买能吃饱肚子,好吃又实惠的东西。
对于很多周边村子的大人小孩来说,能来镇上吃一碗米粉、米线或者云吞面,已经是很令他们高兴的事情了。
根据镇上的情况,赵如月跟宁绍明来之前商量过,他们也打算做比较能饱腹的东西。
这次来也主要是看这些,赵如月跟堂妹一圈逛下来,到处都逛过了,时间也才刚到中午。
麻烦堂妹跟自己逛一上午,堂妹没有抱怨过一句。
赵如月也不好意思只请堂妹吃小摊子或者小餐馆,就问堂妹:“有没有你比较喜欢吃的饭店?也带我去尝尝呗?”
赵如玉也想帮堂姐省钱,说道:“去饭店多不划算,我们随便找个快餐店吃一顿,吃饱就行了。”
赵如月玩笑着说:“那可不行,我这回算是来那什么……考察市场,花多少回去都能给你堂姐夫报销,不吃点好的多可惜,快把你平时爱吃的饭店叫出来。”
在她的催促和坚持下,赵如玉带着她来到一家装修很好,看起来好像不便宜,让人看着都不太敢进去消费,实际上价格还挺实惠的饭店。
服务员把菜单拿过来,赵如月接过来后直接递给赵如玉:“你喜欢吃什么点什么,千万别跟我客气。”
来都来了,赵如玉也不矫情:“那我可要吃大户了!”
说是吃大户,其实她也吃不了太多,只按照两人的食量,点了一个清蒸鱼、一个香菜牛肉、一个应季的绿叶蔬菜,还有两碗米饭。
清蒸鱼是她跟赵如月都爱吃的鲈鱼,香菜赵如月也不讨厌。
点了这些,她就把菜单递过去给赵如月。
赵如月拿到菜单后,加了一道羊杂汤,然后下意识地按照上午看小饭馆菜单一样,把这饭店的菜单从头到尾认真看了一遍。
看到宵夜部分有一道炒河粉,看到这个菜单上的炒河粉,突然想起来,她在县城逛了一早上,竟然没有在小摊子和小餐馆看到这个。
于是赵如月鬼使神差地把炒河粉也点了。
点完才意识到那是宵夜,原本想取消,但服务员看到她点这个后仍然神色如常,似乎对这已经习以为常。
她稍微犹豫了一下,服务员拿着菜单就走了。
两人等了大概十几分钟,除了早就提前做好的米饭之外,第一个上桌的菜竟然是炒河粉。
“这个是新出的菜式,我们这边一直只有煮粉,炒河粉这种吃法还挺新奇,听说是鹏城那边传过来的吃法,我跟我那些同事都很喜欢吃,最近下夜班路过,就单独点一份分着吃。”赵如玉边说着边夹了一小碗,让赵如月先尝尝。
“姐,你在鹏城应该吃过吧?尝尝看我们这里的跟鹏城的有什么区别?”
在赵如月吃着炒河粉的同时,也在翻自己的记忆,镇上是哪一年有炒粉的?
她没关注过这些,还真想不起来了。
也许是后来随着外出打工的人传回来的,赵如月只能确定,现在镇上没有哪家小摊或者店面卖这个。
在信息流通没那么迅速的年代,一种东西的传播,总是悄无声息地浸入普通人生活中,人们回过神来时,已经对它习以为常。
这似乎是一个机遇?
意识到这一点,赵如月面上不显,心跳却不由自主地加快了。
思绪只在几秒之间,赵如月吃了两口,点着头说:“好吃,不过可能是我们本地的米粉原料和水跟鹏城的不同,所以吃着口感也有点差别,但它确实是好吃的。”
两人聊着天,菜也陆陆续续地上了,吃饱喝足后。
赵如月带着买好的热水器,兴奋地坐上回家的公交车。
返工潮过去后,镇上和县城往返的公交车很空荡,司机甚至有闲心帮赵如月把装着热水器的纸箱固定好。
赵如月考虑到孩子洗澡需要调到合适的温度,而现在的燃气热水器,只有高中低三挡可调温,温度不能微调,所以买的是储水式热水器。
那热水器看着很大一个,其实一点也不重,她随随便便就扛起来了。
从镇上的汽车站一路扛到家门口,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
宁绍明在宅基地那边帮忙搅拌水泥、搬砖。
听人说他老婆扛着个大家伙回来,他赶忙放下手里的活,急匆匆赶回去。
“不是让你回来前给家里打个电话说一声,让小秋骑车来通知我去车站接你吗?那么大个东西,你怎么扛回来的?”
赵如月不在意地摆手:“这有什么难的,你抬起来试试,一点也不重,你来看看这个。”
她把打包回来的炒河粉递给宁绍明。
“给我买的?”宁绍明打开袋子,闻到了一点香味,又打开打包盒,“怎么给我带这个?”
“我……”赵如月想跟他说自己的想法,但一看周围都是来看热水器的人,她把话咽了回去,“我跟如玉去吃的时候觉得挺好吃,就给你打包了,我在县城吃过了,你给孩子们和爸妈也分点尝尝。”
饭点里卖得不便宜,五块钱一份,虽然不算配菜和肉,大概有四五两,分量挺多,但对比镇上米粉和肉的价格,还是挺不划算的。
不过这份毕竟是饭点卖的,他们自己卖的话,价格肯定不能定得那么贵。
人家自家人要分东西吃,来凑热闹的人也识相地说还有事,纷纷散了。
反正赵如月也说了,这个热水器以后是装在他们新家那边的。
安装的时候,他们想去看的话,可以去看看,现在怕孩子弄丢零件,不敢拆出来让人看,众人都表示理解。
毕竟那是县城买回来的东西,零件丢了在镇上还真不一定能买得到,为一个小东西,还要再花来回车费,往县城跑一趟可划不来。
人走光后,宁绍明给两个孩子和父母都分了一些,只给自己剩下两口的量,他尝了一口。
还在嚼,赵如月就问:“味道怎么样?”
吃得快的两个孩子都说好吃,两个老人也说好吃。
宁绍明吃完擦了擦嘴唇:“确实好吃,不过油放多了,好的炒河粉,看起来油润诱人,但吃起来不油腻,不过对于肚子里油水少的人来说,可能反而更喜欢油多一点的。”
赵如月期待地问:“你觉得我们在镇上卖炒河粉可行吗?我想过了,除了这种切粉,还能加上粗圆粉、细圆粉和粉丝,丰富种类。
现在镇上没有一家店卖这个,县城目前也只有一家饭店有的卖,可以再搭着卖羊肉汤或者羊杂汤,羊的成本太高的话,换别的汤也可以。”
第61章
宁绍明没做过生意,也说不好卖炒河粉行不行:“要不我们先试试?”
赵如月以为他想先去集上摆摊试卖:“你还要忙宅基地那边的活,摆摊试卖忙得过来吗?”
宁绍明解释:“不是试卖,我想明天早上去卖食材,中午做一顿给在宅基地那边帮忙干活的人试吃,看看他们能不能接受。”
在宅基地那边帮忙的都是本地人,基本上可以代表本地大部分人的口味。
他们觉得好吃的话,带回家跟家人一起吃过几次,很快就能帮忙把他家要卖的东西宣传出去,要不了多久,镇上的人就知道了。
“还是先等等吧,等房子差不多能入住开店,再让他们试吃,毕竟做这个对于会做饭的人来说,并不算难。”赵如月担心被人捷足先登。
她倒是不怕自家卖炒河粉后,镇上的米粉店跟风。
她对宁绍明的手艺有信心,而且客人的舌头又不是白长的,同样的东西,同样的价格,谁家的好吃人家也吃的出来。
赵如月只担心提前被别人用去赚钱,自家的房子却没建好,想跟别人竞争都没办法。
宁绍明有点担心:“要是到时候反馈回来的结果不好,我们再改别的会不会耽误时间?”
赵如月说:“这有什么,我们开店用的是自家的房子,又没有租金成本,做不成生意还有地可以种,也不会欠债挨饿。”
“那行,我尽快把建房的进度加快,现在大致框架已经出来了,你有空可以过去看看门店以后该怎么布置,可以去找木匠打店里的桌椅和柜台了。”
近期砍下来的木头没办法做家具,赵如月之前选好的木头,砍下来之后,要先去跟别人换成晾干处理好的木头。
要是用刚砍下来的湿木头跟别人家换,肯定不能一比一地兑换。
不过她是回娘家,跟娘家人换,娘家人没多要。
换回来的木头,加上公婆以前给愿意要空宅基地的儿子提前攒下的一些木头,做家里自用家具和店里桌椅、柜台的木头刚好够。
木头到位的第二天,赵如月立刻去已经建成个雏形的新房量尺寸。
然后又马不停蹄地去找木匠,先做店面的桌椅和柜台。
“你这是做椅子还是桌子?”镇上的木匠指着她给的尺寸图问,“尺寸没标错吧?看着像长条椅,但是尺寸不对呀!”
“没标错,你放心大胆按照我给的尺寸做就行,我要做靠墙放的长桌,这样能坐的人多些。”
米粉店又不是奶茶店,大部分客人吃完抹抹嘴就赶着逛集市去了,也不介意跟别人拼桌,店里放这种长桌可以最大限度地把空间利用上。
镇上跟她家面积差不多的店,最多摆四张桌子,挤一挤能摆五张。
上一篇:她是霸总的暴躁白月光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