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九沓
不知道他有没有发现自己在偷师。
李林甫站在那里稳如入定的老僧,实际上他在拼凑自己的面具,那在天幕背刺之下,已经稀烂的面具。
老好人的面具还是得扒拉扒拉粘好,放在脸上。
这面具戴久了,不继续戴上是相当难受的。
跟没穿衣服一样。
【当时无论是边防还是社会上,都有着需要解决的矛盾,但是张九龄不仅缺乏实干能力,也没有跟随时代变化,依旧局限于开元初年姚崇留下的不得穷兵黩武的指令,抑制国家军事力量的发展。所以从这方面来看,务实的李林甫更适合国家的需要。】
【然而我们不可忽略的是,张九龄罢相更是因为这时候的李隆基已经完全失去了开元初期勤勉待政的贤明模样了,现在的李隆基逐渐走向昏庸。不懂变通的张九龄他固然有自己的缺点,但他此生直言上谏,从不因为任何人的态度而折弯自己的腰背,他不该有如此结局。张九龄是一心希望开元之初的明君能够回来的。】
【李隆基曾亲自将姚崇请出,把宋璟的的谏言贴在随处可见之地。可现在姚崇已故去十五年之久,那被张贴起来,时时刻刻提醒自己的谏言也不知何时,被李隆基亲手撕掉了。我们悲哀地发现,那个锐意进取,君明臣贤的时代,连同那个帝王一起消失了。】
【《资治通鉴》上评李隆基的几个宰相:“上即位以来,所用之相,姚崇尚通,宋璟尚法,张嘉贞尚吏,张说尚文,李元纮、杜暹尚俭,韩休、张九龄尚直,各其所长也。”可这样百花齐放的□□面在张九龄罢相之后,就再也没有出现过了。】
【李隆基再也没有废寝忘食,只为想出一个合适宰相人选的勤勉模样。自张九龄下台之后,李林甫占据宰相之位十九年。李隆基逐渐闭上了眼睛,堵住了耳朵,他陷在了泰山封禅之时,自己给自己缔造的那场盛世大梦之中。】
李隆基忍不住了,拍桌而起。
污蔑,这完全是污蔑了。
“被张贴起来时时刻刻提醒自己的谏言,也不知何时被李隆基亲手撕掉了。”
他现在只想回书房把依旧贴的好好的“十要事说”还有宋璟的谏言拿过来给众人看,顺带嘶吼。
“看啊,快看啊,我贴的好好的,我全留着呢!”
那姚崇亲手写下的“十要事说”已经微微泛黄,其中已有少部分不适合目前局势发展的内容,但他依旧会每日都看。
是怀缅,是展望,也是改变未来的决心。
“锐意进取,君明臣贤的时代,连同那个帝王一起消失了。”
老天哝,朝堂众人精神亢奋,加班加点工作,平日的的消遣就是排队给他上谏,这还不够锐意进取吗?
真的要他的头发全部掉光才能算锐意进取吗?
君明臣贤的时代哪里消失了?
明明还在!
张九龄好好的坐在宰相位置上呢,他也时时刻刻提防着李林甫呢,最喜欢上谏的宋璟活着,那韩休看起来也隐有继承宋璟刚直性格的模样,善于理财的宇文融他也用的顺手,那什么节度使手里也没几个大权。
谁不明,谁不贤,大家都多好啊!
“连同那个帝王一起消失了。”
李隆基吐血三升。
消失的帝王是谁,是他吗?
李隆基拉长了自己的脖子。
他还在呢!他还没死!
可恨的是后人都看不到现在的画面啊,没有人知道这个时代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李隆基被拉长的脖子有些酸,他又缩回去。
内心有几分悲戚。
唉,无人能见他如今贤明模样啊。
【张九龄下台了,可以说最后一个能约束李隆基的人也没了。李隆基没有身上的枷锁,撒欢了。之前张九龄不是反对李隆基把牛仙客提拔为尚书,也反对李隆基给牛仙客封爵位。李隆基当时就没听,他给了牛仙客一个爵位。在张九龄罢相没多久,他更叛逆了,他直接把牛仙客放到中央,当尚书了。】
【他干的叛逆事不仅这一件,他还搞了一个大的。在张九龄罢相后第二年,李隆基一口气杀了他三个儿子,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杀三子事件。】
[李隆基酿成的冤案+1。]
[李隆基人都老了还那么叛逆。]
[我想过他叛逆,没想过他这么叛逆。]
[可见张九龄是对李隆基是有约束作用的。]
[张九龄在李隆基他不敢放肆啊。]
李隆基的内心还回想着他刚刚的那句:无人能见他如今贤明模样啊……
如今贤明模样……
李隆基也顾不得周围人的目光了,他正襟危坐严肃起来。
杀三子事件是天幕的一大背刺点,让他弄清楚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彻底杜绝这件事的发生。
他已经努力了这么久,不能功亏一篑。
现在谁都不能抢走他贤君的名声。
后宫中武惠妃也认真起来。
杀三子。
这应当与她无关了吧?
她已经彻底断绝了和前朝的关系,甚至不接受李林甫抛来的橄榄枝。
这件事情,应该不会再影响她了吧?
王皇后也蹙起了眉。
她认真看着天幕,甚至比天幕讲她废后之时还要认真。
杀三子,赵丽妃的儿子就在这三子之中……
一时间后宫之中,有儿子的妃嫔们人人自危。
没有一个人希望李隆基杀的是自己的儿子。
【说到杀三子事件,就要说说李隆基当时的太子,李瑛,赵丽妃的儿子,李隆基的第二子。赵丽妃在李隆基做临淄王的时候就已经跟在他的身边了,在武惠妃还没有得宠的时候,李隆基的宠爱的人是赵丽妃。】
【古代立皇太子,不是立嫡就是立长,王皇后没有儿子,而李隆基的长子李琮,他的脸在打猎的时候受了伤,也无缘皇位。所以太子的位置就落在了次子李瑛的头上。】
【在开元初的时候,李瑛的母亲赵丽妃圣眷正浓,而他又遗传了母亲的好样貌,得到了李隆基的喜爱,他当皇太子这件事,是顺理成章又皆大欢喜的,如果局势保持这样稳定不变,那李瑛当下一个皇帝也不是不可能。】
【但生在皇家,哪里有一帆风顺的呢,朝堂政局瞬息万变,帝王的宠爱的反复无常。没多久,赵丽妃失宠,武惠妃深得李隆基的喜欢。后宫局面发生了变化,李瑛的太子之位稳固吗?这个时候的稳固的。因为这个时候,武惠妃还没有儿子。】
【上天好像在跟武惠妃开玩笑,她生的儿子都夭折了,这让她在生出李瑁的时候,不得不把这个儿子送到宁王那里养。等到李瑁七岁,从宁王那里回到武惠妃身边的时候,李瑛的地位就变得岌岌可危了。】
[可不怎么的,武惠妃当不上皇后想当皇太后了。]
[武家的女人多少都是有点野心的。]
[该说不说我挺喜欢武惠妃的性格。]
[她如过不是在古代,而是在生活在我们这里,应该也是那种翻云覆雨的女强人吧?]
[没办法,古代对女人的局限实在是太大了。]
[没错,她们要付出百倍千倍的努力才能站到众人面前。]
武惠妃看着天幕,笑了。
笑千年后居然有人喜欢她这样的人。
也是笑自己生在了武家,生在了后宫。
诚如天幕所说,诸多限制。
若有机会选择自己的出身和性别,她倒是希望自己是个男儿身。
靠自己打拼就能拥有可载史册的成就。
武惠妃半躺在美人榻上,遥遥看着天幕。
这一千三百年只后,究竟是怎样一个超出她认识的世界。
“武惠妃她生活在我们这里,应该也是那种翻云覆雨的女强人。“
一句话,让武惠妃对这个陌生的世界心之向往。
她看了天幕良久,最终只是叹了口气。
只怪她生不逢时。
王皇后有几分紧张。
她推了推赵丽妃:“你儿子不会被陛下……”
赵丽妃摇头。
她并不确定,但废皇后一事的彻底改变,让她对天幕增添了许多的信心。
同时对陛下也改观了不少。
陛下已经知道杀三子是他酿成的冤假错案,这回说什么都不能犯这个错误了吧?
王皇后一看,知道赵丽妃误会了她的意思。
“我说的是,会不会被陛下废掉。”
说到这个,赵丽妃就更无所谓了。
“废掉?我没有武惠妃那样的野心,至于李瑛那孩子……”
赵丽妃撇撇嘴,没有一丝溺爱孩子的模样,中肯道:“我觉得他没有那个资质。”
王皇后语塞。
赵丽妃是越发看得开了。
【在开元十四年的时候,赵丽妃去世,同年,王皇后被废。李瑛处在一个极度危险的位置。】
这回不用王皇后推她,赵丽妃就不淡定了。
谁说她死了?
开元十四年,这都开元十九年了啊,她还活的好好的呢。
“我怎么死的?”
赵丽妃很迷茫。
王皇后也不明白,陈恳道:“我不知道。”
赵丽妃试探猜测:“操的心少了?还是因为我远离男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