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九沓
他所挥霍的那些银钱,皆是出自百姓身上。
而他享受这百姓的上贡,拿着百姓的税收,却没有尽到一个皇帝的职责。
兵临城下,他弃城而逃,不顾百姓,不管江山。
他抛弃的哪里是长安城里的臣子和百姓,他是把全天下的百姓,都抛弃了啊。
可现在这些百姓不计前嫌,仍然愿意在战乱的时候分出自己所剩不多的食物。
越往深处想,李隆基的内心越是难受。
“毕竟太宗的辉煌在那里。”
想起了自己的祖宗,李隆基更觉得毫无颜面。
他如果真的是天幕说的那样,他有何脸面去见祖宗们?
深信神鬼论的李隆基认为,人总是要死的,所以,他总是要见祖宗的。
想了想自己南征北战,马背上闯出威名的曾祖,李隆基吓得哆嗦。
他要是真下去了,那不得被摁住揍死啊?
毕竟他武功并不算一等一的好,只能打打马球什么的。
现在天天在书房处理政事,更是疏于锻炼。
可他的曾祖,战马就是他的玩具,战场就是他的后花园。
打不过,根本打不过。
他屁股要开花。
糯米团子也被普通百姓的行为给感动了,他对着自己的阿耶道:“该好好对百姓。”
李瑛颇为欣慰,摸着糯米团子的脑袋:“也要好好对你的阿耶。”
他已经隐隐激动起来了。
父亲知道他让儿子批奏折的事情,但默不作声,默许了这件事。
这会不会就是一个信号。
一个略过他,而让他的儿子当皇帝的信号?
李瑛摩拳擦掌,越想越兴奋。
上半辈子,他爹赚钱他来花,下半辈子,他儿赚钱他来花。
啃完老再啃小。
快乐,潇洒!
这正是他梦寐以求的生活啊。
【百姓之中,有一个老人在李隆基吃饭的时候跟他说话。在朝堂上,所有人都捡李隆基爱听的话说,李隆基的耳目已经被闭塞很久了。事实上,这个时期的李隆基恐怕忘记了姚崇是什么模样,也忘记宋璟那谆谆的谏言了。开元之初,离现在已经太远太远了,李隆基从一个意气风发的青年,变成了一个昏聩的老年人。】
【老人说:“禄山包藏祸心,固非一日;亦有诣阙告其谋者,陛下往往诛之,使得逞其奸逆。”】
【安禄山他包藏祸心啊,他有这个心思已经不是一天的事情。有很多揭露安禄山的人,但是谁说安禄山的坏话,陛下就杀谁,所以才落得今天这个地步。】
[一个远离朝堂的百姓都看出来的事情,李隆基他看不出来。]
[安禄山是李隆基的亲儿子吧?]
[坚决不相信那些说安禄山坏话的人,我是真的服气。]
[甚至后来杨国忠这个奸相都开过口。]
[是的,大家都明白,就李隆基不明白,他还觉得自己跟安禄山天下第一好呢。]
全天下人都明白的道理,只有他李隆基一个人不明白。
李隆基苦笑。
如果没有天幕的存在,那此时,大唐应该是什么样子?
那个蓬勃茁长的大唐,他从祖宗手里接过来的大唐,到了他晚年的时候,已经满是蛆虫。
而他,被蒙在上面的那层华丽锦布蒙蔽双眼,固执沉溺在自己创造了盛世辉煌的曾经里。
此时安禄山,蹲在小土堆上嘿嘿笑,像个地主家的傻儿子。
“安禄山是李隆基的亲儿子。”
啊,原来他还有这层身份?
亲儿子?!
安禄山低头看了看自己的大肚子,还有蜷曲的头发胡子,摇了摇头。
应该不是亲儿子。
但是认个干爹还是可以的!
这想法刚冒出来,又被安禄山给摁住。
哈,他,未来当皇帝的人,他才应该是李隆基的老子!
李隆基来给他当干儿子。
“他还觉得自己跟安禄山天下第一好。”
这好啊,希望李隆基一直保持这样的态度,待他摸清楚自己是怎么当上皇帝的,就把李隆基给踹下去。
至于现在,他就勉强维持一下和李隆基天下第一好的关系吧。
【这老人还说:“臣犹记宋璟为相,数进直言,天下赖以安平。自顷以来,在廷之臣以言为讳,惟阿谀取容,是以阙门之外,陛下皆不得而知。草野之臣,必知有今日久矣,但九重严邃,区区之心,无路上达。事不至此,臣何由得睹陛下之面而诉之乎!”】
【他回忆起了宋璟当宰相的时候,那时候的政治一片清明,而现在的朝堂上都是阿谀奉承之人。他们这些普通的百姓,十分想把事实告诉皇帝,但奈何他们只是普通草民,连皇上的面都见不到啊。】
【李隆基十分后悔:“此朕之不明,悔无所及。”可是后悔也没有什么用了。李隆基有这样的反思之心,早就已经开始反思了。现在他被这样巨大的落差给打击到了,但是没关系,后面还有更大的落差。】
[宋璟,唉,百姓会记得那些真心对他们好的人。]
[我还记得宋璟没有当宰相的时候,亲自下地去帮老百姓建房子。]
[在古代交通和通讯方式那么不发达的时候,宋璟的名字都能被这些人记那么久,传那么远,可见他真的是好官。]
[其实宋璟他政治能力是不如姚崇的,但是他胜就胜在一片公心,他一心为朝廷和百姓,甚至没有考虑过自己。]
[当官的不就是得有这样的心嘛,但是事实上是,这样正直的人往往不适应溜须拍马的朝廷。]
[皇帝什么样,朝廷就什么样,皇帝需要宋璟,那朝廷上就会有宋璟,永远都不缺宋璟这样的人。]
“宋公……”
“宋公高义啊。”
“我现在仍能想起宋公去世,引万民来祭拜的场面。”
张九龄在怀念宋璟的时候,也颇为欣慰。
“皇帝什么样,朝廷就什么样。”
是的,现在的朝堂,依旧是开元初期的模样,甚至百官为大唐奋斗之尽头更甚于从前。
他往李隆基身后,那个小小的身影看过去。
韩休站得笔直,个头不高,但满朝文武绝无一人觉得他好欺负。
皇帝需要宋璟,那朝廷上就会有宋璟。
是啊,皇帝他知道自己需要“宋璟”,所以古直更甚于宋璟的韩休站在了这里。
乐呵呵的安禄山不高兴了。
他抬腿踹面前的土堆,把土堆冒尖的头给踹飞。
“有人说的坏话?!”
“一个破老头,还真把自己当救世主,我那时候都攻破长安了,没用,我话就放在这里了,李隆基他那个时候知道,已经太晚了!”
已经知道安禄山有反叛之心的李隆基:……
此时他并不担心安禄山,他在担心那更大的落差。
落魄至此还不够,还有更落魄的?
【好了,经过这逃亡,李隆基也算是终于深入到群众之中了。但是他深入的太晚了。锦衣玉食的李隆基哪里受过吃糠咽菜的苦,他沉浸在悲伤之中,完全不知道一场兵变在无形之中已经开始酝酿了。】
【李隆基吃了胡饼,那些公主皇子们吃了百姓给的饭,但是李隆基并不是带了这几个人出逃,他还带了很多保护他的禁军将士。普通人一顿饭不吃就已经饿到不行,更何况这些将士已经一天没有吃饭了。但是此时,他们尚且还能忍耐,因为马上又有落脚的地方了,这个地方是金城县。】
【禁军将士们满怀希望,他们不求别的,只求在这里能吃一顿饱饭。但金城县更过分了,这个县,不仅仅是县令跑走了,百姓也跑干净了,所有人只能饿着肚子,短暂睡一觉。禁军不能睡,他们得轮番值班守夜。】
[怪不得产生兵变。]
[积压的怨恨已经太多了。]
[不仅仅是多,还有久,这样的局面是李隆基的昏庸导致的,在没出逃的时候大家就已经开始有怨言了。]
[马上要讲到马嵬坡了吧?杨玉环要被勒死了。]
[不知道歌舞剧怎么演绎马嵬坡。]
杨玉环下意识摸了摸自己的脖子。
在马嵬坡,她被勒死了。
她更坚定了自己不入宫的心。
入宫是死,不入宫也是死,倒不如跟随自己本心的好。
后宫妃嫔表情严肃起来。
原来杨玉环是在这里被勒死的?
在兵变之中,被勒死?
赵丽妃不敢相信:“可是这一切都是源于陛下他弃城而逃,如果他不逃,禁军就不会受这样的罪,也不会闹出兵乱。”
“这跟杨玉环什么关系?又不是她唆使陛下跑的。”
武惠妃冷哼一声,直击痛点:“那群蠢货不敢杀李三郎。”
赵丽妃嘴唇上下碰了碰,但是却说不出什么话。
武惠妃说的是对的,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落魄了的皇帝还是皇帝,谁敢背负上弑君的罪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