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九沓
张九龄叹息:“真是造化弄人,若哥舒将军还健康,想必长安也不会沦陷。”
宇文融用手拍了拍自己的胸口,戏精一样:“怀念哥舒将军。”
李林甫原本沉重的心,在看到宇文融的动作之后一秒出戏。
……有没有一种可能,哥舒翰现在还不是将军,哥舒翰他现在的身体,还很健康。
所有人都沉浸在哥舒翰不能上战场的悲伤情绪之中。
包括李隆基。
啊,他未来的一员大将!怎么能中风呢?
这下好了,还有哪个兵能用,还有谁能抵御安禄山的铁骑?
李隆基搜肠刮肚,绞尽脑汁,也没能想出一个合适的人选。
唉,为什么要把封常清和高仙芝杀掉,现在可怎么办?
【哥舒翰喜欢喝酒的习惯从来没改过,四十几岁的时候他发奋图强,官勋加身之后,他就又开始放纵了。】
【也并不能怪他,安史之乱发生的时候,那会他都已经很老了,基本上是一个等着退休的年纪了。他也走到了一个将军能走的最远位置,这时候享受点也没什么,愿意喝酒就是多喝两口,也不会有人说他。】
【但很显然,这个时候的哥舒翰忘记了,他已经不再年轻了。他喝完酒之后去洗澡了。喝酒之后,人体内的酒精浓度很高,加上热水促进血液循环,血压会有波动,很容易虚脱休克,或者是中风。哥舒翰就因为这样一个小疏忽,中风了。】
[完全没想到是这样的原因。]
[喝醉酒之后不能蒸桑拿大家都知道的吧?]
[我的天,原来还有这个说法,那我之前喝那么醉还去洗澡,真是命大。]
[听历史还听出养生知识了。]
此时的哥舒翰,手拿着酒杯,正准备把最后一口酒给干掉。
天幕的一句“哥舒翰就是这么中风的”,吓得他立马把酒杯子给扔出去了。
中风,喝酒能中风?
原本如琼浆玉液的酒,现在在哥舒翰眼睛里,就是致命的毒药。
喝酒,喝个屁!
【哥舒翰也很惨,明明已经到了退休的年纪,再多等一会就能直接退休,但没想到啊,安禄山起兵了。】
【安禄山刚起兵的时候,哥舒翰还不以为意的,想着小蚂蚱蹦跶成不了什么大气候,没几天就能把安禄山给摁死,但事情的发展超出了预料。】
【接连沦陷的城池让哥舒翰有了不祥之感。事实上,没有多久,李隆基继而连三的骚操作就坐实了他的不祥之感。】
【被李隆基重新启用的时候,哥舒翰有种大祸临头的感觉。他表示自己已经中风,实在上不了战场。但李隆基下了死命令,你必须去。】
[人家都中风了,我的天哪。]
[李隆基没人性。]
[让一个中风的人去能干什么啊?]
[唉,哥舒翰实惨。]
大殿前的众人,又沉默了。
刚刚你一眼我一语的,“哥舒将军中风不能出战”的话还犹在耳畔。
现在,天幕就甩了他所有人的耳光。
有什么不能出战的呢?皇帝下了死命令,哥舒翰就是死了,尸体也被去战场。
李隆基只觉得在听什么天方夜谭。
让中风的老将去守潼关?
他想问问天幕里的自己究竟是怎么想的,明明都叫李隆基,为什么他就是不理解他呢?
这是人能想出来的办法吗?
【没办法,哥舒翰只能收拾包袱去潼关了。但事实上,让哥舒翰守潼关,是不如高封两个将军守潼关的,哥舒翰因为身体原因,只能将部分指挥权给了身边两个大将,但这两个大将不对付,有劲不能往一处用。】
【如果让哥舒翰死守潼关,能守住吗?潼关易守难攻,守住的几率很大。但这时候,李隆基又开始他的骚操作了。】
第109章 崤山古道,埋骨之道
【推测哥舒翰能够守住潼关的理由, 不仅仅是潼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更是因为在安禄山忙着享受当皇帝快的时候,他的屁股起火了。】
【在安禄山的后方, 有四个人于乱世挺身而出,带领大批军民,高举反对安禄山的大旗, 这两股势力在两地分别努力, 锲而不舍为大唐而努力。】
【这两团力量越来越强, 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形成了以颜杲卿和颜真卿领导的河北战场, 以及郭子仪和李光弼领导的河东战场。】
【如果潼关能守住,安禄山后方失火,自顾不暇, 那么就能完全扭转现在的被动局面。】
【但我们刚刚提到了, 李隆基又开始搞骚操作,他不让哥舒翰守潼关了,他让哥舒翰出兵去攻打陕郡。】
【李隆基为什么会突然做出这个决定呢?因为他得到消息,安禄山在陕郡仅仅放了四千的兵力, 如果哥舒翰出兵攻打陕郡,收复陕郡是完全没有悬念的事情。】
[不守潼关去打陕郡?他怎么想的?]
[别想了, 你永远都猜不透李隆基的。]
[好好守潼关不好吗?]
萧崇看傻了:“为什么不守潼关, 要突然去打陕郡?”
宇文融猜测:“如果把陕郡收回来, 也能算上一点战绩?”
萧崇更困惑:“可安禄山怎会放区区四千的兵力在陕郡, 万一这是诱敌深入呢?”
宇文融试图辩驳:“如果不是诱敌深入, 就是战绩。”
百官有的赞同收复陕郡, 有的则担心陕郡是个陷阱, 还不如好好守着潼关来的稳妥。
萧崇一语中的:“攻下陕郡, 对当时的战局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帮助啊?”
事实上, 不仅没有实质性的帮助,去攻陕郡弊大于利。保下长安的关键在守住潼关,而不在攻下陕郡。
哥舒翰大腿一拍:“该守潼关的呀!”
“嗨呀!”
他摇头叹息,十分惋惜的模样。
【李隆基一声令下,让哥舒翰冲锋陷阵,冲!】
【但哥舒翰是个将军,且已经到了潼关,他知道手里的兵是什么样子,知道什么决策有利于战局。就是从哥舒翰私心的角度来讲,他也是希望选择更稳妥的据守潼关,而不是出兵打仗。】
【他的身体素质已经不允许他做这样激烈的活动了,人到老年,所求的还是一个稳妥,既然据守潼关也有一线之机,那么为什么不选择潼关呢?哥舒翰他是想活着的。】
【哥舒翰上谏跟李隆基分析局势。他先是把这可能是安禄山他诱敌深入的计划的一环说了出来。“禄山久习用兵,今始为逆,岂肯无备?是必羸师以诱我。若往,正堕其计中!”】
【安禄山他的造反才刚刚开始,怎么可能没有准备呢?这是陷阱,去了就中计了!这是一个身经百战之老将的谆谆之言啊。】
【接着哥舒翰从敌人角度分析,“且贼远来,利在速战;官军据险以扼之,利在坚守。”那逆贼千里迢迢来这里,他肯定是想快速结束战斗的,但是我们不着急啊,我们的优势就在于据守,跟安禄山搞拉锯战。】
【哥舒翰又从安禄山残虐失人心,以及现在各地自发组织起来的反安禄山大军还没有完备的两个角度,来劝说李隆基。“贼残虐失众,兵势日蹙,将有内变”,“今诸道征兵尚多未集,请且待之”。】
【可以说,哥舒翰他虽然中风了,但是多年的战斗经验,还有他的战斗头脑的就是在的。尽管现在有说法,中风之后脑子可能会不清醒,但从这封谏书来看,哥舒翰宝刀未老,智慧仍在。】
天幕说完哥舒翰的谏书内容后,天幕下那些支持出战的一派纷纷点头。
“是啊,没错。”
“是这个道理,不出战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且安禄山的后方失火,自发反对安禄山的军民中,已经形成了两个战场,焉知再多等些时候,会不会出现第三个,第四个呢?”
“哥舒翰有大智慧啊,不愧是西北王!”
哥舒翰又拍了大腿。
他浑身都舒坦了。
他刚刚当然是觉得出兵是最坏的打算,但究竟坏在何处,他说不出,只觉得有什么堵在自己的胸口,支支吾吾说不出话。
天幕就是他的另一张嘴啊!
对,没错,他想的就是这个意思!
哥舒翰站起来走来走去,越想越兴奋。
这是我写的谏书?这样有条理的分析,这样成熟的谋略,当真的是他哥舒翰能拥有的?
此时四十出头,还没混出名堂的哥舒翰激动坏了。
他合掌一拍:“老子真牛逼啊!”
安禄山的眼神是蔑视。
他像是能透过天幕看到李隆基一般,蔑视的视线直直穿透天幕。
现在他越发瞧不起坐在皇位的李隆基了。
真是什么人都能当皇帝了,这简直是个笑话。
他只是用了一个小小的计谋,就真的能把李隆基给骗住了?
哥舒翰倒是有点小聪明,但是那又如何呢?
跟他平起平坐,一个东北王一个西北王,他哥舒翰凭什么。
凭他中风路都走不明白吗?
阴暗又自大的情绪在安禄山胸中一点点滋生。
天幕对李隆基所做蠢死的不避讳,所讲的安史之乱甚至能将李隆基身上的所有缺点放到最大。
作为安史之乱的利益既得者,安禄山只觉得,在李隆基那些愚蠢行为的衬托下,自己的形象更加光辉伟大了。
这简直就是他安禄山的高光时刻,人生巅峰!
【不仅仅是哥舒翰在疯狂劝李隆基据守潼关,这时候,在河东战场的郭子仪和李光弼也联名上谏,他们恳求李隆基准许他们向北出兵,直捣安禄山的老家,那时候叛军必然溃散不成气候。但潼关必须拖住安禄山的主力,千万千万要守好潼关。】
【按理说,哥舒翰已经把事情说的这么明白了,李隆基该听听哥舒翰的意见吧?但是没有,李隆基他没有听,因为奸相杨国忠又开始说唆使李隆基了:哥舒翰得出战,他必须出战!】
【这就要说到杨国忠跟哥舒翰的恩怨了。】
[啊啊啊,又是奸相杨国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