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李隆基直播安史之乱 第85章

作者:九沓 标签: 历史衍生 系统 爽文 直播 轻松 穿越重生

  原来是这个意思吗?

  原来张说想取而代之的狼子野心,在这个时候就已经表露出来了吗?

  连所有的后人都看出来了,只有傻傻的他没有看明白,是这个意思吗?

  张嘉贞的胡子拉碴的大脸上带着清澈的愚蠢,眼睛里的官场难得一见的单纯。

  【张嘉贞没有设防,张说又有心把张嘉贞给扳倒,这就有了我们最开始说的那件事,张嘉贞弟弟贪污的事情被捅出来,张说诓骗张嘉贞最好不要上朝。】

  [这下好了,永远都别上朝了。]

  [张嘉贞真的傻的可爱。]

  [怎么张说说什么他信什么呀。]

  现在的张嘉贞已经不是几年前的他了,现在的他已经能看明白曾经的张说给他布置的连环大坑,就等着他往里头踩。

  他汪汪流泪:我再也不相信张说了。

  【随着二张斗争的结束,政治舞台就完全到了张说脚下,现在他可以大展拳脚了。要说张说这个宰相做的确实不错,他在军事、政治、还有文化上都进行了改革,在这三个领域,他是有一定建树的。】

  从天幕刚开始出现的时候,张说就等啊盼啊的环节终于到了。

  此时张说甚至想张开双臂,迎接这独属于他的辉煌的时刻。

  看到了吗姚崇!你在地下看到了吗!

  天幕即将要讲他张说的政绩了!

  尽管你生前我始终没能斗得过你,但我活的久啊,我张说也有一个独属于自己的天幕啦!

  张说双臂放在案几上,身子前倾。

  只觉得新如擂鼓,“砰砰砰”在跳。

  他伸手囫囵揉了揉,又“哐哐”锤了两下。

  好了,停止吧,不要再激动了。

  我知道你很激动,但是你先别激动。

  你是一个宰相,你是号令百官的宰相,你是一个成熟稳重的宰相。

  但心脏不听张说的,它还是在猛烈地跳动着。

  张说兴奋至极,只觉得呼吸都有些急促了起来。

  这便是他自姚崇死后,日日夜夜努力的目标啊。

  没有哪个有志向的人能抵挡的了名垂青史的诱惑。

  张说也不能。

  既然姚崇能登上四大贤相的位置,那他张说为何偏偏不行呢?

  现在,后人对他的评价都摆在了这里,只要一个呼吸间,他就能听到,这如何能不让他激动。

  李隆基也打起了精神。

  嗯?

  要开始讲张说的政绩了?

  让朕看看,张说这个宰相究竟行不行。

  【先说张说在军事上的改革。我们先看看边防军的情况。在当时,唐朝驻守边境的士兵已经达到六十万人以上,此时的东突厥已经不足为惧,无法真正威胁到大唐,用六十万这样庞大数量的士兵去驻守边关,实在是有些大材小用了。张说他是能领兵打仗的人,国家在军事上出现了这样的弊病,他是看在眼里的。】

  张说连连点头,没错,我是看在眼里的。

  我一心为了朝廷,我一心创建盛唐,我观察入微,我明察秋毫!

  【所以张说给李隆基这个老板提出的建议的:裁员。那么多士兵在自己的工位上混日子,公司还照常给他们发工资?慈善家都没有这份善心吧?假如八个人就能让这个部门维持正常的运转,为什么还要招十个人呢?至于这多余的两个人去哪里呢,让他们去缺人的部门啊。】

  【所以张说建议李隆基裁军二十万,留四十万戍守边关,这二十万被裁掉的士兵回乡种庄稼去。小农经济,农业为本,张说的这个建议非常符合当时的国情。】

  [该说不说,我也很想当那二十万在自己工位上混日子的士兵之一。]

  [不干活就有工资拿啊,真的很爽有没有?]

  [那你即将面临裁员。]

  [不要工作了,回家种地吧。]

  [哈哈哈哈哈,只有我想到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吗?张说要是不带兵打仗他也不会发现啊。]

  李隆基也记得张说的这个提议。

  他当时还担心这法子不行,批准的时候都胆战心惊。

  毕竟之前总有将军告诉他手底下的兵不够用的,得再多加点。

  且这裁军的数量也十分多,万一真的出了什么岔子,想要补救都来不及。

  但现在,这个改革得到了天幕的认可。

  “非常符合当时的国情。”

  李隆基的把心放回肚子里去。

  区区二十万,裁!

  【张说深入军营,他知道这六十万有多少是拿钱不干事的。但是李隆基天天坐在皇位上啊,他是不知道的呀,他一听张说开口就裁军,一裁还裁掉二十万,他人都傻了。二十万?爱卿你没有说错吧?真的是二十万?再多裁十万,就赶上全军一半的数量了。】

  【张说是个胆子大的,并且他对自己很有自信,他相信自己多年的观察。所以在面对李隆基质疑他提议的时候,他丝毫不慌,拍拍胸脯点点头肯定:就是二十万!】

  [6啊,张说胆子真大。]

  [能当上位者的人,都是能提出建设性意见的。]

  [那些伟人真的是少见有保守派的。]

  天幕下众人啧啧咂嘴。

  “单说张公的这份勇气就是我没有的。”

  “所以张公能坐在高位之上啊。”

  “改革需要破釜沉舟的勇气,这尤为难得。”

  张说眼睛在看着天幕上对他的夸夸,耳朵在听着周围同僚对他的夸夸,可谓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生怕错过任何一句褒奖的话。

  张嘉贞咬紧自己的衣袖角,难过又心酸。

  夸夸都是张说的,心碎都是他自己的。

  不怪别人,只能怪他自己不争气。

  【张说的自信不是凭空而来的,他开始给李隆基分析边疆局势。“大唐在边关最大的威胁是什么?是突厥。但陛下您要知道,突厥的默啜可汗在开元四年就死了呀。突厥人的可汗死了,他们内部就已经乱成一团了,哪里还会把心思放在大唐的身上。”】

  【张说不仅仅知道李隆基对于突厥人的顾虑,也知道李隆基另一方面的担心。所以张说继续做李隆基的工作:“为什么那些将领总要来跟陛下说手底下的兵不够用呢,他们这是想吞并朝廷给士兵发的物资和银钱,此外士兵多了,也会有更多的人来供他们使唤。实际上现在的戍守边关的士兵已经太多了,哪里还会少呢。”】

  【这个时候李隆基还是很迟疑,可那是二十万啊,那不是一万两万的事情,那是整整二十万啊。想想这个数字,李隆基感觉到肝都在颤抖:“我承认你说的确实很有道理,但是这裁军的数量实在太过庞大了,要是出现问题该怎么办呢?”】

  【但张说改革军事的心是坚定的,他对自己的眼光很自信,对自己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也相当自信。所以张说最终加码:“如果这方法给国家带来大的动荡,那我全家一百多口人的性命,全都交给陛下处置,我张说提头抵罪!”】

  【张说的这番话让李隆基真正看到了他的决心,也更相信这个方法的可行性,如果不是真的有利于国家,张说怎么敢拿全家人的性命来赌呢?因此他大手一挥,批准了这项改革。】

  [李隆基有点畏手畏脚的呀。]

  [能理解嘛,毕竟他是皇帝,做的任何一个决定都关乎国家的生死存亡。]

  李隆基险些喜极而泣。

  终于有后人能站在他的角度理解他了吗?

  希望后人更多地站在他的角度,更多地去理解他。

  希望后人能够理解,或许他弃城而逃是有原因的?

  天幕给了点颜色,李隆基就这这点颜色开起了染坊。

  他甚至开始展望起了不被天幕背刺的美好未来。

  还有了摆脱骂名的可笑想法。

  [畏手畏脚可不等同与谨慎。]

  [就是就是,后期他手脚都缩成什么样了。]

  [他就是看国家已经乌烟瘴气,弊病太多,已经不知道从何改起,破罐子破摔了。]

  [一点男子气概都没有,他但凡有点骨气,都不会开启弃城而逃的先例。]

  天幕两句话把李隆基打回原形。

  李隆基缩回一旁反思去了。

  他就不该对天幕报有任何期待,一丝一毫都不应该有。

  张说沉迷于天幕给他塑造的这个直言上谏,坚毅果敢的形象之中。

  天幕下的百官纷纷低头,在自己面前的纸上刷刷记着笔记。

  这都是天幕提供的佳绩范例啊,赶快记下来,反复多看几遍,多学习学习。

  哪怕当不成第二个张说,也能在政绩上做出什么令陛下刮目相看的政绩,从而让之后的仕途更顺畅一些。

  宋璟边写边暗暗赞叹。

  他向来是欣赏这种直言上谏,有什么说什么,一片公心,提出的所有建议都是为大唐考量之人。

  张说的这个举动,完完全全戳到了他的点。

  连带着他一向古板的面容都柔和起来。

  宋璟频频往张说那里看去,眼睛中的赞赏丝毫没有掩饰。

  张说现在就是一个自动的夸夸感应机器,无论是话还是表情,亦或是周围任何有利于他的态度,都会被他精准捕捉。

  宋璟的眼神自然也在他捕捉的行列。

  张说带着几分可以的谦虚:“宋公。”

  宋璟这个人耿直,有什么说什么,想夸夸自然也不会吝啬赞美之词。

  “张公此等勇气、此等洞察力,都值得我们学习啊。”

  张说连忙客气摆手:“哎哎哎,哪里哪里,直言上谏还是跟宋公学来的。”

上一篇:重生七零再高嫁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