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九沓
张说和宋璟的对话没有压住声音,这自然传到了周围人的耳朵中。
周围会来事儿的官员跟随宋璟附和:“张公吾辈楷模啊。”
“我这就将天幕的话记下来,好好学习张公这等一心为公的行为。”
“我若是能有张公能力之半分,也不会是如今碌碌无为的模样。”
张说心情大好,强忍着没有龇出两排大牙,收敛着自己的情绪和表情,根据每个人的夸夸,一一说着不同的回复内容。
【说完了张说对边防军的改革,再说说张说对中央卫兵的改革。要说边防军最大的问题就是人太多,那中央卫兵最大的问题就是人太少了。人都去哪了?全都跑啦。】
[有点离谱啊,中央军是我想的那种,保护皇帝的吗?]
[感觉边防军跑了,中央军都不能跑吧?]
[不太懂为什么啊。]
【这就要讲到唐朝前期施行的府兵制了。什么是府兵制呢,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人他又当农民,又当士兵。这也是府兵制最大的特点,军农合一。在没有战争的时候,这些人是在家里种地的农民,在有战争的时候,这些人又是能拿起刀枪上战场的战士。补充说一点,这里拿起的刀枪,都是他们自己准备的。】
[啊?打仗还有自己准备武器啊?]
[是不是有点穷啊。]
[真的是难以想象。]
[这就是国家不想养兵的意思呗?]
此时深感朝廷财政状况并不是很好的李隆基被狠狠踩到了痛脚。
“有点穷。”
“难以想象。”
“国家不想养。”
李隆基摸了摸鼻子。
这府兵制又不是他发明的,是老祖宗传下来的。
他也是沿用上头传下来的府兵制罢了。
李隆基甚至对自己进行自我安慰以及心里疏通。
没事没事嗷,他们不是在骂你,他们才没有说你没钱呢。
【这些人空闲时当农民,战争时要戍守边疆,除此之外,在平常没有战乱的时候,还有轮班儿去朝廷担任卫士。】
[……我只能说,还是古代会用人。]
[充分发挥了每一个劳动力的价值。]
[是的,感觉他们好忙啊。]
[他们的力气一丝一毫都没有浪费,都用在了建设国家上。]
[真的,我哭死,原来古代朝廷那么穷的啊。]
[从今以后再也不做穿越梦。]
[穿越不成公主和世家小姐还是两说,要是直接穿越成村姑,刚穿过去丈夫就上战场了。]
李隆基挠了挠头,感觉从字里行间来看,后人好像不是很认可府兵制?
他们似乎在吐槽国家太穷了。
一千三百年后的国家很富有吗?军队很有钱吗?
百官们记笔记:原来朝廷那么穷啊。
其实,其实还好吧?
众人对视一眼,一种奇怪的感觉在大殿上蔓延着,但谁也没有说出来。
后人好像在嫌弃他们穷。
朝廷穷说到底还是他们做官的没有能力,不能让国库丰盈起来。
众人齐齐叹了口气。
感觉虽然不是如张公那般,是这个天幕指定的主角,但他们莫名感觉自己每一人都参与到了这个天幕中。
天幕吐槽朝廷没有钱,可不就是在吐槽他们吗?
能怎么办?
检讨吧。
天幕结束后,写个几千字一万字的检讨,好好分析一下,为什么他们这么多人在这里,依旧不能让国库充实起来的原因。
【府兵制最大的好处是,国家不用再养兵了,这大大减少了国家的财政负担。那这个负担转移到了谁身上呢?转移到了府兵的身上。这种负担不仅仅是他们需要自备武器的负担,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家军事情况的不断变化,他们的负担越来越重。】
【按照唐律例的规定,成年男子二十岁开始服兵役,六十岁免除兵役。服兵役是义务性质,每一年都要有几个月义务劳动的时间。他们的兵器、铠甲、食物,都需要自己准备。】
【这样兵农合一的模式,在规模较小且战争并不频繁的国家是容易实现的,但是唐朝人口数量不断攀升,并且在唐高宗和武则天时期,战争的次数较之以前大大增加,但战争胜利后的赏赐力度却远远不如曾经了。】
【这些府兵在一个又一个血淋淋的事实面前看清楚了,去了战场是不一定能活下来的,就是战争结束后侥幸活下来,身子也受了重伤,能回家安稳种地的时间也不多了。】
【地种不好,收成就不好,收成不好,就没有钱,没有钱就没有去战场的兵器,要想获得钱,最后只能把地给卖了。那卖了地,还能从哪里赚钱呢?于是府兵只会越来越穷,他们不仅仅穷,生命也受到了严重的威胁。所以在这个时候,已经没有人再愿意去当府兵了。】
【到唐玄宗李隆基执政的时候,无兵可召的情况已经十分严重,甚至调不到最够的人手到长安当宿卫了。】
[原来这才是姚崇在开元初年,在“十要事说”里禁止穷兵黩武的原因啊。]
[在开元初年,姚崇就看到了府兵制背后的危机了。]
[可惜当时没有什么好的处理办法。]
[博主说到府兵制,张说是不是做了什么改革缓和了朝廷和士兵的矛盾啊?]
[这么看姚崇和张说好像是在传递接力棒。]
[姚崇发现问题,却没有好的办法,所以只能让李隆基在开元初不要打仗。]
[开元中期,接力棒就传到张说的手上了。]
[姚崇未完成的课题,希望张说能给画上一个完满的句号吧。]
朝廷上的气氛瞬间就凝滞下来。
讲到战争,众人不免联想到百姓流离失所,去无可去的场面。
那些身受重伤,侥幸或下来的士兵,尽管返回到家乡,可能也没有几年活头了吧?
原来早在十年前,姚公就已经具备此等前瞻性了。
亏他们只抱怨无人应官府号召,而无人去深想其中存在的根本原因。
说到底他们还是活的太安逸了些。
他们完全不知府兵制带来的一连串连锁反应,更不这制度发展至今,造成的严重后果。
甚至于今天,在张公提出改革的时候,还有一些人持反对意见。
应当被反对的哪里是张公的改革啊,应当被反对的是他们啊。
众人闭紧了眼睛,陷入深深的自责懊悔中。
听天幕之言,他们才知道这弊病由来已久,已经存在这么长的时间。
幸好有张公。
幸好张公不像他们,闭塞耳目。
此时张说心里有种其妙的感觉。
“传递接力棒……”
什么是接力棒,就是姚崇递给我的木棒吗?
“开元中期,接力棒就传到了张说的手上。”
这接力棒指的是府兵制,还是整个大唐?
张说隐在袖子里的手颤颤巍巍。
激动的。
天幕把他和姚崇放在一起对比了哎?
而且这对比不似刚刚他和张嘉贞的对比,一个落下风,只为衬托另一个的存在。
天幕的这次对比,是把他和姚崇放在的同样高的位置。
开元初期姚崇。
开元中期张说。
嘿嘿。
张说摸摸下巴,感觉这样一前一后的称呼相当其妙。
那是姚崇啊,那是唐朝四大贤相的姚崇啊,和房玄龄、杜如晦并称的姚崇啊。
现在天幕把他和姚崇放在一起对比,而他尚且没有落在下风。
这是不是说明,他和姚崇还是有一比之力的?
或许后人在选四大贤相的时候,也把他张说的名字罗列其中,但最后经过几番挣扎和对比,姚崇以极小的优势胜出,后人这才把他剔除四大贤相之列。
是这样的对吧?
张说又开始做梦了。
事实上,张说和姚崇斗了半辈子,但张说心里是清楚的,他确实是比姚崇差那么一点的。
补上那一点的差距,始终是他心里的执念。
姚崇把“接力棒”交到他手上,那他就会好好拿着。
【在这个时候,张说又开始向李隆基提建议了。既然府兵制的免费兵招不来了,那就花钱雇吧。只要身体素质过关,就不要管出身经历了。把义务兵变成一份职业,只要我们给钱,就总有想赚钱的人来应聘。】
【张说这个提议的效果可谓是立竿见影。唐玄宗派人在长安附近张贴通知,果然有很多年轻体壮的年轻人来报名,短短八个月,招募的人数就达到了十二万人。而这十二万人的选拔标准是身体素质,所以他们的质量和之前的府兵相比,是大大的提升了。】
[张说挺能干的。]
[上天能派一个张说来帮我干活吗?感觉他很有用的样子。]
[这样的宰相,李隆基我劝你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