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日化1981 第34章

作者:大江流 标签: 爽文 升级流 年代文 成长 穿越重生

  “所以,我冒昧地来信,想要请求你帮我一个忙。我有一个机会,可以成为南河电影制片厂的演员。我认为演员可以让自己出现在大屏幕上,有更多的人可以看到我,我觉得这是个不错的出路。可是我的父母却认为,没有任何工作比当工人强,他们不同意我当演员。”

  “小鱼儿,你看过那么多书,读过那么多文章,请问你了解演员这个职业吗?请问你认为真的只有工人才是最稳定的吗?请问,如果是你的朋友你的姐姐妹妹的话,你会推荐他们从事这个职业吗?”

  “很冒昧的打扰你。可我真的需要一个答案,盼复!你最亲爱的笔友:尤雪丽。”

  周渔是见过尤雪丽的,的确很漂亮。

  尤雪丽会得到当演员的机会,这在八十年代并不稀奇,很多演员歌唱者本职都是工人,只是抓住了机会,走到了荧屏上。

  但周渔万万没想到,自己只是为了宣传平菇,开始了投稿,后来又因为村里的孩子们抄写文章后,不但字越来越好了,语文成绩也上去了,才坚持下来的事情,居然让尤雪丽这么认真地对待。

  她能感受到信中尤雪丽的迷茫和真诚,周渔一时间却也不知道该如何回复。

  她干脆拆开了第二封信,来自肥皂厂的莫芳芳。

  只是周渔没想到的是,她这次又收到了一封求助信。

  莫芳芳这样写道:“周渔你好,你可能已经不记得我了,我是跟你在百货公司前卖过香皂的莫芳芳。我是在看南州晚报的时候,发现了你的照片,将你认了出来。我这才知道,不过百余个试管,你居然做成了这么大的事,恭喜你,祝贺你!”

  “当然,这次冒昧的写信,并非为了叙旧或者推销生意,是我真的有事相求。你知道的,我是肥皂厂的技术员,但你恐怕还不知道的是,我爸爸是肥皂厂的厂长。最近两年来,南州肥皂厂的效益每况日下,已经到了发不出工资的地步。”

  “我们开始是以为产品出了问题,11月的时候,我们请了南河省日化厂的专家们来会诊,给我们提意见,进行校正。我们改变了肥皂的包装,可是无济于事。12月份,我们的肥皂依旧无人问津,可以这么说,我们厂今年别说发年货了,连工资只能发出半个月。”

  “这个时候,我爸爸从报纸上看到了关于你的文章,他认为你思维敏捷,是一个很会销售的人。他认为,既然不是香皂的问题,我们厂应该是销售的问题,他知道我认识你后,想请你帮帮忙,给我们提提建议,看看能不能进行挽救。”

  “这个提议非常冒昧,但我们真的是没有办法了,请您莫要怪罪,盼望您的回复。莫芳芳于肥皂厂。”

第28章

  80年代, 写信是人们主要的联络方式。

  无论是交笔友,或者是给报纸上的人物写信倾吐困惑都是很常见的事情。

  周渔猜测,是因为人们的视线太狭窄了。

  这会儿电视机不普及, 广播报纸内容非常有限, 并不能细化到去解决某个人心里的困惑,而交通还不发达, 人们生活还不富裕,更不能通过去看一看来了解心中的疑问。

  最重要的是没有网络,纵然上面的信息驳杂不堪,但不可否认的是, 网络上仍旧有着一波又一波的热心人, 他们分享知识分享经历, 他们想尽办法用理论用经验去告诉你,应该怎么做!

  没有了这些, 困惑的人们只能通过给陌生人写信的这种方式,来抒发来求助。

  所以,即便周渔只是上了一次报纸, 但她可以预见, 在一段时间内,这样的求助信件并不会少。

  不过现在, 她先需要处理眼前的两封。

  肥皂厂的这封显然对于她来说更重要,毕竟终于可以摸到日化这个行当了, 而不是一直在种蘑菇。

  其实上辈子, 华美已经是公司了, 可她还是喜欢人们喊她周厂长,她就是喜欢这种干实业的感觉。

  但一人好改一厂难变,周渔只写了一封回信, 是给尤雪丽的,至于肥皂厂,她并没有贸然答复。

  这几天,尤雪丽每天都很着急去上班。

  尤妈妈都有点怀疑:“是不是谈恋爱了?”

  尤爸爸也有点疑惑:“不能吧,听说王主任家的老二已经不追了,最近没听说还有谁呀。”

  一提这个,尤妈妈就烦:“你说孩子长得好看也不是好事,明明一次都没谈过呢,外面传言的男朋友都一条街了。现在又要去电影厂,当演员是风光,可是南河制片厂什么样子你也知道的,就是拍纪录片的,这几年都不拍了,突然又说拍故事片,我有点信不过。”

  “调去了,拍完了,万一后面没活呢。那边可是清水衙门,咱们化工厂却是别人想进都进不来的,那不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尤爸爸也同意,但也说了:“还是看孩子吧,她要真喜欢,也不能使劲拦着。你看你非让她当广播员,这一年多难受!”

  尤妈妈可不同意:“一开始是不愿意,可这两个月不是挺好吗?他们都夸她读的文章好,长见识,听得懂。要不是她干得好,怎么可能被选送到市里参加广播员大赛,被电影厂看上了,这说明我当初选择没错,咱们厂哪里有比广播员更好的位置。”

  “她学化工的,你真让她下车间。漂亮的花朵去了两年就不漂亮了!”

  尤妈妈总是振振有词,尤爸爸觉得她说不全对,可又不好反驳,只能穿上衣服,一路尾随,看看是不是又有新追求者。

  好的留着,那些小混混们都得赶走!

  哪里想到,尤雪丽骑着自行车,路上根本就没停留,直接到了厂里的收发室,他远远地就听见尤雪丽兴奋地说:“真的啊,快给我!我终于等到了。”

  尤爸爸心里顿感不妙:坏事,这次这个有文化,会写信!

  尤雪丽可不知道她爸怎么想,她自从给小鱼儿的信寄出后,就一直在期盼着对方的回信。中间她还收到了一封小鱼儿的投稿信,白高兴了一场,后来算一算才发现,这封投稿信寄出的时候,她的信肯定没到呢,就又起了希望。

  如今终于收到了,她简直等不及,连自行车都不骑了,把信撕了开,单手推着车子边走边看。

  信纸上第一句话就是:“尤雪丽:展信佳!”

  这是跟以往投稿的抄录笔记完全不一样的字迹,很漂亮却带着锋芒,不过尤雪丽并不意外,因为小鱼儿每次寄来信件都有五六篇稿子,各种笔记都有,但能看出来,都是孩子的字。

  她猜测,小鱼儿家里应该有很多弟弟妹妹,小鱼儿八成和她一样,很善于压榨弟弟妹妹。

  但随后的一段话让尤雪丽停了下来,上面写道:“我先自我介绍一下,我是周渔,也是你的笔友小鱼儿。如果你看了最近的报纸的话,应该会认识我。在回答你的问题前,我必须坦诚一件事,当初给你邮寄摘抄稿件,其实我是有着目的的,并非是文学发烧友的分享。”

  尤雪丽突然想到了刚开始那些关于蘑菇的文章,还有门口开始卖平菇时,不少厂里的职工去买的原因都是:“谁让你读的文章把蘑菇描写的这么好吃,孩子非要啊!”

  她从来没有想过这一层,可这会儿她才回过味来,这世界上的事儿哪里有这么巧?这都是这个叫周渔的家伙的安排!

  这不是利用她吗!

  她气得不想看了,推着车子往前走了好几步,可随后又想到,人家周渔可从来没有说这些稿子是让她读的,是她觉得好才读的,更何况,论起来,自己也是受益良多,这两个月受到的表扬还有拿到的机会,虽然不能全部归功于这些文章,但起码是她不排斥当广播员才得到的。

  她还一分钱稿费没付!

  尤雪丽想了想,又停了下来,站在原地将信件读完。

  周渔给她道了歉,又写道:“你在信里问我,是否要选择去当演员。我没有跟你相处过,也不曾了解过南河电影制片厂,所以我并没有办法立刻给你任何建议。如果你愿意的话,我们可否能在你去制片厂学习表演的时候见一面?”

  尤雪丽有点犹豫,她可以去征求一个陌生人的建议,可如果要见面,却有些不敢。她不知道周渔是男是女,是个什么样的人。

  好在,她很快发现信封里还有东西,本来还以为是这次的投稿,可是拿出来一看,却是一张南州晚报,她慢慢打开,就瞧见了二版一整版的报道:“十万斤售罄——记蔬菜公司个体户周渔吴县之旅”,而配图是一张周渔的正面照片,上面,年轻的姑娘正冲着她微微笑着。

  尤雪丽似乎一下子就记了起来,这不是那个在宿舍门口卖蘑菇的姑娘吗?她那会儿人就觉得这姑娘可真好看!

  居然是她!

  那如果是她,尤雪丽就觉得这见面没有什么障碍了,她几乎的欣喜地将信纸叠好装进了信封里,然后高高兴兴骑着车子上班去了。

  她要立刻回信:她愿意!

  倒是尤爸爸更愁了:你看看他闺女看了信之后,一会儿皱眉一会儿高兴的样子,这是个高手啊!

  周渔哪里知道自己被人误会了。

  她这会儿在给蘑菇批发门市部定装修——十万斤的合同签出来,自然够格开门市部了。更何况,他们今年还给南州预留了一万斤平菇。

  对于这一万斤平菇,蔬菜公司管理菌菇的联营公司本想着是直接收过去,平均分给下属各门市部,不过周渔没同意。

  这样做周渔最省事,只要把货送到就能拿到钱,但这已经是1982年了,蔬菜供应制度马上就要进行大幅度改革,买卖蔬菜也要变成市场经济。

  到时候,所有的人都可以卖菜,蔬菜门市部会消失,农贸市场会兴起,谁想卖菜就能卖菜!

  只卖给蔬菜公司积累不下任何名声。

  而现在开蘑菇批发零售门市部就不一样了,趁着大家都买不到,让他们跑顺腿,以后他们只要想起蘑菇,想吃蘑菇或者做蘑菇周边生意,都会记得他们的门市部的。

  更何况,周渔还想趁机做超市。

  所以申请到资格,周渔直接一口气要开五家。

  这个门市部,蔬菜公司只批准不提供任何资助,所以选址到哪里,怎么装修,什么时候开卖都是周渔说了算。

  周渔的意思是,城西的化工厂宿舍这里已经形成了记忆点,必须有一家。利民餐馆在市中心,可以在这里加一家,还有三家,分别设在城东城南和城北。

  这样虽然只有五家,但整个城市自行车半小时车程内,肯定能买到他们家的平菇,是比较合适的距离了。

  若是前几年,根本没人租房子,好在,这两年国企实在是不景气,为了增加收益,很多国企都开始砸墙破院,将临近街道的屋子拿出来进行出租。

  所以周渔很快就租到了五间屋子,至于装修,虽然他们有周远征这样的熟手了,可周远征的大棚建设队太忙了,周渔还是从其他村找的人,按着她的规划,统一了标准,帮忙抹了腻子,刷了大白,顺便做了货架和一水的红色招牌,上面一律写着梅树村蘑菇批发零售门市部。

  唯一不同的是,每个店铺下面都有一行小字,譬如化工厂这儿的,就叫城西分店,利民餐馆这里的,就叫市中分店。

  用帮忙装修的木工话说:“还怪会弄呢!”

  他们忙起来,周渔则去了一趟利民餐馆,姜桂香瞧见她就说:“我昨天去看你们那个门市部了。”

  市中店离着利民餐馆就几百米,是最中心的位置。

  但姜桂香也有想法:“但这个地方,家属院少,都是出来逛街的,买菜的人少,别人来批发也多绕路,怪不合算的。”

  她盯着周渔:“你不会是有其他想法吧。”

  姜桂香其实是没看出任何门道,不过她觉得周渔是个脑筋活络的人,不可能想不到这些问题,所以问一问。

  哪里想到,周渔竟然真的点了头:“是,我是想卖菜的同时,也卖点其他东西。”

  个体户营业执照上面写的可是食品,也就是说,周渔可以卖各种吃的,不限于蔬菜。

  周渔问姜桂香:“我听伍总说,今年副食券就放开了,我想进点酱油醋这样的调料品,还想卖点小零食小糕点,你知道怎么进货吗?”

  利民餐馆对这个最熟悉了,姜桂香立刻说:“这个你问对人了,交给我。过两天我们商务局有个订货会,是为了明年商务局下面这些便民店面订货开的。食品厂,调料厂,日化厂都会来。我可以带你进去看看,现场订货不可能,不过,我知道他们住在哪里,晚上我带你认认人,私下签合同就行。”

  这可帮了大忙了。

  周渔连忙道谢。

  姜桂香是真佩服周渔,“这才刚有眉头,你也不怕被查。”

  周渔就笑着说:“这是早晚的事儿,早做早占据市场。查的时候小心点就行了,所以得找灵巧人帮忙卖货。”

  一提灵巧人,姜桂香就想起了自家大外甥,那可真是一等一的灵巧人,他也是天天倒腾东西,不过本钱少,他又是独子,家里根本不准往南方跑,姜桂香有心帮忙,也就认识一些卖酱油醋的,现在天天批了酱油醋去乡下卖,赚不了多少钱,还冻得要死,老受罪了。

  她看着周渔,不由动了心思,这多好的大腿啊。

  要知道,从周渔带着草菇跑到利民餐馆推销,姜桂香就知道周渔必定前途无量,可她是真没想到,周渔会这么厉害,如今让她推荐大外甥,她反倒是不好意思了,好像沾光似的。

  只说周渔的店:“你要是卖这些东西倒是不错,以后肯定是越发宽松,很多东西都不用票了,大家都是哪里方便往哪里买,你这几个店位置都好,差不了。”

  “你可是真动的快,很多人都没反应过来呢。”

  她犹豫,周渔看在眼里,并没有点明,只是说:“这酱油醋副食什么的,我也不是很懂,你要是能帮我把把关就好了,如果有人推荐,务必推荐给我。你也知道的,我们村子里都是种地的,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不懂这些。我真缺能人。”

  姜桂香就觉得周渔真神了,眼睛亮起来,“我那个大外甥你还记得吗?叫王建的。”

  “记得,那位托儿。”

  这么一说,姜桂香就笑了,“对,他现在就往乡下卖酱油醋呢,他这人很灵活,对这些也懂,你要是愿意,订货会见人的时候,我带上他,你瞧瞧。”

  周渔就等着这位的,说真的,上次一见周渔就对这个灵活的托儿很感兴趣,只是一直没机会认识,也没地方用,如今天时地利人和,多好!

  周渔立时应了,“好!”

上一篇:病弱女配和男主HE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