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木儿
吕不韦皱眉,语重心长:“儿呐,宫中并非如你所想,大王亦非孩童,许是一句话不对,便是泼天大祸!你呢?曾与大王和长公主在邯郸数年却不曾谋面,此时你贸然而去,难不成能得了什么好?你是怕他们不曾忘昔年被你慢待之事?”
吕三子:“……”
吕不韦摆摆手:“去吧!先进学,莫要心急。”
吕三子不敢反驳,退了出来。
出门见嫪毐等随从一脸期盼,他便不悦:“怎的?想领攀高枝?”
“不敢!不敢!”
吕三子正要走,迎面便碰上樊於期:“樊将军,今日得空?”
樊於期是来求见丞相的,今日将军有所命,后日护送太后去先王陵。得此信儿,他需得告知丞相一声。
见是公子,他忙笑道:“某先去见丞相,稍后便去给公子请安。”
“好!我等着你。”
吕不韦纳闷:“太后出宫?为何?”
“据说是太后思念先王,想去陵寝祭拜。”
吕不韦叹气:哪里是太后思念先王?只怕是宫中设宴,太后不出席不合适,可出席……以太后那做派,失礼于人便不好了。那便不如打发出去,彼此皆安。
至于赢傒为何派此事给樊於期:“莫要多虑!太后与宗室不和,宗室之人亦是避太后唯恐不及。你用心护卫便是,莫要出了差池。”
“诺!”樊於期问:“丞相是否另有交代?”
“传言纷扰,瓜田李下,本相需得交代甚?无瓜葛最好,你只管尽忠职责,与旁事不相干。”
“诺!”
嬴政确实怕太后失礼,尤其是当着诸国前来效忠的贤才,更怕太后在宴席上说出不合适的话,做出不合理的举动来。
既然思念父王,那便出宫去吧。着人护送便是了。
桐桐手里拿着名录,——记住,这宴席排序需得费心。
而今待客,礼仪要求极多。以她的习惯,那就是进门就是客,无分贵贱。可现在不行呀,人家动辄说什么当以上宾待之。
意思就是客人分三六九等,分错就出事了。
像是吕不韦这种招揽门客的,有些人住上舍,有些人只配住下舍。上舍一人一间,陈设齐全;下舍乃大通铺,无甚讲究。
只摆弄这个,就给桐桐整的焦头烂额。
宫中的请帖送出,咸阳城中士子们奔走相告,十分热闹。
在这热闹之中,太后出宫,护卫威严,一行出了咸阳。
樊於期回头看看坠在最后,要去’巡查‘铺子的三子,面色有些无奈:竟是真的跟来了?
第743章 秦时风韵(70)三更
咸阳宫设宴,贤达尽皆入宫赴宴。
嬴政居于王位,任由人打量:“……秦国求贤若渴,得贤才,秦国如久旱遇甘霖。无论诸位之前因何而来秦国,无论之后诸位因何而离秦国,寡人皆感念诸位能来赴宴。此宴,唯盼诸位畅所欲言!今儿宾客,无论身份、无论年纪,尽皆寡人之师。所言无论利弊,言者不论罪。”
此话一落,大殿之中便是一声声喝彩之声:“彩!彩!彩!”之声不绝于耳。
李斯举起酒杯:“诸位!诸位!请听李斯一言。”
他甩动广袖,站起身来,大殿中顿时一静。
李斯朝上见礼:“大王、长公主、丞相,鄙人李斯且有一言。”
嬴政一脸兴味:“李斯先生之名,如雷贯耳。文渊侯与长公主举荐,丞相亦是赞赏有加,先生直言,寡人洗耳恭听!请!”
李斯一礼,站在大殿中慷慨而言:“秦国百年奋发,而今,已为天下之霸主。霸主,虚名矣。李斯来秦,非看中霸主之名。这一年于咸阳城中,李斯用心观察,越发笃定,灭六国,安黎庶者,非秦莫属。为何?秦有历代先王之积淀,秦有沃野千里,秦有锐士百万,秦能赏罚分明,秦有明君强臣!这般之大秦,放眼天下诸国,谁可与之抗衡?”
说着,便又朝上首一礼:“李斯,愿辅佐明君,以图天下一统,消亡战祸,造福黎庶。”
吕不韦看向此人:此乃溜须拍马之词,歌功颂德以求晋身。此人名利之心,颇盛!
桐桐的手指点着膝盖,觉得甚有意思。李斯此人,很适合官场。与之相比,在场的许多人皆不如此人。在士子看来,谄媚之语非贤士所为。
那边嬴政一脸笑意,正要说话,就见一小童站起身来。
桐桐低声跟嬴政介绍:“此乃甘茂之孙,甘罗!”年岁没比嬴政小多少,但身高差距极大,没发育起来的小男孩长甚模样,此子便长甚模样。
只是脸上颇为机灵,处事不惊不乱,在这大殿之上,敢在李斯说完之后站起来,一副要反驳架势的,他乃第一人。
嬴政饶有兴致:“甘家亦是名门,你为名门之后。甘茂曾为秦相,而今,他可好啊。”
甘罗一礼:“回禀大王,祖父身不在秦,却日夜思念秦国,去年成疾,已然病逝。”
嬴政便跟着一叹:“想当年,甘丞相亦是为魏冉所害,而今想来亦是唏嘘。能再见甘家后人,寡人不胜欢喜。”
吕不韦:大王丝毫不提当年甘家支持的本就不是赢氏这一支!一切过错,皆为魏冉所犯。魏冉乃宣太后同母异父之弟,外戚也。
处处彰显不计前嫌……大王愈发有王者姿态了。
甘罗深深一礼:“谢大王。”说着,就看向李斯:“小子有一言,想请教李斯李先生。”
嬴政伸手:“请!当辩则辩,不必顾虑。”
甘罗便问:“李先生,敢问秦国而今共有多少人口?”
李斯回道:“男女老幼,大致五百余万。”
桐桐的手一顿:是的!巍巍大秦,后世说起来气魄极大。可秦国上下,只有五百余万人口。而这,已经是七国中人口最多的国家了。
像是后世那般,超过五百万人口的城市就有九十余个,这是不可想象的。
多少个城市人口都是千万人口级别的。
可而今呢,霸主一般的秦国,只有五百余万人口。
甘罗就说:“五百余万人,占天下人口的十之二三。齐、楚乃秦之外强国,人口皆不足五百万。更遑论小国如韩国,是否有百万人口,亦不可知。”
说着,就问李斯:“五百余万人,养百万锐士。即每五人需得有一人入伍,四人供养一人。而四人中,尽皆老幼妇,可堪重负?请先生作答。”
嬴政顿时坐直,秦国民生艰难,艰难在何处,就艰难在此处了。甘罗所言,正中要害!
他看向李斯,听李斯如何说。
李斯道:“当以六国流民来补充。一路走来,荒地无数,只要有人垦荒,便可补充不足。”
甘罗又问:“开荒到收获,几年?这几年流民以何来养?请先生作答。”
开荒耕种困难,收成少。莫说上缴,便是自养自身都难。若是顿顿饥馁,何以留住流民。此时,流民不仅不是助力,甚至可能是祸端。
李斯笑道:“秦国坐拥关中八百里平原沃野,后占巴蜀天府,有备而无患。兴水利,而重农事,何愁无以养民?”
嬴政笑着点头,对谁的话都没有评判。但是他心中给了评价。
李斯之才,不在一事,他只善于统筹。
民事事务,驳杂纷繁,他一知半解。
诸如田亩收成几何,民用几斗可为养,甚至于水利如何灌溉,这些,他一盖不擅长。
他之长处,在于纵观全局,把握走向。此才可用。
甘罗有口舌之利,乃邦交之才。
人无全人,才无全才,都好!
嬴政就笑道:“宫宴之前,吕丞相将诸位贤才编纂文章,择篇目送于寡人一阅。寡人记得有这么一句,’人固难全,权而用其长者,当举也‘,此文甚好!当喝之以彩!”
“彩!彩!彩!”
大殿之上,尽皆喝彩之声。
桐桐默默点头,这话的意思是说,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当权衡其能,善用其长处,此乃举才用才之良法。
稍一静下,甘罗又道:“小子于丞相府中,亦得以弘文,欲诵于大王一听。”
“请!”
甘罗袖子一甩,看向穆歌,朗诵道:“明君者,非遍见万物也,明于人之所执也……有术之主者,非一自行之也,知百官之要也……”
桐桐一愣,此文收录在《吕氏春秋》里!此时,《吕氏春秋》还未曾编纂完成,只有个别篇目。
吕不韦修此书,那就是无命题作文。你们就写吧,大致的思想就是这个样子,你们擅长写什么就写什么。
写好了,给他看,他觉得好了,便收录进去。就是这么编书的。
这一篇可以说把吕不韦心中所想展现了个淋漓尽致,它的意思是:一个君王如何能成为一个圣明之君呢?那就是不一定非得什么都要管,什么都要见,做君王只要提纲挈领就好。君王不用事事都管,只要管理百官即可。君王所管事情越少,国家就越是太平。
大致就是这个意思,这不就是叫国君别管事,有事交给大臣便好嘛!
整个体现的就是一个思想——无为而治。
历史上,吕不韦将此书中的篇章陆续进献给嬴政,叫嬴政学习此书上的治国之道。十几岁的少年,正是学习、吸收知识的时候。其实好些人到了二十来岁那个年纪,不也是三观塑形期嘛。接收了什么知识,大致就学成什么样子。
嬴政从十几岁,到二十来岁,都在被吕不韦用这样的思想影响着。
叫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嬴政未受影响。为了亲政,嬴政表示会按照《吕氏春秋》的治国思想去治国,吕不韦当时为什么就信了,且坚信不疑的还政了?
就是因为他真的影响了对方很多年,他没想到嬴政一点没受其影响。转脸便被反噬,落了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嬴政吸纳里吕氏春秋里很多精华,但有损他统治的,他一盖没接收。
其主见,其毅力,实属罕见。
甘罗背诵,滔滔不绝。
穆歌一脸的赧然,未曾意识到这文章在这样的场合背诵出来,代表着何意。
甘罗此子,锋芒太盛,有咄咄逼人之势。
李斯看看甘罗,转脸又看吕不韦,再看看坐在上首听的煞是认真的秦王,再看看长公主嘴角挑起的那一丝笑意。
此刻,他心中洞明:许是取吕不韦而代之之时日不远了。
治国理念不同,君相不契合,如何能长久?
此大秦,非留不可!
甘罗背完,穆歌一躬到底:“竟是不知甘公子聪慧若此,有过目不忘之能。”
“过奖!过奖。”甘罗说完,看向韩非:“韩国公子与穆先生同门,亦与李斯李先生同门,为何一语不发。”
上一篇:穿越古代被迫成为联姻工具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