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你就不行之新征途 第742章

作者:林木儿 标签: 强强 重生 历史衍生 励志人生 正剧 穿越重生

  秦国而今是不以为意,可一旦久攻不下,必选水攻。

  再则,秦国用水攻乃是有先例的!当年白起攻打楚国,只七万人将楚国逼的迁都,国力大损。如何做的?便是挖渠,引长江之水灌之!而后大胜!

  所以,莫要小瞧人!魏王现在的心态就是:我便是死,我也要蹦下你的大牙!

  人一旦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魏王站于城阙之上,手里拎着长剑,远眺秦国。

  嬴政小儿,寡人于此等着你!

  今日,乃寡人之豪赌。

  赢了,国存;输了,国亡寡人死。

  便是不敌,我魏国亦要重创于你。数十年,受你秦国欺压之气,无从宣泄。寡人若非为魏,何以忍气吞声。既然忍辱不能使魏存,那便誓死以战。

  宁死,绝不降。

  龙阳君站于君王身侧,默默无言。

  魏王回头看他:“可曾惧怕?”

  “不!”

  “大梁城城池坚固,岂是那般容易攻破的。”魏王轻笑道:“再则,秦军之将领,攻城战法,寡人尽知。若来攻城,必叫它损兵折将。”

  龙阳君颔首:“臣陪您。”

  桐桐在家里对着舆图,几番思量。最终还是进宫:“此一战,能否准我来领兵?”

  嬴政:“……”密报与领军截然不同。

  “秦将攻城之法,天下尽知!反之,我秦国近些年与魏国甚少直接交手……”都是对方割城,姚贾、甘罗等人,上门讨要,袖子一甩,脸色一沉,城池便到手了。

  谁跟他们真的交战过?事实上,衍氏若不是用火攻,这个城池当时就不好打下来。

  可见,魏国对应付秦军攻城,是有一套自己的办法的。

  攻衍氏用火,攻大梁再用水?

  除此之外:“除非换将!用新的打法与之交战。”

第808章 秦时风韵(135)三更

  魏王是真欲拼命!集结魏境之兵力,又招募魏国上下男丁,大梁城中有将士四十万!黎庶子民尽皆不算在内。

  而秦国有多少兵呢?

  灭国之兵,嬴政有五十万。而这五十万,迄今还有十万在赵国。

  便是赵国平定之后再攻打魏国,这也是疲惫之师,需得休整。于是,可调拨兵马为二十万!

  攻城难呐,一般情况下,需得攻城人马为守城人马两倍,这还得看这个城池能不能打下来。可而今呢?攻城之人二十万,守城之人只兵卒就四十万。

  历史上,是王翦之子王贲率军二十万打下魏国,用的就是水攻。而魏国也确实是把魏国境内的男丁几乎都集结起来了,全在大梁城内戍守。

  如此悬殊,对方固守城池,怎么打?

  战损过大,王贲便引黄河水,泡了大梁个月,将大梁城防给泡塌了,水漫入大梁城,使得城中伤亡无数。

  试想想,这得是多惨烈一战。

  这么些人在城里,无供给,守孤岛一般。

  吃甚?战死之后,人埋在哪里?是否有疫病蔓延。

  人若病了,妇人要生孩子了,这些上哪里就医?

  史书上一句围困数月,可在而今,那是数十万人一日一日苦熬。

  桐桐就说:“李斯责备我妇人之仁,可大王,若牧生民真当牧牛牧马,岂能长久?”

  嬴政未言语,阿姊在说儒家的’仁恕之道‘。

  文渊君一力推墨家,墨家之功,显而易见。

  秦国以法治国,李斯为法家门徒,力主法家思想。

  阿姊说’仁恕‘,此乃儒家之精髓。

  而吕不韦所倡导者为杂家,杂家’兼儒墨,合名法‘。

  朝堂之上,已隐隐有治国之策的争端。

  李斯对阿姊的反对,反对的是儒家!阿姊未受教于儒家,可其本身所行所为,尽皆儒家。

  嬴政未曾反驳:“阿姊,此事不急!”若此时这般提出来,李斯必反对。

  李斯不是一个人,李斯代表的是朝堂中法家之人。

  桐桐点头,是不急!

  不急她就先出宫了,别耽搁人家的事吧。

  嬴政想起来了:“赵国那个赵高……我见了。”

  桐桐看他:“如何?”

  “此人精明,擅察言观色,然……此人于朝为官,绝非良官。吕不韦、李斯等人皆有主张,此主张无论是否在理,是否和时宜,尽皆为安天下。而李斯此人,无为天下之下。”

  嬴政不喜此人,“偏此人功劳甚大,如何安置?”

  桐桐看他,你想怎安排?

  嬴政促狭一笑:“教给文渊君,为辅助。”

  “嗯?”

  嬴政’嗯‘了一声:“此人初来秦,做事必是要尽善尽美!战事用不到他,国事他无法为谋,于朝中他急于出头难免生事,那便不如教给文渊君。

  水利事,不怕他生事,此渠乃为造福后世子孙计,需得一劳而永逸。因而,再严苛,亦可!凡涉及后世子孙事,尽皆为大事要事!当以严办!”

  桐桐:“……”所以,两千年后,都江堰依旧在,郑国渠也还在用,万里长城横亘于疆域之上,秦驰道依旧未被草木覆盖,以路之名连接着疆域。

  她不由的看着嬴政笑:“此言定转告文渊君!凡事涉子孙后代,必为大事要事,需得严办。”

  赵国余战,持续半年余。

  直到次年夏末,赵国为迎回赵宗室的抵抗,才彻底被平定,自此,赵国亡,赵郡生。

  嬴政受降,郭开抱着赵迁手捧赵国玉玺,自此世间再无赵。

  郭开自诩为功臣,受降之后,便不愿意被囚禁。

  赵国宗室得被分开关押,譬如赵迁与赵嘉,绝迹不会关押于一处。而囚禁之处桐桐安排,其他宗室需得耕作,此二人身份特殊,年纪又小。他们若不跟其他宗室一处,尚有安稳日子可过。

  将其二人带离,郭开急忙道:“长公主,臣……臣……”

  桐桐摆手:“放他出来。”

  郭开欢天喜地,果然被释放了。他又求道:“臣欲回邯郸一趟,不知……”

  桐桐:“……”历史上的郭开是怎么死的?赵国国破,他归秦。在秦本可过日子,谁知他不舍财,回邯郸拉他积攒的财货去了。

  再次归咸阳的路上,被赵国’劫匪‘所杀!

  所谓的劫匪,尽皆赵国义士,不肯服输的赵国人。这些人于半路上劫杀了郭开!战国末一代奸臣就此落下帷幕,背叛赵国,终被赵国人所杀。

  而今,才解禁,又急着回邯郸?找死……那就去死吧!这等货色,保你作甚。

  只是,当着人暗中跟着郭开,看看谁要取郭开之名。该掌握反秦势力之动向了。

  赵国一灭,诸国焉能不怕?

  楚国无暇他顾,魏国在准备最后的疯狂,齐国本就不欲为战,只燕国此时惶惶不可终日。

  燕王喜坐在王位之上,问诸臣:“而今当如何?燕国灭国之祸,只在顷刻。”

  太傅道:“大王,魏国不是秦之对手,然楚国,非弱敌!再则,赵国猛士极多,灭国之后,必反叛四起。因而,我燕国未必不能躲过此劫。”

  “燕赵比邻,若秦国先攻打燕国,当如何?”

  太子姬丹道:“必不至于……”

  “放肆!你乃嬴政?你怎知他不会?”燕王喜朝着太子冷哼一声:“于国无功,于天下无益,寡人怎生有你这般太子?”

  姬丹:“……”

  有臣子建议:“赵与秦曾联盟,只是赵心怀不轨,此才有了灭国之祸。若我燕国与秦国为盟,我燕国无害秦之心,两国未尝不能为谋!秦要取楚,亦需帮手!秦要镇赵,燕可为之。秦燕之间,尚有可谈之处。莫不如,两国结盟,如何?”

  姬丹:“……”嬴政疯了吗?跟你们结盟。

  太傅看了太子一眼,忙跟大王道:“此不可,徒增笑料耳。况且,秦被赵所背弃,如何肯信燕国之诚意?”

  “以太子为质,足见我燕国之诚意!”

  姬丹:“……”他蹭的一下起身,双目含泪:“父王您早年在赵国为质,而后又去秦国为质……如今,您要再送儿去秦国为质么?”

  “你身为太子,此乃本分!”燕王喜看向姬丹:“何故做妇人样?!”说着,便看向太傅:“你去一趟秦国,谈结盟事!告知秦王,寡人愿用太子为质,以彰显我燕国赤诚之心。”

  太傅看向太子,姬丹缓缓的闭眼,而后转身朝大殿之外走去:大敌当前,舍子以救!父王啊父王您此一生堪为笑谈。

  回到府中,当日自战场上救下他的荆轲、秦舞阳都在。而田光早在秦国了,在秦国作甚并不清楚,再未有过任何联系。

  荆轲拄着长剑,看着亭子中的姬丹:“殿下!”

  姬丹挤出笑脸:“公子。”

  “何故这般模样?”他坐过去,抓了果子在手里扔了接,接了扔,“朝事不顺?”

  “秦灭赵,大王畏惧!欲送我去秦国为质。”姬丹看向荆轲,“若是如此,你我之缘,该是至此结束了。”

  “秦若来,燕举国之兵,焉能惧怕?”荆轲冷笑,“难道燕国无猛士?”

  “力有不逮,无奈之举。”姬丹起身,“我准备些盘缠,公子自去吧!他日姬丹死,公子莫忘前来祭奠。一壶浊酒,两句问候,姬丹亦知公子之情,心必慰之。”

  荆轲不懂其他,只问说:“秦军当真不可战胜?”

  “燕国不敌!”

  “那如何能保燕国,保太子?”

  姬丹笑了,而后摇头:“除非嬴政死,否则,绝无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