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小胖柑
“对,这个酱是用产自中国云南的黑松露制作的。”岳宁笑着解释道。
岳宁记得上辈子,世界上松露最大的产地就是中国的云南和四川。
基于这个记忆,岳宁跟云南和四川的进出口公司商量,让他们帮忙寻找这种当地叫“猪拱菌”的菌子。这玩意儿在菌子丰富的云南都没人愿意吃,毕竟猪拱菌的外观和口感在菌子众多的云南,并不突出。但听说能出口卖高价后,当地立马就派人去挖。刚开始的几批,由于保鲜的问题,整体品质不是很好,后面几批经过协调,保鲜问题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法国黑松露空运到港城,由于季节不同,品质也有所不同,价格在一千到一千五港币之间浮动。而云南产的这个黑松露,进出口公司的同志告诉她,当地收购价格仅仅三块钱一斤,已经有很多人上山去挖了。相关农产品公司收购筛选后运往鹏城,品质很好的也就二十来一斤,折合港币六七十块钱。这些松露除了品质极好的会进入港城市场,用来直接做菜,其他的都被崔记味业收了去,做成了黑松露酱。
炒饭已经做好了,厨师们分装了一次性塑料碟子,请大家品尝。岳宁递给保罗一小份炒饭:“保罗,试试我们的鹅肝和中国黑松露酱做的炒饭。”
保罗接过炒饭,仔细地观察着。鹅肝的油脂渗透进饭粒,让米饭显得更加油润,黑松露的细碎颗粒在饭堆里若隐若现。
保罗尝过鹏城产的鹅肝,他认为比朗德鹅还有一段距离,但是比起法国市面上那些肥鸭肝,很明显中国这里的鹅肝,细腻程度要更好。他给中国送去的鹅肝品评的结果是中上,今天在这里吃的鹅肝,似乎又有了进步。
这个鹅肝脂肪更厚,更加细腻,加上煎制的火候恰到好处,焦香与软嫩并存。
确认了鹅肝,他细品炒饭里黑松露酱的味道,中国的松露酱跟他们法国的松露酱极为相似,又有区别。
“几位,你们觉得这个松露酱味道怎么样?”保罗问几位大厨。
皮埃尔回味着口腔里的味道:“没有黑佩里戈尔松露和勃艮第松露那么强的麝香味,香气又非常复杂,是高质量的黑松露酱。”
朱莉玲在美国经营着高端中餐厅,对中西食材的融合颇有心得。此刻,她却对这口炒饭里的东方松露酱格外在意。当米饭混着鹅肝滑入喉咙时,松露酱的香气并非霸道的冲击,而是像宣纸晕染水墨般层层渗透,坚果香气、大蒜香气、菌菇香气,甚至还有她说不上来的醇香。
她说:“太有意思了,我回美国要用它来做一道中国松露拌面,绝对能让那些吃惯了黑松露意大利面的客人惊艳。”
岩西始终沉默着,直到盘里最后一粒米饭被送入口中,才缓缓放下勺子。他的试吃方式极细致:先单尝鹅肝,再挑出裹着松露酱的饭粒,最后将三者混合咀嚼。
他用法语说:“鹅肝脂肪含量优秀。这个松露的味道,不抢鹅肝这个主角,但一直在。”
何塞小口咀嚼着,仔细分辨味道:“是的,这个松露酱味道很柔和,但又有辨识度,不知道新鲜的松露是什么口感?”
“我冷冻保存了不少,晚上我们仔细品尝。”岳宁说道。
“这个鹅肝也很好,你们不告诉我,我只能分辨这不是朗德鹅的鹅肝,但是我可以确认的是,这个鹅肝的品质已经非常高了。”何塞说道。
岳宁笑了:“我们用本土的狮头鹅育肥之后得到的这个鹅肝,狮头鹅的鹅肝本就以细腻著称,它在育肥之后,比我们之前选送的杂交鹅和宁东大白鹅的鹅肝更加优秀。”
“所以,你们这里的鹅肝价格是?”何塞问道。
皮埃尔笑着说:“杜兰德是他们的欧洲总代理,你问他。”
保罗露出得意地表情:“价格非常诱人。”
陪同的食品展人员过来跟岳宁说:“岳小姐,决赛要开始了。”
岳宁看向几位嘉宾,问道:“我们去看比赛?”
一行人走入《世界中餐厨王大赛》决赛现场,立刻被镜头追随。
看台上,尼古拉斯和范秀琴站了起来,尼古拉斯用粤语叫了一声:“老豆。”
岳宁无奈地笑,范秀琴这个活宝,把尼古拉斯这个优雅的法国小伙带得越来越偏了。
所有人把目光集中到他们身上,皮埃尔跟儿子招呼了一下。他们几个过去坐在除了专业评委之外,最好的席位。
台上上海锦华饭店和港城宝华楼的两组人员已经准备就绪。主持人介绍了今天的选手、评委和嘉宾之后,比赛正式开始。
两队成员先是去寻找食材。上海的张师傅,找了四个带小蹄髈的后猪蹄,拿了十几个咸鸭蛋,就留他的小徒弟继续拿食材,他先返回现场去做准备了。
“张大厨这么着急回来,是今天要做什么大菜吗?”主持人好奇地问。
“不是,是要做凉菜,四个小时的准备时间有点短,不够猪蹄完全冷却。”张大厨解释道。
张大厨把猪蹄放在火上烤外皮,猪皮经过火燎,上面剩余的猪毛可以烧掉之外,还能去除猪皮残留的腥臊味。他将燎过的猪蹄刷干净,放在案板上,拿起菜刀剖开猪蹄,将里面骨头连肉一起拆下来,包括爪子里的小骨头,一张猪蹄皮就出来了。
“张大厨要做酝扎猪蹄?”杨裕合问道。
张大厨笑了笑:“是佛山的酝扎猪蹄给我的灵感,我把酝扎猪蹄的做法融入了我们江南糟货的做法中。”
何塞第一次来港城,以前只是看了电视片里中国厨师的刀工,现在他吃惊地微微张大了嘴巴:“天哪!他怎么能这么快?”
“何塞,你看陈大厨。”皮埃尔早就亲眼见过了,儿子上次回法国,也跟他说了不少中国厨师的绝技,越是跟中国厨师接触得多,皮埃尔发现自己对中国厨师了解得实在太少。
陈锦莹这边,正在片草鱼。她把草鱼从头到尾片,片出来一片薄如蝉翼,长约等一尺的鱼肉。
“陈大厨,您这是要做什么?”有人好奇地问。
“做一道川菜,灯影鱼片。”
金先生对着话筒介绍道:“灯影鱼片,顾名思义,就是这个鱼片要薄到透过灯光。这是一道极为考校厨师刀工的菜品。今天,张大厨也是在展现刀工,佛山的酝扎猪蹄,最难的就是拆猪蹄骨头,通常一个专门做酝扎猪蹄的厨师,一天也做不了十几个猪蹄,短短二十分钟,张大厨已经把四个猪蹄全都拆好了,这个功力到家了。”
只见张大厨把猪蹄骨上的肉和蹄筋都剔了下来,因为是带了小蹄髈,所以肉还不少。他倒入调味料腌制剔出来的肉。再把咸鸭蛋敲开,取了里面的蛋黄。
他的徒弟拿了一把稻草出来,浸泡在清水里。
主持人说:“记得去年这个时候,张大厨参加首场比赛,拿的是粽叶和稻草,今天您没拿粽叶就拿稻草了?”
“上海是江南水乡,自古种稻米,常用稻草来扎肉,扎粽子。”张大厨边说,边把蛋黄放中间,肉和蹄筋尽量包裹住蛋黄,不让蛋黄裸露出来,最后用猪蹄皮卷紧,再用稻草紧紧地捆住猪蹄。
四个猪蹄扎好,他将猪蹄放入锅里,加上调料和带来的老汤炖煮。
陈锦莹那里鱼片也已经片好了,吴志海正把鱼片放进烤箱。
主持人问他:“吴大厨,你这是?”
“要把鱼肉收干水分,等下炸的时候,才晶莹剔透。”吴志海说道。
主持人往陈锦莹那里看去,陈锦莹正在把吴志海已经处理干净的牛蹄,用张大厨一样的办法,剔除牛蹄里的骨头,留下一层皮,她再把牛蹄骨上的肉和蹄筋细细地剥离出来
观众傻眼了,今天两位大厨是撞一起了?做一样的菜?只是一个用猪蹄,一个用牛蹄?
第303章 龙须鳜鱼
主持人赶忙把话筒转向陈锦莹:“陈大厨,您这是要做酝扎牛蹄?”
“当然不是。大家可还记得,我还在台湾的时候,那场直播。”陈锦莹开口问道。
“记得。”
那一次宁宴和德祥大饭店一起直播,可这与牛蹄有何关联?德祥大饭店在直播里可从没做过牛蹄。
“那一次我做了一道扒熊掌。”陈锦莹说着,把牛蹄和肉放进锅里煮,“那个熊掌是从日本空运到台湾的,可我做的时候,发现那熊掌膻味极重,无奈之下只好用了很多香料去掩盖。实际上,好吃的熊掌,首要条件就是原料好,得是没有膻味的熊掌。遇到有膻味的熊掌,概率大概是一半对一半吧?宁宁说,为了吃一只好吃的熊掌,去碰这个概率,实在不值得。但扒熊掌又是中国宫廷菜里最负盛名的一道菜。所以陆大厨就用牦牛蹄来做赛熊掌。我今天就来做这道赛熊掌,陆大厨做的是红扒,我来做白扒。”
大家听后,都记起有这么一回事。
另外一边,张大厨面前摆着鸡、虾、毛豆、鲍鱼、鸭舌头等食材。
“张大厨,您这是要做什么?”
“我们上海,什么都能糟,我做糟卤六拼,寓意六六大顺。”张大厨乐呵呵地说道。
陈锦莹这边也是摆满了各种食材,让人看得目不暇接。
最紧张的并非两位比拼的大厨,而是岳宁身边的何塞。他首次来到港城,此前对中餐了解甚少。这次岳宁去里昂,做的炖煮菜肴,甚至做法与法餐接近的越南红烧牛肉。今日他才算是真正见识到了中餐顶级厨师的较量,此时两位大厨的准备工作已接近尾声。
此时,镜头聚焦在陈锦莹身上。她正全神贯注地处理着那片已经切好、经过低温烘烤去掉水分的鱼片。鱼片薄如蝉翼,在灯光的映照下近乎透明,仿佛轻轻一碰就会破碎。陈锦莹小心翼翼地从盘中拿起鱼片,将其轻轻放入已经预热好的油锅里。
随着“滋滋”的声响,鱼片瞬间与热油接触,表面的水分迅速蒸发,发出轻微的噼啪声。鱼片在油锅中迅速变色,原本淡淡的色泽逐渐变得晶莹剔透。陈锦莹用筷子轻轻翻动着鱼片,确保每一处都能均匀受热,炸至完美的状态。
陈锦莹迅速将鱼片捞出,放在一旁的漏勺中沥干油分。此时的鱼片更加晶莹剔透,宛如一片透明的玻璃。
陈锦莹拿来秦椒面和四川辣椒面,把粗细两种辣椒面掺匀,撒上盐、芝麻和花椒粉,又舀一勺白酒缓缓浇进去。酒液渗进辣椒面里,将辣椒面打湿。
她往锅里倒入菜籽油,等油温升高,把案板上的葱姜蒜和香菜根放入油锅里,等葱叶、香菜叶变成褐色,陈锦莹抄起漏勺,把葱姜蒜香菜捞得干干净净。她换了铁勺,舀起一勺滚烫的热油,悬在辣椒碗上方。热油冲入辣椒面里,“滋啦”一声,碗里的辣椒面沸腾起来,香辣气息直冲人鼻腔,让人忍不住打喷嚏。
陈锦莹抄起竹筷迅速搅动,碗里的辣子渐渐平静,却愈发红亮诱人。
陈锦莹另外拿了一个碗,加入生抽、白糖、蚝油等调味料,最后再来添上几勺油泼辣子,搅拌均匀。
她将沥干油分的鱼片装入盘中,在晶莹剔透的鱼片上淋上红亮的辣椒调味汁。
她举手示意:“灯影鱼片好了。”
张师傅那边也准备好了,糟卤扎蹄加上鸡、虾、毛豆、鲍鱼、鸭舌头,拼成了一道江南风味的糟卤拼盘。
两道凉菜分别被端上了台。
金先生用银筷夹起一片鱼片,对着灯光一照,油亮的辣汁在透明鱼片上流转。
“赞陈大厨的刀工,似乎有些多余,不过我还是得说,这鱼片薄过宣纸,炸制后还能保持完整,厉害!”
他将鱼片送入嘴中,经过低温脱水后,鱼片明明很脆,鱼肉纤维却很细密,与酥炸鱼又有所不同。
“陈大厨的川菜调味,还带着西北的味道,看来受到宁宁的影响。”
“那是肯定的。”
张大厨的糟卤拼盘刚摆上评委席,黄酒与香糟的清冽气息便飘了出来。六格瓷盘中,糟扎蹄紧实,内圈还嵌着咸蛋黄,其他几样颜色错开摆放。
皮埃尔用叉子叉起一块糟鸡,清香咸鲜带着浓浓的酒味,还有桂花的隐约香气。
“里面添加了什么酒。”何塞问。
“中国的一种粮食酒,半干型黄酒。它里面的另外的风味则是来自于过滤了酒之后,剩下的酒渣,用这个酒渣和香料、调味料化开之后,再沉淀出一种汁水,叫‘糟卤’,用这个糟卤做菜。”皮埃尔跟何塞解释,“是中国一个小片区流行的调味,夏天的风味。”
“确实有特殊风味。你说如果我把这个配方用在青口上,会怎么样?”何塞问。
“会很好吃,但是不是每个人都吃得惯。我在美国也做这个菜,会用章鱼、贝类。”朱莉玲跟他解释。
何塞用叉子叉起一个鸭舌头:“这是什么?”
“鸭子的舌头。”
何塞停了手,朱莉玲跟他说:“很好吃的,你试试?”
何塞正要吃,皮埃尔说:“既然能吃鹅肝、鸭血,为什么不能吃鸭舌头?”
看他们讨论得欢快,主持人把话筒递到他们这边,何塞接过话筒:“这辣味直接、强烈,鱼很脆;这个呢?味道是慢慢渗出来的,越吃越觉得清爽,带着酒香的风味。我觉得都很好。”
第一道凉菜上了,锦华的第二道凉菜很快也上了,依旧是上海特色的凉菜,四喜烤麸。
深褐的酱汁裹着蓬松的烤麸块,花生米、黄花菜和黑木耳嵌在其中,光是色泽就让人食欲大增。
金先生用银匙舀起一块烤麸,四喜烤麸要外面收干,里面汁水充盈,看似蓬松却有嚼劲,越嚼越有滋味,还要有浓油赤酱的咸甜互补。
“张大厨把这道上海的家常凉菜,做到家了。”金先生说。
“谢谢!”
其他人还要评价一番,却见一个白色的大瓷盘被端了上来,现场的观众都坐在远处,刚才只见陈锦莹和吴志海师徒两个脑袋凑在一起,并没有完全看清楚他们做的是什么,现在完全展示出来,整个会场瞬间安静下来,评委们纷纷起身凑近细看。
师徒俩居然拼出了一个京剧脸谱:黑木耳和蛋白勾勒的眉眼凌厉如刀,蛋黄碎屑铺就的额纹透着贵气,卤牛肉雕刻的下颚,莴笋薄片与火腿片一绿一红裁成的头冠,最绝的是鲍鱼切片组成的白脸栩栩如生。
“去年张骏明大厨做了大彩凤。今年陈大厨师徒拿了京剧脸谱出来。这就是宝华楼啊!”杨裕合说道。
上一篇:师父每天求我别破境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