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零:医妻驾到,冷面硬汉宠上天 第26章

作者:逍遥的妖 标签: 强强 年代文 爽文 穿越重生

  吴支书一听顿时眉开眼笑,村里一直还想养头骡子,要是有了畜牧津贴他就可以去镇里批条子了!

  苏桐见大家都喜气洋洋心情舒畅,便笑着对老齐喊了一句:

  “老齐啊!辛苦啦!要不是你给李技术员提了个醒,他还不会这么迅速准确地找到病因,要不这牛还指不定啥时候能治好啊!好了!你赶紧回去休息吧!”

  李技术员一听,得!这小姑娘还真是……这是直接就把功劳安他身上了啊!

  这边吴支书已经一把抓住他的双手使劲摇,“谢谢!谢谢李技术员!可帮了我们村大忙了!一会儿我就去镇上打电话,可要好好感谢畜牧站对我们提供的帮助!”

  李技术员有点懵,看了一眼那个老齐,发现老齐很爽快地放了木叉子回牛棚旁边的屋子去了,根本没在意谁领功劳这件事,走的时候甚至还微微给他鞠了个躬,没有一点不情愿的样子。

  就在大家心满意足地收拾东西准备要走的时候,便听见“轰——”的一声……

  然后牛棚旁边的那间不知算是房子还是棚子的竟然整个地垮了下去。

  垮得太突然,几人都愣住了。

  还是苏桐最先反应过来,“呀!那里面还有两个老头!”

第40章盖屋

  苏桐说完率先跑了过去。

  吴支书心中一紧,这两个老头虽说是臭老九,但要是在这种情况下被砸出个好歹来,怕是村里也脱不了干系!当下也跟着跑了过去。

  苏桐刚跑到棚子面前,就看见两个老头一前一后从垮了的毛毡缝里钻了出来,一头一脸的灰,看上去有几分滑稽。

  吴支书后一脚到,看见两个老头都没事,也是松了一口气。

  “这棚子咋就塌了呢?”

  苏桐边翻着那毛毡边叹气,“这治牛的事上老齐多多少少才立了一功,眼下就没位置住了,这可咋整?”

  随后跑来的李技术员一听这话,忙开口道:“吴支书啊!这棚子也太不结实了,这两位老同志还要照顾牛,没有安身之所可不行!你得赶紧张罗张罗,这大冷天的可别冻出个好歹来。”

  苏桐背着吴支书,转身便朝李技术员竖了个大拇指。

  吴支书听见李技术员的话,一时也不知怎么解释,这臭老九住牛棚可是改造需要,每个村都是这样安排的,臭老九住的棚子能结实到哪里去……

  可今天这情形也确实,寒冬腊月的总不能不给地方住吧。

  这边的李技术员本就才踏上工作岗位没多久,今日出的这趟差又出乎意料地圆满,眼下得了小姑娘的赞扬,只觉得全身充满了为人民服务的热情和信心。

  他想了想开口道:“这样,我给吴支书提个建议,村里应该有土坯和木头吧,帮这两位老同志盖间房起来应该不难,我回去也努努力,争取给云山村多争取点补贴,您这边帮着把这房也盖结实点,看牛用的房子用点畜牧补贴也是合理的嘛!”

  吴支书一听心花怒放,还能多批点补贴?

  这以前想都不敢想啊!

  这老齐简单是福星啊!

  有了补贴,给他们盖间房又算什么!

  他找三两个壮劳力一天工就能盖起来,土坯和木头也要不了多少,大队部后院扔的边角料都够用了。

  吴支书激动地一把握住李技术员的手又使劲摇起来,“都按李技术员的意思办!一定把这事办好!”

  说完,还不忘喊俩老头,“你们还不过来谢谢领导的关怀!这又帮你们治牛又帮你们盖屋的!”

  老齐和老林互相望了一眼,还是老齐上前一步,朝李技术员一板一眼地道:

  “谢谢领导给我们治牛!谢谢领导给我们盖屋!”

  李技术员听到老齐的话尤其高兴,这老头不错,不居功还懂感恩,一定要叮嘱吴支书给他们把屋子盖结实点……

  盖房的事就这么定了下来。

  最后两个老头也没别的去处,只得暂时安排进了苏桐院子里的柴房里。

  虽然是柴房但也是四面有墙的,只是房顶铺的是草毡而已,比他们以前住的那个棚子强得多。

  为此,吴支书再次觉得有点对不住苏桐这丫头,把两个臭老九安排进她那个院子,她都丝毫没有怨言,要知道村里人平时见着他们都是绕道走,生怕和他们有啥牵扯跟着遭殃。

  吴支书和李技术员走后,苏桐瞅了瞅两个老头揶揄道:

  “恭喜啊!很快有新房住了!”

  老林这才嫌弃地看了眼老齐,“还不是得靠我,让他捅个窝棚都不敢,还好我当机立断,直接把顶给掀了。”

  苏桐忍不住笑了,“我让老齐想办法把窝棚弄垮个角就行,哪想到直接就塌了,原来最后是老林动的手。”

  老齐扶了扶眼镜,有些不好意思,“那个……今天……谢谢!谢谢啊!”

  苏桐说能帮他们重盖间屋子,他们也没敢相信,却又不好意思不按她说的来,想着那棚子本就不牢固,捅了就捅了,不行修修再接着住,没料到她说的话……实现了!

  ……眼下,还能搬到她这个院子里来,按身份,他们是不能住这样的院子的。

  苏桐摆了摆手道:“别放在心上,顺便而已。你们也别住柴房了,西屋还空着,把杂物收拾一下就能住人了,比柴房好。”

  这次两个老头却死活不肯了,坚持说住柴房就很满足了,太打眼了反而不好,苏桐想想也有道理,就作罢了。

  苏桐把柴房里的柴火都归置到房檐下,把柴房腾了出来,两个老头也没什么家当,翻开塌了的毛毡翻翻捡捡把能用的都拾掇了过来。

  邢东阳去送李技术员了,苏桐买的东西他都整齐地卸在了院子里。

  苏桐又整理洗涮了好一会儿,才到新归置好的厨房里下了一锅面疙瘩,盛了满满三大碗。

  喊老林和老齐吃饭的时候,那两个老头又露出那副目瞪口呆的表情。

  苏桐道:“咋又这副表情?你们不吃饭啊!你们灶都塌了不和我搭伙准备咋做饭啊!”

  两个老头屋子才拾掇了一半,窝棚塌了那边的灶也跟着塌了,中午这顿饭他们就没准备吃。

  对他们来说,饿肚子是常事,多一顿少一顿的也不算啥,对于搭伙的事更是没敢想,就他们俩那点口粮,跟谁搭伙谁都要倒贴。

  原本想着等下午的时候再跟苏桐说说能不能在院子角落搭眼灶,可这会儿苏桐一喊,本来还没感觉的肚子顿时有种饥肠辘辘的感觉,着实有些不好受。

  老林性子直,这会儿把手里的东西一扔就朝正屋走,“不管了,我饿了!反正欠这丫头也不是一点半点的了,丫头喊吃饭就吃!吃饱了再想以后。”

  老齐犹犹豫豫地,磨蹭了一会儿终究也过来了。

  天气有些干冷,虽然没下雪,但气温高不到哪儿去,折腾了一上午,又冷又饿,这会儿一碗还烫嘴的面疙瘩喝下去,感觉浑身都热乎乎。

  两个老头忍不住鼻头又要发酸,这可是面疙瘩啊!

  他们平日里红薯都得省着吃,都不记得有多久没吃过精细粮了。

  不料放下碗没多久,苏桐又端来两碗黑乎乎的中药,一人面前递了一碗。

  “喝药!”

第41章蹊跷

  老林和老齐面面相觑,都没敢动。

  苏桐没看两个老头的表情,已经走到一边忙着给堂屋的窗户挂窗帘。

  老齐盯着那碗药看了又看,嗫嚅道:“我……我也喝啊?”

  苏桐头也不回地答道:“老林那碗治病,你那碗温补。”

  老林什么也没说,率先拿起药碗像饮酒一般大口大口地灌下,竟一口气喝了个精光。

  老齐这才反应过来,颤巍巍的端起自己面前的碗递到了嘴边,他喝的时候却不像老林那般急切,一小口一小口的,硬是把一碗苦药喝出了佳酿的感觉。

  堂屋靠后墙有扇窗户,玻璃上以前贴的旧报纸,时间久了已经发黄破损了。

  苏桐昨日大扫除的时候就把报纸撕了,今日在裁缝店里买了几块边角料的布头,都是店里花色艳了卖不出去的,用来做窗帘正好。

  锅碗瓢盆一买齐,屋里再归置归置,总算有了个家的模样。

  苏桐拍了拍手,看了看方桌前沉默的两个老头,交待了一句,“好了,我有事出去一下,你们记得洗碗!”

  说完就背上背篓,拿着新买的小锄头出了门。

  快走出院子门的时候,才听到老齐在后头应道:

  “哎哎!我们保证洗干净!”声音还带着明显的鼻音。

  苏桐没有回头,微微扯起唇角笑了笑。

  苏桐并没有上山,而是沿着田埂往村南走去,那边地势较高,村里的旱地都集中在那一片。

  她边走边打量,很快就凭着一大排白杨树找到了村里的油菜地,地里油菜苗还没抽杆,一朵朵趴在地上,远远看去也是绿油油的一大片。

  临到年关,现在地里也没什么活计,三五天才会派上几个人除除草正正苗之类的,来的基本上都是些婶子大娘,男人们看不上这些零散的工分。

  秋玉说,和她一起坐车回来的旺财婶就是在白杨树下的这块油菜地里除完草,回去的时候便摔断了腿。

  苏桐眯了眯眼,在地里转了一圈儿,没发现什么不对劲儿。

  旺财婶住在村东头,她抬头看了看方向,选了条最近的路往旺财婶家走去。

  田埂有宽有窄,常走的田埂中间不长草,泥土被踩得实实的白白的,一眼就能认出来。

  苏桐背着背篓不紧不慢地沿着小路往前走,快到旺财婶家的时候有一个小分岔路。

  这条岔路更窄一点,右边是田,左边也是田,不过云山村是丘陵地带,左边那块田比右边的田低了近两米高。

  苏桐顺着小岔路往前没走两步便发现了旺财婶摔跤的位置,因为那里一大片枯草都被压倒了,连路都踏陷了一块。

  她蹲下去只看了一眼,便发现了问题——这路根本不是塌陷,而是被挖了个缺口。

  路边留着明显的锄头印,翻出来的土都还泛着微微的湿,看痕迹竟然是新的。

  路坡上还长着密密的枯草,小路本就半遮半掩,不细看根本发现不了。

  这寒冬腊月地都冻得生硬,一脚踩空摔下一两米高的坎,不骨折才怪。

  苏桐站起身前后张望了一下,这里离旺财婶家已经很近了,再往前五十米就能到她家的打谷场,但周边几户离得远些,回家根本不用走这条小路。

  也就是说,除了旺财婶,别人回家不用走这条路。

  苏桐咂了下嘴,这就有意思了,旺财婶这跤摔得有些蹊跷。

  看了看表,已经下午三点了,苏桐心里有了谱,便没再往前走,她改了方向往云山走去。

  上辈子她除了学校就是在医院和部队,过的都是集体生活,在物质和金钱没有太大的需求,但现在她需要开始考虑生存的问题了。

  手上还有不到十块钱,家里现在买的粮食也维持不了多久,何况还有两个明显缺乏生存能力的老人需要帮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