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八五,自助粥火爆了 第131章

作者:蒙小茶 标签: 穿越重生

也不知道这几天是怎么了,木瓜丝的订单量陡然提升,之前做的完全不够卖。

很多客户十瓶十几瓶的要,宁愿交了定金排队等货,也要买到她家的木瓜丝,然后苏渺向客户们探了探口风才知道了原委。

原来是丰收食品厂把木瓜丝的销量打开了,但是口味跟不上,一些吃过苏记木瓜丝的食客自觉推荐了她家。

丰收食品厂的木瓜丝降价了一毛钱之后,销量回温了两天,然后又不行了。

因为零售商们的顾客不买账啊!吃过好东西了谁还能将就啊!

管你进价降多少,卖不出去都等于零!

所以大家都蜂拥到苏记来买木瓜丝,连苏元正和苏裕也加入到了制作的队伍中,苏记的名号也彻彻底底的站稳了脚跟。

而丰收食品厂等于花了大价钱大力气反向给“苏记”来了一次大推广,自己付出了成本却吃力不讨好,老板看了看收支报表,果断止损,把木瓜丝业务停掉了。

因着这件事,郑经理在厂子里的话语权远不如前,渐渐被另外培养起来的销售精英取代掉了。

第245章

4月下旬到了壮族人民一年一度的三月三盛会,因是民族特有节日,现在还没有纳入法定节假日中,所以这天是没有放假的。

但是壮族同胞们尽可能的请假,因为他们有好几座山要去爬呢!

其实不止是壮族,三月三也是部分瑶、苗、侗、仫佬、毛南等桂省世居民族重要的传统习惯节日。

在这天里,人们会祭祀祈福、制作美食、走亲访友、以歌传情、娱乐竞技等等。

苏元正也替女儿请了两天的假,店里休息两天,苏家人又要跑回村过节了,真是不好意思,壮族人民真的很爱过节。

明天就是三月三了,到了下午最后一节课苏渺就坐不住了,心都已经飞走了,于是和班主任打了招呼就跑回家去了。

来到汽车站,返乡的乘客乌央乌央的,幸好回宁县的这个班次的乘务员和苏元正认识,硬给他们插队安排了位置。

班车下方货仓堆满了大家要带回家的东西,都是糖饼点心猪肉居多,因为鸡鸭蔬菜在老家是不缺的,他们要带些村里难得的东西。

幸好现在还没有堵车的苦恼,晃悠了一个小时就到了苏家村汽车停靠点。

回来之前给二伯打过了电话,现在他和祥哥都骑着自家三轮车等在这接他们呢!

“来来来!快上车,家里已经在炒菜了,回去就差不多能吃饭了。”

几人分坐在三轮上往村子而去,苏裕将父亲从骑车位换下来,他还能让老父亲辛苦驮他吗?

路过村口小卖部时,苏惠朝里面招手:“大哥!我们回来了!”

二伯父的大儿子苏德志从里头出来,笑道:“你们先回去!我关了门就来!”

苏渺问:“现在志哥负责看店了吗?”

二伯父回答道:“平时都是谁有空谁来看,你嫂子和二伯母做饭去了,把他派过来了。”

过年的时候苏渺在晚会上提的那一嘴,很快被二伯父二伯母付诸行动了。

他们花了一千块钱把整个店盘了下来,虽然那时候里面的商品已经被韦家的亲戚们搬过一轮,所剩无几了,但是电话线可是拉好的。

要知道当时韦家拉这条电话线可是花了大价钱的,还有卖这间小房子的钱也是全算在里面了,只需要自己补一些货品就可以重新营业,划算得很咧。

回家吃过了饭,苏渺就被派到了看火的活计,这已经是最清闲的了,因为别的还有一大堆要准备的呢,那些属于技术活和体力活,都与苏渺这个家中宝贝无缘。

苏渺一边看火一边看二伯父和父亲打糍粑,蒸好的糯米放进石臼中,用大木杵你一下我一下的怼着。

这是个费力气的活,也考验默契配合度,要是节奏和准头不对,说不定两把杵子要打起来。

不过他俩是几十年的糍粑搭档,边捶边谈笑风生,中途还能默契十足的给糍粑翻个面。

打好的糍粑韧性十足,手上沾点水,一揪一搓一压,就成了饼状的一块,表面粘上了油,放在扁簸箕里也不会粘起来。

用来煎、炸、蘸糖吃都行,惠姐拿了一块过来和苏渺一起蘸白糖吃,糯米的特有香气配着软糯有嚼劲的口感,舌尖上甜滋滋的好吃极了。

不过吃半个已经可以了,因为她们才刚吃饱饭,再吃下这么扎实的糯米制品,容易消化不良。

苏渺看着的是一个外表已经烧得黑漆漆的大锅,二伯家煮粽子的老员工了。

她们这里的粽子种类太多了,凉粽,三角粽,大肉粽等等,每种粽子要煮的时间是不一样的,要是每一样都自己做,工作量可就太大了。

所以很多时候都是几家人一起合作包,按种类分几个锅煮,煮好之后再分,每次一到过节前包粽子的时候,每个院子门前架着大锅,热闹极了。

今年二伯家没有和亲戚合作,因为能干活的都回来了,人手充足,二伯母说多做一些,让他们拿回邕城慢慢吃。

这个大肉粽是苏渺最期待的,洗干净的粽叶里铺一层泡好的糯米,中间再铺泡好的脱皮绿豆,里头放上一条腌过的五花肉,再用绿豆、糯米将其覆盖,用传统的手法包好。

像二伯母那样手法好的,能一分钟包一个,像苏渺这样学不废的,十分钟包一个但是会漏米。

所以苏渺还是静静地守着灶火就可以了,手工活儿别来沾边儿。

苏渺过一会儿就把长长的柴往里推一点,保证锅底一直有火,心里还想着粽子出锅进嘴里的样子。

每个粽子有两斤重,形状像个小枕头,煮好的粽子将粽叶打开,外层的糯米已经软烂相抱在一起,软糯中带着粽叶的植物清香。

再往里是甜甜绵绵的绿豆,中心是肥而不腻的五花肉,在长时间的煮至中,猪油向外沁开,使得绿豆和糯米也融入了诱人的荤香。

刚出锅的肉粽已经够好吃了,放凉之后切成片,用油来煎又是另一种风味,外酥里软,每次都让苏渺停不下来。

唯一的缺点就是热气,就像上次吃炸嘢一样的热气。

苏渺想着想着,下意识的抬手擦了擦嘴角,让在一旁泡彩色糯米的惠姐笑出了声:“现在就要流口水了?还得煮好几个小时呢,等着吧!”

看着惠姐在弄不同颜色的泡米水,这是用不同的几种植物煮或泡出来的水,将糯米浸泡在里面一个晚上,就能染上颜色和植物特殊的香气。

等明天早上蒸出来就能得到色彩艳丽的五色糯米饭了,她们一般是做红、黄、紫,黑、白这五种颜色。

苏渺说:“惠姐,这个糯米饭我爱吃甜的,明天蒸好后,帮我拌一碗甜的。”

“行呀!我还要做咸的绿豆糯米饭,你爱吃不?”

苏渺摇摇头:“我不爱吃那个,觉得齁嗓子,我还是喜欢这种糯糯的有嚼劲的。”

惠姐不由笑道:“你爱吃绿豆糯米做的咸粽子,却不喜欢吃绿豆糯米做的咸糯米饭,怪哉!怪哉!善变的小孩儿!”

第246章

“三月三”一大早就要起床了,一大桌子早餐每个人都要吃得饱饱的,毕竟今天是需要体力的一天。

每个地方的过节方式不同,有些地方是在“三月三”这一天赶歌圩,而宁县周边的传统,是要去“拜山”祭祖。

男人们要扛着一会儿开路和扫墓用的镰刀,铲子和锄头,女人们收拾起供品。

煮好的整鸡,酿豆腐,煎鱼,扣肉,粽子,糍粑,五色糯米饭,糖饼,果子……

这些都分装进几个竹篮子里,用一块干净的棉布盖过去免得路上弄脏了。

“拜山”可不是一家一家分开去的,山上一棵超大榕树下是苏家好几位老祖宗的安息地,大家要一起先去那里拜过,再各自分散去拜自己直系长辈。

上山也不是全家都出动的,家中还是要留人做饭看家,太年老和太年幼的也去不了。

所以三婆和志哥老婆孩子就留守家中,以前苏渺也是很少去的,因为小时候身体不太好,软趴趴的也爬不上去。

唯一去的一次是五岁的时候生了一场大病,从医院回来之后一直呆呆的没精神。

那年三婆让苏元正用祖传的布背带,将她绑在背上,就那么背上了山去。

那天除了祭拜祖墓和苏渺爷爷奶奶,苏元正还背着女儿到所有家族长辈的墓前都拜过了一遍,希望祖宗长辈们可以保佑女儿身体健康。

说来也确实灵验,从那时候开始,苏渺的身体就渐渐好起来了,生病的次数也减少了很多。

在苏渺模糊的记忆中,还有那么一点片段,她趴在父亲背上,听着他背着自己奋力爬山而大口喘息的声音。

大家来到村口的祠堂集合,每家也都要将供品放在祠堂祭拜一会儿,点香烧纸钱。

二伯母突然一拍脑袋:“哎哟!最重要的没拿!香火纸钱啊!!!阿裕!快去!厨房大桌上的篮子,我们家和你元叔家的都在里面呢!”

裕哥匆匆忙忙往家里跑,苏渺想,上山前先来祠堂大概是先辈们总结出来的经验吧,可以再次检查一下物品,总比上山之后才发现来得强。

过了一会儿,人也差不多来齐了,一群人便雄赳赳气昂昂的往山里去了。

村里的半大孩子是走山路的老手,蹦蹦跳跳的跑在前面,还有几只本地土狗跟着,在大家脚边绕来绕去,有时候不小心把人绊了一下,还能挨几句骂。

山脚下有条最深处到苏渺膝盖的小溪,淌过去才能上山。

苏渺最怕的就是这个了,因为溪底的石头很滑,站不稳,在水的冲击力下很容易滑倒,虽然水不深,但是如果滑倒变成落汤鸡是肯定的了。

眼看着几个侄子侄女脱了鞋,把裤脚拉得高高的,就这么过去了,苏渺咬咬牙也蹲下来脱鞋。

“渺渺,爸爸背你过去。”

苏渺看了看对面正招手让她快过去的侄子侄女们,她赶紧把蹲在她前面的父亲拉起来。

“爸,我还自己过去吧。”

苏元正将手中的铲子给她,说:“行,那你扶着铲子,就不会被滑倒了。”

于是苏渺在一众小朋友的加油声中,咬着牙过了河,这水可真凉,脚掌踩上溪石青苔的感觉,让她不适应的起了两秒钟的鸡皮疙瘩。

往山上走十来米,草树荆棘就开始多了起来,几个拿着砍刀和大锄头的男人在前边开路,几个在后头垫后,让孩子和妇女走在中间。

苏渺在遮天蔽日的荆棘丛中,跟着前面二伯母的脚步往前走,完全分不清东南西北,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脚下和躲避两边的荆棘上。

幸好她今天早有准备,穿着长袖长裤运动鞋,还把手缩进衣袖里,要是被尖刺划伤,得好几天才能好。

也不知走了多久,已经走到了宽阔的林中,虽然需要躲避的小尖刺少了,但是坡度更陡了,苏渺擦了擦头上的汗,呼吸急促,天哦,真够累的。

“等一下,这边的路怎么没了?”前面传来二伯父的疑问。

“走没走对啊?带错路了二哥!”六伯父紧接着说。

“不可能啊!肯定往这边!我都记得这棵树的,年年来怎么会错?”

“二哥,是不是那边那棵树啊?我见那边树上绑了一条绳子窝~”

“那这棵树也有绳子啊!”

“你们都搞错了,我觉得还没有到要拐弯的那棵树,还得往前走,不然没道理连一点路都不见了嘛!”

每个人对路和树都有自己的想法,正当大家僵持不下的时候,坐在大石头上休息的苏渺指了指已经跑到前面,正回头看他们的几只狗子说:“伯父们!要不我们跟着发财它们走吧,它们好像认得路。”

事实证明,狗子找路的能力是与生俱来的天赋,它们甚至不用找树,就把一大群人带到了榕树脚下。

这棵榕树特别大,枝叶伸出去挡住了的面积大约有好几个三房一厅。

因着年岁长久,大榕树的枝干上已经缠绕了无数的伴生植物,多种植物缠绕在一起,就像这几个老祖的存在让这群子孙也紧密团结一般。

上一篇:乾隆能听见我心声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