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黑糖茉莉奶茶
“上一任同知是在衙门多,还是在外面多?”江芸芸随口问道。
“在衙门多的。”小仆人说道,“同知不爱动。”
江芸芸点头。
“知府大人是事事都亲力亲为嘛?”江芸芸又和气问道。
仆人悄悄看了一眼她,又看了眼周围,然后小声说道:“我们知府大人很是勤勉的。”
“那可真是好事。”江芸芸笑着点头,“说起来,还不知道你们叫什么名字呢?瞧着有点相似,可是兄弟?”
“大人真是好眼力啊,小人叫阿来。”仆人笑说着,“我们两人确实是亲兄弟,这是我弟弟阿木。”
江芸芸有意和人拉好着关系:“我的仆人乐山也有一个双胞胎弟弟叫乐水,瞧着却有些不太相似的。”
“那真是太巧了。”阿来笑说着,“您的仆人一定很厉害,我们是万万比不得的。”
两人说话间,门房抱着一大堆册子走了过来,重重放在桌子上。
“这是兰州府下领两州两县的鱼鳞册,只是去年蒙古来袭,死伤了无数人,这个册子上的情况未必准确。”
兰州府领狄道州、河州和皋兰、渭源、靖远、金县四县。
“为何不重新统计?”江芸芸惊讶问道。
门房无奈说道:“江同知怕是不知道我们兰州有多大,要知道距离我们最近的是金县,就算要过去也要马车一天的。”
江芸芸接过册子仔细翻看着。
门房站了一会儿,见她没有再说话,便蹑手蹑脚走了出去。
在洪武时期,高皇帝就因着种种考虑,开始向西北大移民,希望能恢复当地人口和经济,据说西北一代有大量的山西大移民和江淮大移民,一开始的的兰州只有户一千一百七十,口六千三百四十二,现在兰州的人口有户三万二百七十六,口十万五百四十六。
但这里其实有个问题,百姓太少了,这里的人都是指军户,也就是这些人虽是都要上战场,只要有一场激烈的大战,兰州就会迅速凋零下来。
譬如明初的金县编户只有十二里,按照明代一里一百一十户计算,明初金县的民户人口不足五千人,到现在已经缩减为五里,这样的百姓数量实在太少了,但与之相对应的是军户在急剧上升。
江芸芸看着纸上自己算的密密麻麻的数字,只觉得头疼。
随着兰州卫、庄浪卫还有肃王中、右护卫开始驻扎兰州,按照明朝的编制来算。
参将和游击等统领的守备营正兵就有两千五百二十五人,兰州卫统领的备御官兵一千六百四十人,中护卫统领的备御官兵五百三十三人,这些就有四千四百二十二人,再往下算下普通的士兵,加起来,这里至少有一万五千多官兵屯守,若考虑军余的存在,那这些和军队有关的人口至少在七万以上,而全兰州百姓不过三万。
军户远远多于民户!
光是看这样的人口已经很是令人吃惊,等江芸芸按着各地送上来的土地开始换算,比例更是可怕。
按照一开始朝廷规定的‘七分屯田、三分守御’办法,如今兰州这些一万五的士兵计算,那至少有一万名将士要参与屯田。
江芸芸在纸上飞快写下一串数字。
再按照《屯政考》九边之地“悉令屯田,人受田五十亩”的原则,那军屯开垦屯地为一万顷,其中庄浪卫有屯田九百六十余顷,兰州卫屯田三千三百八十六余顷,中护卫屯地一千四百八十顷。
而此时兰州民地仅有四百二十一顷!
庄浪卫民田甚至不足万亩!
就这样的情况,怪不得年年要送粮过来。
军户虽说也归衙门管,但也归卫所管,那这样归属也太不明确了,怪不得衙门里的人这么少,因为确实不需要了。
江芸芸看着那些数字,过了一会儿开始看各州府递上来的述职表格,中规中矩,金县最是突出,狄道州和河州也不差。
她把这些人的名字全都记在心里,等着有空就去见一下。
她一个人就这样安安静静坐在书桌前,直到夕阳逐渐西下,这才回过神来,揉了揉眼睛,突然发现放在自己面前的食盒。
不知何时乐山来送午饭了,但她竟完全没发现。
“好饿。”她把食盒拖过来,看着已经冷掉的面,也不介意坨成一块,开始吃了几口压压肚子。
阿来听到里面的动静,连忙走了过来:“这些面冷了不能吃了,小心坏了胃,这是乐山大哥中午送来的,看大人看册子看的仔细,没敢出声,他特意给我留了两个饼子,叫我一直热着,等您看好了再给您吃。”
他殷勤送上两个白面蒸饼。
江芸芸露出笑来:“有劳你了,你就是在这个院子伺候的嘛?”
阿来点头:“我在这里,我弟弟在烧水房,同知要是想喝水,就只管叫我,小人很乐意跑腿的。”
江芸芸笑着点头:“天色晚了,你也快回去吧。”
阿来点头:“同知回去之后,我也回去的,瞧着这天马上就要刮风下雪了,我这边要检查过门窗才能走得。”
江芸芸一听赶紧把面呼噜完,又直接把白面蒸饼揣怀里,笑说着:“不知道这个规矩,耽误你回家了。”
“不不,不敢的。”阿来震惊,吓得连连摆手。
江芸芸把今日整理的七八张白纸收拾好,就领着食盒准备归家去了。
兰州太北了,刚才还是黄昏,有点朦胧夜色,谁知道就收拾一会儿笔迹的时间,衙门已经黑了一片了,许是因为没有主事的,所以一路上也没有人点灯笼。
江芸芸抹黑走到门口。
门房正在打着瞌睡,瞧见有人站在自己门口喊开门,吓得一个激灵,整个人跳起来,脸都吓白了。
“江……江同知!”门房大惊,“您还没走啊!”
江芸芸笑眯眯说道:“看迟了,麻烦开个门。”
“哎哎。”门房连忙掏出钥匙,“外面黑了,我给您点个灯笼来吧。”
“不麻烦了。”紧闭的门后传来一个熟悉的声音。
“谢来?”江芸芸歪了歪脑袋。
大门正好打开。
谢来正提着一盏灯笼靠在柱子上,瞧见江芸芸出来了,还促狭地提起灯笼往他身上照了照:“还以为您这个大忙人哪里去了呢,江同知。”
江芸芸踏出大门,不好意思说道:“看册子看晚了,劳烦你给我送灯笼了。”
谢来顺手接过篮子,一手提着灯笼,懒洋洋说道:“他们都怕你被县衙里的人吃了,不放心,早早就让我等着了。”
江芸芸笑得眉眼弯弯的。
“怎么看得这么久啊?”谢来故作不经意问道,“他们为难你了?不给你东西看了?”
“没,我看了近五年的册子,又做了不少笔记,没注意时间。”江芸芸解释着。
谢来哦了一声:“没必要这么辛苦,我打听过了,这里卫所说话才算数的,衙门就是一个摆设,你的上司寇兴为什么这么大岁数了还没有升迁,你知道为什么嘛?”
江芸芸摇头。
“没事干啊!”谢来跟着唱戏一样,声音抑扬顿挫,“来来回回就那么点人鸡毛蒜皮的事情,最重要的军事那是摸也摸不到啊,而且这里还有一个藩王,他一个五十岁的小老头还不是夹在缝隙里做人,又是文人,肩不能挑,手不能提,挨一下就伤,碰一下就死的,可不是什么政绩也没捞到。”
谢来越说越来劲。
“你上一任同知!”他唏嘘说道,“敌人都来了,结果没人通知衙门,他还在审案子,连带着四个百姓都被人砍了,直接没气了,卫所的人忙着去保护藩王,城内是一个人也不保护啊。”
江芸芸听得眉头紧皱。
“多可怜啊!”谢来叹气,“我本以为是卫所那些人欺软怕硬,爱慕虚荣,只想着讨好藩王,可仔细一打听才知道原来每年保卫兰州的人竟然都不多。”
“怎么会!”江芸芸惊讶,握紧手中的白纸,“整个兰州军户可有七万多户!”
谢来摇头:“具体的,我还要继续打听,但这些事情似乎人人都知道。”
江芸芸瞬间沉默了。
册子上看到的内容和谢来打听到的内容竟然截然相反。
册子是黄图册,她不相信会有人敢在这里做这么离谱的手脚。
但谢来是锦衣卫,打听消息的本事也是不容置疑的,所以江芸芸也不怀疑他打听到的事情。
那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人哪里去了?
那么多的士兵哪里去了!
“总而言之,兰州能一次次被人闯进来,甚至边境一直往里缩,我觉得内部有很大的问题。”谢来笃定说道。
江芸芸叹气:“兰州的情况很复杂,我今日看册子时便察觉出来了,土地人口竟然没有一样是合格的,能撑这么多年真的是不容易,河西缺粮河东送,平白拖累了河东的百姓。”
两人慢慢走在西大街上,手中的灯笼照亮两人回家的方向,小小一圈,却也正好可以看清脚下的路。
这是走到家门口时,突然看到有一人站在紧闭的门口,来来回回走动着,却没有冒昧去敲门。
江芸芸和谢来默契停下脚步,对视一眼。
谢来把江芸芸往自己身后藏了藏,然后大声质问道:“你站在我家门口做什么?”
“江同知!”那人一听动静,立马扭头,看着提着灯笼的谢来,直接走去,激动看着谢来喊道。
第二百八十八章
谢来和那人四目相对, 面面相觑,然后不要脸地大声哎了一声。
“江同知可真要我好等,”那人叹气,随后话锋一转, 眼巴巴问道, “在下姓段名俍。”
谢来哦了一声, 察觉段俍一瞬间欲言又止的模样, 晃了晃手中的灯笼,仔细思索后认真说道:“难道你和江芸认识?也是旧人?”
段俍呆了呆, 看着他一本正经的样子, 磕巴了一下:“久,久闻大名。”
谢来又想了想,然后脸上才露出笑来, 和气问道:“那来我家门口徘徊什么啊?”
段俍沉默了片刻, 像是无语了一会儿, 然后强调着:“我姓段啊。”
谢来眉头紧皱, 忍不住扭头去看江芸芸:“哎, 怎么说?”
江芸芸摇头:“不认识。”
段俍看着江芸芸, 又看了眼谢来,恍然大悟:“我就说江同知十八岁的青葱小年纪, 又是南方水乡的小少年,怎么会长得这么五大三粗的。”
他绕过谢来,一脸激动地想去找江芸芸。
一个木篮子挡住他的路。
“啧, 会不会说话。”谢来不悦质问道,“我在京城那也是很抢手的好不好, 玉树临风, 潇洒英俊, 什么五大三粗。”
段俍也不高兴:“你就说你是不是江芸吧,我找他,你掺和什么。”
谢来轻轻冷哼一声,阴森森威胁道:“上一个这么靠近江芸的,不知道脑袋接起来了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