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御风流
尤其是有五代牙军滥杀节度使、监军,只为求得赏钱的大量先例在,本朝历任官家都很优容这些宿卫,免得哪一天在梦中被摘了脑袋去。
赵昕当然知道宿卫宫廷的禁军位置敏感。
他也通过查资料库知道在原历史线中无良爹也对这场几乎要贴到脸上的侍卫宫变采取了息事宁人的处置方式,其中也肯定有宿卫问题太过敏感,不好轻动的顾忌在内。
毕竟军中习惯互相联姻,宿卫又是个代代传承的铁饭碗,近百年下来关系盘根错节,顺着查下去不知道会刨出多少人,又会引得人心局势多么动荡不安。
一个搞不好没反意的人都得逼反了。
而这些人离皇家最近,有极大的概率真把天给捅破。
但相较之下,赵昕更不喜欢这种见到问题不解决,只想着捂盖子假装问题不存在的态度。
明着不查暗着查,急着查容易狗急跳墙,那就慢慢查嘛。
当鸵鸟只会把问题越养越大。
忠诚、自由、稳定是军队的不可能三角,就如同有良心、懂历史、爱果党这个不可能三角一样,三者只能任选其二。
本朝因为立国之初的历史遗留缺陷,为军队选择了自由与稳定的属性,赵昕很不喜欢,他一直想改。
此时就是最好的机会,可以名正言顺介入其中。
还是那句话,赵昕的身份是太子,是帝王最天然,也最有力的竞争对手。
当他非要做什么事的时候,哪怕是赵祯,也得慎重对待考虑。
赵祯的性格到底是柔了些,在又问了一遍,依旧得到的是相同的答案之后,他迈出了妥协的第一步。
“行吧,调军换防。宫中宿卫共有三千,你欲调何军换防?”
赵昕应答如流:“忠正军如今有四千余人,调五个指挥即可。”
赵祯一噎,同时感到不妙,开始痛恨起儿子走一步看三步的个性。
但当妥协开始时,其进程就不是他能够控制的了。
即使已经知晓儿子必然能给出全套应对方案,他也只能硬着头皮继续往下说:“可事起紧急,印玺皆不在身边,如之奈何?”
“事急从权,陛下只需草诏一封,签上花押即可,臣这里还有太子私印,想来命令必能通达。”
花押是本朝帝王自创的符号,类似于防伪标记。
而依本朝制度,官家就是全天下最大的军头。
加之忠正军中的中低层军官几乎都是赵昕一手提拔起来的,再盖上太子私印,这兵还真调得动。
眼见拖字诀也被轻巧破解,赵祯是真的想把赵昕这个只会给他添堵的逆子给踹出去,再把房门关上,来一个眼不见心不烦。
可已经迟了。
权力所具有的排他性平等地针对任何人。
当他在面对刺客来袭时没能站出来,当他在赵昕提出调兵换掉宿卫时没能第一时间完全镇压,当他甚至无法阻止调来换防的军队是属于赵昕的心腹时,权力的天平就已经悄无声息地倒向了赵昕那边。
作为稳居紫宸几十年的帝王,赵祯很清楚地感觉到了这一点,签花押的时候手都在抖,最后泄愤般地把笔摔在了托盘中,怒视自己唯一的儿子:“这下太子你满意了吧!”
赵昕对此无悲无喜,沉默地端着托盘离去。
他今晚已经赢了太多,没必要再去刺激一个只能无能狂怒的爹。
赵昕走出门外,喊杀声早已远去,唯有火把结成的长龙向他清晰的表示长夜未明,被照亮的只有一隅。
赵昕深吸一口冰冷的空气,入肺之后激得他打了个激灵,有些昏沉的脑子瞬间变得清醒无比,开始按照自己制定的计划发号施令。
“王贡、种谊,拿着这两份诏令出宫去寻王韶与章楶,他们会知道怎么做的。”
“是!”
“赵克坚、赵克城,带着人守好坤宁殿,没孤的命令,任何人不得进出。”
“是!”
“张熙,你带几个人,去把都知王守忠、副都知郑保吉,还有皇城司的叶明和杨景宗全部找来。
“孤要好好问问他们,官家以性命相托,他们是怎么对待这份信任,又怎么守整座皇城的!”
“是!”
赵昕的几个伴读接了命令后相继离去,只剩下曹评与晏几道。
相比于晏几道的老神在在,曹评可就太急了。
要知道晏几道一直是往文臣侍从,掌机密要事方向培养的,和他们这些人不在一个赛道,有镇定自若的本钱。
而且自古大轴无小事,曹评太想知道自己会被委以什么任务了,又能取得什么样的进步了。
赵昕的举动也很不寻常,不停摸着随身腰刀,极其认真地望向他:“曹评,我能信你吗?”
曹评哪里能不明白,当即单膝跪地:“若殿下不弃,臣定赴汤蹈火以报,万死不辞。”
言罢便感觉手中一沉,却是赵昕将腰刀解下扔给了他。
“记住你说的话,去帮我办一件事。”
第92章 平乱(上)
如果非要用一个词来形容曹评此时的心情,那必然是郁闷。
换成三个字,很郁闷。
四个字,非常郁闷。
曹评控制不住地用手摩挲着刀柄,使力将刀抽出来半截,看着雪亮刀身上自己模糊的倒影。
这把宝刀是东京综学冶炼科学生集体打造,然后献给殿下的。
最好的材料,最先进的技术,最用心的态度,以及最佳的运气,才得到这么一把吹毛断发,削铁如泥的宝刀。
这把刀如果放到两军相争的战场上,绝对会是敌军的梦魇,不知会饱饮多少人的鲜血,铸就赫赫威名。
可偏偏是落到了殿下手中,平常只能束之高阁,浇灌它的也只能是他们这些伴读哗啦啦的口水。
正如他此时被委以的“重任”一般。
殿下十分郑重托付给他的大事居然是让他带人来保护苗贵妃和福康公主,这叫什么事啊!
无可否认,这个任务十分重要。
作为太子殿下的伴读,曹评要比其他人更清楚殿下是多么看重生母与同胞姐姐。
先救驾是出于太子这个身份必须的政治操作,而派人保护生母与同胞姐姐才是内心真情流露。
托付家眷是信任的最高等级。仅凭这一点,曹评就能拍着胸脯说一句自己是殿下的绝对心腹,把其它人远远甩在了后面。
也就晏几道勉强能尝个灰尘味。
可问题的关键在于,曹评志不在此啊!
他是济阳郡王的后人,曹氏是以武起家,以武立世的!
从前自朝廷到官家都是重文抑武,走武将一途见不到半点光亮。
所以他可以接受长大后当个有名无实的节度使或者防御使什么的,配合着朝廷把优待开国功臣后代的戏唱下去,享受一份既撑不死,也饿不着的富贵。
毕竟大家的日子都是这样的,做出头的椽子不仅会先烂,还容易带累家族。
然而现在时代变了!
太子殿下自己就是朝堂上最出头的椽子,最大的激进派。
硬生生把那些从前割到文官碗里的肉给抢了回来,让武官的路看起来有了些光亮。
跟着太子殿下走,当武官真能出头。哪怕万一出了事情,太子殿下也会毫不吝啬地为他们支起坚实防御。
梦想之路看起来畅通无阻,自己有志于此且本事不俗,外加能直接接触到最顶尖的人脉,再不努力往前冲的人绝对是脑子有毛病。
所以比起守护家眷的情分,曹评更想去追逃窜的贼人,这样将来去求殿下许他出京领兵作战时底气也能足些。
只是这番话注定只能烂在他的肚子里。
但凡他敢流露出来,不提对他一贯严厉管教的爹,只同为伴读的几个小伙伴就能联手把他揍得爬不起来,顺便啐他几口,痛骂生在福中不知福。
更何况殿下当时还神色莫名,不辨喜怒地对他说了一句,“再过几日文赋报和生活报就要定刊了,你正好可以捎上大姐的稿子交过去。”
对殿下知道公主偷偷撰文,而且一直经由他的手向报社投稿,曹评毫不意外。
如果连这点事都不知道,殿下又怎么能将朝堂上那些更为狡猾的守旧派们压服,把权力和利益一点点收回呢。
关键是殿下当时说这个话的语气和神色都很怪啊,怪到他忍不住打了一个寒颤的那种。
如果非要类比,那就是他两月前请假归家去给一个从堂兄当傧相,在婚宴上新娘子的某些兄弟也是这么对从堂兄的。
真可谓是看鼻子不是鼻子,看眼睛不是眼睛,极尽揶揄之能事。
当时他还纳闷呢,不是说新娘子家中父母恩爱,兄弟和睦么,怎么会这么对新女婿呢?
现在么,他好像有点明白了……
等等,天地良心,他可从未对公主有过非分之想啊!
虽然的确是他将公主写的文稿带出宫外投入报社,但这个活是姑母找上他的。
有姑姑的面子在里头,传些写着诗词歌赋,衣饰设计鉴赏的稿子也称不上犯忌讳,他当然愿意跑腿。
而且时下风气虽未严苛到男女之防大过天,多看一眼有损闺誉,必须得谈婚论嫁的地步。
但他与公主有着君臣分际,他每次拿稿子都是通过那个名叫梁怀吉的内官,压根就没见到公主的面!
他对公主的印象还停留在早几年放风筝不肯占一点便宜的倔强小姑娘上。
不过更为深刻的还是昔年懵懂时不管不顾地去玩殿下的弓……
好好的一个小姑娘,差点自己把自己整破相。
即便摒弃身份之别,他也只会把那个小姑娘当妹妹看。
殿下,我知道您看中福康公主这个胞姐,但您这样草木皆兵,迁怒于我,我也是感到很委屈的。
不不不,不对,殿下是个极度理智的人,以殿下对家人的关注程度,绝对是知道他的所作所为都是遵循世俗礼教的。
实际上他也正是因为知道这一点,所以才不敢越雷池一步,生怕殿下发火把他细细切成臊子。
在明知道这些的情况下殿下还如此行事,那只有两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