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姬凶残 第57章

作者:巫医醉 标签: 女强 历史衍生 爽文 轻松 穿越重生

  李清照庆幸家中在东京城还留有座老宅,否则就要和一群人挤在客栈中留宿了。

  她来到东京城已经有一段日子,但还没得到机会觐见赵官家,官家自然不是想见就能见到的。便托熟人先将藏书送到了赵官家下令建设的中央科学院中。

  说起中央科学院,单听名字里的中央两字,便能猜出赵官家的野心。有中央科学院,是不是还得有地方科学院?如果每个州府都设立科学院,都像如今这般收集天下学说,百家之书皆集于此,该是多么宏伟的大工程。最关键的是,只要通过科学院的考核,就能持证进入阅读书籍,如此各家的知识竟然被全部整合在了一条通道上,只要进入这里,谁都能自由地学习想要学习的知识。

  坐车来到中央科学院外,李清照拿出自己的捐书证,通过了禁军的验证,走入科学院的大门。门外不少文人和学子都不由朝她的背影投去羡慕的目光,要知道中央科学院的考核还没有开启,现阶段只有捐赠过绝版藏书的人才能手持捐书证进入其中。那位夫人顺利走进去,说明她一定是捐赠过价值连城的宝藏藏书。

  科学院的内部如今还在改造当中,除了‘文学馆’,周围还有‘农事馆’、‘天文馆’、‘军事馆’等馆址,另外一片空地上几座‘研究院’在建。

  李清照原本只去文学馆中阅览藏书,只是另外几座藏书馆建的像模像样,竟然也有了不小的规模,难免叫人心生好奇,难道这里面都是杂学书籍,竟是收录了这么多。

  来到隔壁的农事馆,就见到一名梳着垂耳双鬏的少女正在翻阅藏书,看书名,正巧就是她捐赠的藏书其中的一本。

  见少女翻看时面露惊喜之色,好像找到了宝物一样,李清照不由笑出来,问道,“小娘如此喜爱此书,是农学家传人否?”

  听到有人笑话她,沉浸在种地知识里的赵芫抬起头来,诧异地看向这位陌生女子,点点头,“我想,我的血脉里天生就带着农学家的基因吧。”种花家的人,谁还没有点种地血脉传承呢。

  “你是哪家的?”赵芫好奇地问,能出在这里头的人都有学术背景,女人则极为罕见。起码,面前这位是赵芫见到的第一个女学者。

  “我,一个读过几本书,会写几句诗词的人,谈不上是哪家哪派的。”书架旁边摆放着桌椅,显然是供人读书休息用的,李清照坐在椅子上,仪态自然风流,指了指赵芫手里的书,“我捐的便是这本了。”

  儒家。如今爱写诗词歌赋的,除了形成垄断体系的儒家别无他家。但这位美妇人捐赠的又是农书,赵芫实在来了兴趣。

  ……

  

第75章 被抓壮丁的易安居士

  存搞箱时间错误,没写完就发出来了,周日会补写本章节两千字。

  想要知道美妇人的身份,只需问一问看守中央科学院的禁军,赵芫便不着急了,坐下来继续翻书。

  见她翻书速度很快,基本上只是扫一眼就过,李清照不由失笑,“你在家这样读书不会被夫子打板子吗?”

  “我读书只挑有用的部分看,旁的放在这给别人看。”而且夫子什么的,只有她动手打夫子的份儿,哪有别人打她板子的份儿。

  “那你看到了什么有用的?”李清照侧身来瞧,她只当这是名普通少女,抱着玩笑的态度来聊天。

  赵芫看了她一眼,见她眉眼含笑,像在看个调皮厌学的学生,心中起了点念头,这要是位教书先生就很不错。心里琢磨着给人安排工作,手上指着书页内容道,“比如这里记载了两种提升地力的方法,就可以拿出来进行研究验证,研究证明真实有效的话推广出去,便是对天下人都有大用的好东西。”

  “再比如这里记载了防虫害的方法,诸如此类,都是在我眼中有用的知识。”古时的书籍用词精炼,一本书内容多,文字却少,很快就翻完了这本,赵芫合上书,倒不再去找其他的,确认了农事馆藏书的质量,后续叫底下人来翻找就行。

  李清照本将少女当作普通学子,但这番话下来,却叫她立刻严肃起来,散漫的态度收敛了些许,起身跟随在少女身后,一起又到了天文馆,看她一如刚才那般在书架上随意取书翻看。

  “这里的书籍多是历法和天象之说,也有大用吗?”她走近来,不动声色地看了下书籍的名字,《三统历》。

  “天文学说,可以观测天象,预测天气变化,若每个州县都安置一名可以预测天气的官员,作用可就太大了。”赵芫随口说道。而且天文学走正道好好发展,还可以帮助人类认识世界和宇宙的本质,这点说了美妇人也听不懂,便罢了。

  李清照的眸光微微闪烁着,若是在刚才她还不能百分百确定,现在却有了九成的把握,当即郑重地拱手拜谒,“李清照见过官家。”

  李清照!赵芫一惊,迅速转过身来,惊奇地打量着这位美妇人,她就是名流千古的李清照,啊对,李清照是宋朝人。

  “你如何知道我是官家?”赵芫初时惊奇,很快便转移了注意力,毕竟她自己都成了大宋官家,见一见千古词人有什么大惊小怪的,“我现在瞧着像官家吗?”说着赵芫比划了下自己的衣服,身边也没有随从,怎么就被认出来了?

  “十几岁的少女,能自由出入中央科学院,又对农事最为重视,除了当今官家还有谁呢。”李清照微微笑着解释。“其实最关键的地方在于官家言语间展现出来的立场高度,绝非学子,开口便毫不迟疑地提出研究验证、设立新官署,这是习惯发号施令立场。”

  连赵芫自己都未曾发现,原来她的立场与看待事物的高度与常人不同了,李清照却能在瞬息之间见微知著,可见其思维敏捷。

  既然双方都亮了身份,好不容易见到了个名人,赵芫当然不能轻易放跑她,兴致勃勃地与李清照讨论起当下的时事来。

  这一交流*,赵芫便更感惊喜,李清照虽然一直作为后宅妇人存在,但对宋金关系却有着清晰坚定的见解,她说:“道君皇帝时,金人南下畅通无阻,州府知事皆认为金军势不可挡,北地肯定守不住,想弃城南下。”

  “这是叛徒懦夫的行径,当年项羽战败都知晓无颜见江东父老,自绝于乌江,身为大宋知州事,一州之父母,理应与州城百姓同生共死,共同抗击金人,只因为害怕就独自逃走,不顾使命责任与道德,与畜牲何异。”李清照美目愤然,显然是在之前的战事中遭遇到了什么,“这样的官员,该被录入史书,受到万民唾弃。”

  其实正是她的丈夫差点当了弃城逃跑的懦夫,被她阻拦住了而已。经此一事,李清照更加认清了丈夫的不堪,若金军攻破州城,她宁愿二人一起殉国。也不愿当个弃城逃跑的叛民之人。

  对主战的当今官家,于是更加倾佩尊崇,只是想不到见到真人时,竟是如此俏丽可爱,和传闻中凶悍的形象大相径庭。她以为官家以武上位,应当是个假小子般的强悍模样。如今带给人剧烈的反差对比,反而显出新官家的不凡,有种深不可测之感。

  赵芫抚掌,心情大好,“易安居士看法恰巧与朕不谋而合!朕在太庙立下七杀碑时,你若在场就好了,朕便不必只瞧见一张张如丧考妣的臭脸。”

  闻言,李清照仿佛能看到诸位相公面对七杀碑时的表情了,只觉得快意,一时又对新官家能做到这样的事感到倾佩和担忧,“官家行事或许急躁了,相公们现在不说,却会记在心里。”得罪文人的下场,可大可小。而这样明晃晃威胁性命的,前无古人后未必有来者,只大不小。

  “朕也是被他们逼到墙角了,易安居士不知,满朝朱紫都想对外妥协,朕无人可用只得用他们。可朕怕这些人阴奉阳违,明着支持北伐,暗中出卖百姓,逼不得已使用雷霆手段。”赵芫蹙眉说着,将一个年少忧虑的君王扮演的惟妙惟肖,果然易安居士露出愤慨的神色,“天下文士,铁骨铮铮的多的是,何必与他们妥协!新笋可用旧竹可弃啊,官家早做打算。”

  她这么说,赵芫立刻握住她的手,期盼道:“嗯,朕正是缺少心腹的时候,易安居士可愿意助我一臂之力,肃清朝堂?”

  李清照愤慨化作了茫然,“官家是说…”

  “是,朕要任命你为朝廷命官,朝廷和百姓需要你这样有学识有脊梁的文士挽救大宋!”

  “可……”

  “挽大厦于将倾,扶狂澜于既倒。易安居士可敢与朕站在一起,横扫来犯之敌!”赵芫立刻打断她的推辞与疑虑,一句挽大厦于将倾,扶狂澜于既倒,将李清照原本的疑虑尽数打碎。

  她本就性情刚烈,外柔内刚,否则也不会写出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样的诗词讥讽南宋朝廷。如今什么都不用说了,礼教、男女,在家国存亡面前,一文不值。

  美妇人眸光坚定,反握住了赵芫的手,“承蒙官家不弃,清照愿意舍这一身骨肉为官家作马前卒。”

  所谓马前卒并非虚言,赵官家如今虽在九五至尊之位,却也如同立锥之上,因着外患,才压下了士大夫与世家贵族的动乱。官家需要在朝中坚壁清野,需要有人甘愿作马前卒。

  李清照和赵官家在科学院中互表心意的事,朝中无人知烧,大家都忙着学术高低的争论,干系到各家的切实利益。

  直到献书一事尘埃落定,赵官家任命选材的人选,除了两省大员与宗泽、种师道等人,还额外选调一位令人意想不到的人选,易安居士李清照。

  “官家,不知易安居士以什么身份参与朝廷选材中来。”宰执赵鼎问道。

  “朕正要任命易安居士作为科学院第一任院士,易安居士与诸位应当都是熟人了,她的品行与才情足以担此职位。”赵芫不动声色地淡然道。

  “只要官家不是因为易安居士身为女子,就给她高官厚禄,臣等便无话可说。”赵鼎垂着眼眸,说出了众人的疑虑,“可若只因为她与官家同为女子,便为其破例,是万万不可的。”

  “易安居士的文采你们不信任吗。”赵芫冷了脸,“大宋向来有招贤纳士的传统,到了朕这里,自然也是任人唯贤。”

  黄潜善跳出来,“若官家欣赏易安居士,不如安排她入国子监,从九品学正做起,这才是为官的流程。等易安居士的经验足够了,再升官职不迟。”

  御史们纷纷赞同,“正是,易安居士到底深居内宅多年,即便提拔为官,也要缓缓图之。朝廷选用课材一事至关重要,万万不能草率任命。”

  赵芫静静看着这群老臣七嘴八舌,等他们说完了,她问,“韩相公怎么看?”

  众人闻言面露惊色,不由自主地觑向人群中的朱衣青年,韩离素,韩刽子手。

  韩离素走出队列,毫不在乎他人眼光,拱手称赞道:“臣认为官家此举圣明至极。”

  “谗言!”御史中丞黄潜善怒。在他看来,韩离素就是士大夫里的叛徒,奴颜屈膝迎合官家乱来。

  韩离素不理他,继续说:“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官家不以朝廷命官一家之言断百家学说,是为兼听,臣怎么能不钦佩官家的圣明。”

  不仅夸,他还劝赵官家继续加大力度:“最好除易安居士外,再多多招纳隐居的贤士,不拘一格降人才,将选材之事做成一件千古大事。”

  此言一出众人皆用看叛徒的眼光扫向韩离素,黄潜善刚要说话,韩离素立刻转向他,“黄相公不许官家选拔民间贤士,是为了以一家之言断百家学说,还是惧怕民间贤士?若为前者,黄相公是在以私心坏国家大事,若是后者,黄相公不如退位让贤,将御史中丞的位置教给更有能力的人担当。”

  “你!血口喷人,我分明一心为公,担忧易安居士能力不足罢了!什么时候有过私心!惧怕民间贤士更无从说起!”黄潜善被挑破心思差点跳起来驳斥韩离素。

  韩离素冷笑,“官家要的是百家有用之理论,而在场的诸位,推崇的皆为旧学,谁敢保证不以偏见的立场筛选学说理论。”

  他这么说,当然没人敢承认,即使这么打算过也不能认下,黄潜善憋红了脸,对赵官家拱手:“官家,臣一片公心日月可鉴!”

  “那就好,朕也怕收上来的理论,全是某些人的心头好,叫朕坐在这高台之上成了睁眼瞎啊。”赵官家本该给御史中丞一个台阶下,说一两句安抚他信任他的好话,可她偏偏如此臆测,故意叫人尴尬忐忑,谁也不好继续跳出来说不准易安居士参与选材。官家都说害怕被你们蒙蔽了,你还敢继续做有蒙蔽嫌疑的事?

  “官家……!”黄潜善还想辩解,却见赵芫用力拍在椅子把手上,对他怒目而视,现在朝堂两侧的侍卫禁军目光如电手握刀柄,仿佛随时听令拿人,康王赵构更是摩拳擦掌盯着他笑,瞬时间,黄潜善便感觉背后发凉,强撑着说了句“臣没有异议”退回去。

  黄潜善本就是出头鸟,他被打回去,官家的态度也试探出来了,赵鼎便为此事做了了结,拱手问官家对科学院院士的品级与俸禄如何规定,好进行系统录入。

  “位同翰林院学士。”赵芫道。

  如此一来,众人便明白了科学院的定位,好似还是能接受的程度,正好踩在世家们心理预期的范围边缘。

  此事完毕,便照例讨论各地的战事情况、各州府的农事经济发展。等今日议事结束,众人都仿佛打完了场仗,终于松缓下来。

  这时,赵构才后腿地上来说,西京大同府的士兵押送来一个叫张浩的人,声称有祥瑞上报。

  

第76章 朕要搞走私!

  李清照的文坛友人众多,对朝堂中因她而发生的辩论听到不少风声。最终结局是官家占了上风,不禁令其松了口气,官场风云一字可改天下运势,能力排众议扶持女官,很能说明某种深层次的情况。

  院士公服在半个月后送到了李清照的府上,从现在起,她的为官生涯开始了。很快便陷入了繁忙的工作日常当中,即便科学院初设,其中的事务也繁杂到令人头秃。

  在李清照适应官场时,朝中其他诸多事件亦不断纷沓而至。赵芫每天批阅各地呈上来的奏疏,便能花去一大半的时间。

  西北抗金、抗击西夏的战事,河北河东部分地区的战后恢复,燕云地区的军事部署,还有全国各地的农事、经贸、赈灾等事宜,以及正在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新学改革。简直想不通,便宜爹赵佶在位时,是怎么做到整天闲出屁风花雪月的。即便有三省辅助,筛选掉了很多无用的奏疏,也没能让当皇帝的轻松多少。

  最近正值各地粮食秋收,便涉及到朝廷收税赋之事。税收除了满足皇室的私房收入,大头还在支持对外战争的军费、各项工程建设的拨款。但西北如今战事未平、河东河北也被金人摧残过,赵芫于是计划尽可能减少或免除北地的税。

  她的打算一提出来,就被几位中枢大臣驳回。主战的李纲说:“官家,此事不妥,往年对有战事发生的地区从无此优待,这是其一,其二若缺失了整个北地的税收,西北和燕云对西夏、金国的战事恐有不利。”在他看,燕云对金的战事优先程度,此时远远高于北地一时的民生问题。燕云战事危及中原安危,自然高于一切。

  战事紧急,赵芫知道,甚至几个月前筹钱的老大难还历历在目,但北地的百姓现在哪里交的出粮食和钱财,“金人肆意劫掠,百姓民不聊生,朕总不能让北地的百姓被金人抢过一遍,又要被朝廷抢一遍。”阳光被窗花切割出规则的形状投射在屋内的她和诸位中枢大臣身上,李纲惊诧地抬头,少年官家坐在主位上,还带有婴儿肥的脸颊被阳光照射得更加清透稚嫩,可那双眼睛却异常沉静,没有悲悯天人也没有意气风发,盯着下方的他们。

  李纲收起惊诧,摇头道:“官家,朝廷收税如何能与残暴的金人相提并论,朝廷用兵退却外敌,正是在保护百姓的生命和财富,为此交付税务,何来‘抢’字。”

  “官家心系苍生,乃大宋之福。只是,若免了北地的赋税,一定会招至南地全体百姓的怨言。上半年北地正在遭受战乱,朝廷不予收税便罢了,现在河北河东两路大多已恢复和平,实不该再给予特殊待遇。”黄潜善拱手道。

  “叔夜相公呢,你怎么看?”赵芫看向身职副相的张叔夜,想听听这位领兵打过仗的相公的想法。

  “官家所言有理,”张叔夜立刻道。

  周围的相公们顿时向他看来,却听他继续道,“可前方战事不能懈怠,完颜娄室围困燕云,朝廷之所以迟迟无法大举支援,是为何?”

  “是因为国库空虚,打不起仗。但这仗不得不打,所以支援不得不给。”

  “这么说,叔夜相公也反对朕免除北地赋税的决定了。”赵芫颔首,看出来了,朝廷财政困难,这些大臣就要把把百姓的民生往后放一放了,她道,“宣和年间,因为贪官污吏横征暴敛,宋江在河北路起事,方腊在江南起事,平叛后,教主道君皇帝下罪己诏,免除当地百姓的赋税。”

  黄潜善:“那是教主道君皇帝怜惜当地百姓受到了朝廷贪官的剥削……”

  赵芫打断他:“最终结果有什么一样!百姓活不下去时,就会造反!朕现在强征赋税,百姓被劫掠过,交不出来,还不是要被逼造反!”

  “这……”黄潜善哑口无言,只得呐呐,“哪里会交不出来呢,这不是金军已经退兵好几个月。”

  赵芫深吸一口气,目光扫视在场的相公们,“诸位相公,朕实话实说,朕不想看到将士在外抗击金人,抗击西夏,他们的父母亲眷却被朝廷逼反,朕甚至还要分心平叛。”

  “减免北地赋税,没有商量的余地!”

  话已至此,众人悚然,不敢再强行反对,只得商议具体该如何减免。

  大宋向来实行的是两税法,年中一次,年尾一次。南地的粮食产量比北地高,往日收到的也多。李纲道:“如今战事紧急,北地的百姓也需要休养生息、恢复民生,那么南地的赋税便和上半年一样,农税加一成,商税加三成。”

  “如此恐怕还不能完全补上缺口。”

  “那便再想想如何开源,田地里的粮食就这么多,但商贸经济尤可进一步开发,诸位可从这方面入手,各自想个章程。”赵芫道。

  “从商贸入手,便急不来了。”李纲道。

  “出口贸易呢,扩大海上贸易规模,增设商业港口,有序开放民间商船加入海贸行列。”赵芫手指头缓缓敲击着座椅扶手,沉吟,“再有,虽然我们与金国、西夏正在打仗,但双方商贸还可以商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