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是女人最好的医美 第199章

作者:大白牙牙牙 标签: 爽文 朝堂之上 成长 正剧 古代言情

  街头巷尾,穿着满是补丁衣服的老百姓,也将慈幼局作为谈资。

  还有妇人在默默拭泪:“这慈幼局可真好啊,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建起来……要是当年就有了慈幼局,那我家二丫头是不是就能活下来了……”

  书院里的学子,就“锦丰商铺到底应不应该由祝姑娘接手”一事吵成一团,双方各执一词,你来我往,险些上演全武行。

  既然说服不了彼此,他们干脆互相约定着写几篇文章投递到府衙。

  还有一些纯粹的好事之徒,不在乎所谓的案子真相,只好奇太后和陛下微服私访一事。

  这不比市面上卖的话本子精彩多了吗。

  更有甚者,就是单纯想知道太后是不是貌比洛神,陛下是不是龙章凤姿。

  随着这些消息一并传开的,还有丁景焕在府衙里说的那些话。

  “太好了,老天爷终于开眼了,我这个老头子终于能为我家大娘子讨回公道了。”

  有人在痛哭以后,背负着女儿的牌位就匆匆赶去府衙。

  有人翻出了原以为永远见不了天日的陈旧状词,打算再寻一次公道。

  ……

  短短几天时间,丁景焕又收到了十三份状词。

  这些案子全都是陈年旧案,很多人证都找不到了,又因为崔照这个糊涂知府的包庇,导致很多物证遗失或者被毁。

  丁景焕再有能耐,也不可能一力查清所有案子。

  所以从宋叙到无锋再到祝婉,都被他抓了苦力。

  霍翎还将季衔山塞了过去。

  读再多的书,都不如亲眼目睹百姓的冤屈,更能让季衔山体悟到民生多艰。

  这也正是霍翎带季衔山微服私访的目的之一。

  以季衔山的年纪,要说帮忙,那确实帮不上太多忙,但也绝对不会添乱。

  “我也能来帮忙吗?”

  祝婉指着自己,万万没想到丁景焕会点她的名字。

  霍翎道:“你这几年熟读《刑统》,不去府衙帮丁景焕查案,岂不是浪费了你在上面花的时间和精力了吗?”

  祝婉眼眶一热,用力点头,对着霍翎和丁景焕保证道:“娘娘放心,丁大人放心,我一定会好好帮忙的。”

  周围众人都笑了。

  无墨道:“祝姑娘,你也太实诚了。丁大人这是在抓你当苦力呢,你怎么还一副感激涕零的模样,应该是他要感激你才对。”

  无锋搭腔:“就是,要是没有我们帮忙,他怕是半个月都睡不了一个整觉。”

  宋叙也道:“等忙完了这阵子,就让丁景焕大出血,请我们去醉仙居好好吃一顿。”

  祝婉知道大家是在开玩笑,也就跟着笑了笑。

  她坐在下首,摸着自己剧烈跳动的脉搏,忍不住在心里感慨:真好啊。

  如果高坐庙堂执政的人不是太后娘娘,又有谁会在乎一个商户之女的才学有没有被浪费呢?

  ***

  五日时间一晃而过,府衙外果然搭起了一座高台。

  高台四周,围满了前来听审的百姓。

  丁景焕坐在上首,命人将原告高村长、高家村其他村民,和被告周族长、崔照等人一一带上来。

  案子的来龙去脉,早已被暗卫查清楚了。

  丁景焕按照流程,出示物证,又请出人证。

  周族长、崔照等人早已被吓破了胆子,再加上罪证确凿,没有多加狡辩就认了罪,只求丁景焕能给他们一个痛快,不要祸及家人。

  丁景焕将高家村的土地全都物归原主,那些成为周家佃农的村民也都恢复了自由身。

  周家除了要给每个受害者赔付一大笔银钱外,还要拿出另外一笔银钱,为高家村修桥、道路、水渠和学堂。

  而主谋周族长,帮凶崔照,以及周家一应从中获利的族人,都处于死刑,秋后问斩,以儆效尤。

  血债,自当血偿。

  不知道是何人带来了满满几筐纸钱,长风一起,漫

  天纸钱纷纷扬扬,又在一片撕心裂肺的痛哭声中,重新落回地面,被迟来的秋雨打得湿透。

  在高家村的冤屈得到洗刷后,府衙每天都会开堂审理一到两起冤案,为受害者沉冤昭雪,让涉案者伏诛受刑。

  一时间,苍州震动,风气为之清明。

  而那封由霍翎亲笔所写的书信,也从苍州八百里加急送回京师。

  负责留守京师的三位重臣,分别是文盛安、陈浩言和崔明。

  而工部尚书周济,因为要主持兴泰殿的重建工作,也并未随驾前往苍州。

  四人突然收到霍翎八百里加急的书信,自然很是紧张,生怕太后和陛下在苍州出现什么意外。

  文盛安最先拆开书信翻阅。

  他的面色一阵青一阵白,久久说不出什么话来。

  “怎么了?是陛下出什么事情了吗?”陈浩言被他的反应吓了一跳,连忙追问。

  文盛安摇了摇头,压下心中的复杂思绪,将手里的书信递给陈浩言,叹道:“罢了,你还是自己看吧。”

  陈浩言一目十行。

  当他放下书信时,整个人的身体都轻晃了一下。

  “我……”

  陈浩言闭目,声音里透着难掩的艰涩:“我和崔尚书这就去写请罪折子。”

  崔明面色大变,劈手夺过信件,半晌,他颓然苦笑:“治家不严,让陛下和娘娘在苍州城受了惊,确实是该向娘娘请罪。”

  工部尚书周济都被他们给弄糊涂了。

  太后娘娘的信里到底写了什么,威力如此巨大,竟然能让陈浩言和崔明看完以后,连自辩折子这一流程都跳过了,直接一步到位,上书请罪,任凭太后发落。

  等周济看完信件后,也不禁在心里感慨:太后娘娘果然好手段。

  兴泰殿还没重建完成,她就已在兵不血刃间,拿下了左都御史和刑部尚书。

  三位辅政大臣去其一,这京师的天,怕是要彻底变了。

第121章 《霍翎微服私访记》之……

  陈浩言和崔明的请罪折子,是和其它政务一起,先送到苍州行宫,再由苍州行宫转送至苍州城。

  霍翎和季衔山这一走,就走了一月有余,待在行宫里的朝臣收到风声后都坐不住了。

  所以前来苍州城送折子的不是别人,而是被霍翎留在行宫主持大局的陆杭。

  看到陆杭,霍翎就知道,她在苍州城待的时间确实有些久了。

  陆杭特意跑这一趟,除了送折子外,怕是还有催促她和安儿返回行宫、返回京师之意。

  霍翎命人赐座:“这点儿小事,让陆淮跑一趟就行了,哪里还用得着你亲自跑一趟。”

  陆淮是陆杭的长孙,许时渡的丈夫,陆家年轻一代的领头人物,这回也跟着陆杭一起过来了。

  陆杭做出捶腿的动作:“多谢娘娘体恤,只是我这老胳膊老腿的,不趁着现在多给娘娘跑几趟腿,以后再想跑就迟咯。”

  霍翎忍不住一笑,目光落在陆杭身上。

  陆杭今年已六十有五,但保养得当,望之最多五十。

  “陆卿是哀家的左膀右臂,如今陛下年纪还小,哀家身边还离不得你,你可得留在朝中多替我跑几年腿。”

  陆杭委实没想到能从娘娘口中听到这样的话语,真是让人又惊讶又荣幸。

  尤其是对比一下陈浩言和崔明的遭遇,陆杭觉得自己在娘娘面前,还是颇有几分体面的。

  “有娘娘这话,微臣必定肝脑涂地。”

  “不用肝脑涂地,先将折子呈上来。”

  陆杭给陆淮使了个眼色。

  陆淮将装着奏折的匣子呈给霍翎。

  匣子最上头摆着的,就是陈浩言和崔明的请罪折子。

  霍翎一一看过,并不急着提笔批阅。

  陈、崔二人地位特殊,就算要发落他们,也得等她回到京师后再发落。

  陆杭提醒道:“下头还有一道文尚书给娘娘写的请安折子。”

  霍翎往下翻了翻,就找到了陆杭所说的折子。

  文盛安性情端凝,为人方正,所喜欢的文风也是那种朴实有物的。因为他所写的折子,也少堆砌辞藻、歌功颂德。

  但这一回,文盛安所写的请安折子,一改先前的朴实,变得清丽隽永,不仅关心了天子和太后的身体,还在末尾委婉询问陛下和娘娘何日启程回京。

  霍翎看陈、崔二人的请罪折子时没笑,看文盛安这一道没什么内涵的请安折子却是笑了。

  笑得十分开怀。

  陆杭问:“娘娘在笑什么。”

  霍翎就不信这老狐狸猜不出来:“文尚书在折子里说,哀家与陛下离京时,京师的柿子花还未开,如今他家中的柿子树已结满了果子。”

  陆杭笑着附和:“说到柿子树,微臣确实有印象。文府院中那棵柿子树都有上百年了,结的果子极甜。”

  霍翎道:“那等回了京师,哀家要向文尚书讨一筐柿子。”

  说过文尚书家的柿子,陆杭脸上就多了几分疲惫。

  从苍州行宫到苍州城可不算近,陆杭上了年纪,一路舟车劳顿,又跟霍翎聊了这么久,精神劲确实不太行了。

  霍翎命人送他下去休息,她则去了书房,处理陆杭带来的其它折子。